吴敏 杨妙新
高中作文教学的校本化创新是我校长期以来一直思考并实验的一个课题。三年前由高迎九和吴敏将它申报成为了“十二五”省级规划课题(课题编号D/2015/02/315),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并已于近期通过了结题评审,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研究课题的提出
有感于高中作文教学中目前普遍存在着的系统性、序列化、实用性的缺失,我们开始了作文教学的系统化和个性化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越发觉得高中作文教学的成效之所以不确切,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不稳定,是源于以下一些情形:1.作文校本课程开发乏力,受重视程度低,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相比,明显不相称。2.高中作文教学中长期偏重“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运用能力”的指导,而很少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有话说、想说话”的关键问题,作文校本课程开发表面化。因此,我们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研究价值与意义
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校本化创新实践的研究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特别是通过作文校本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挖掘更多的校园文化资源和写作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有利于教师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作文教学走出教室这个狭小范围,走进校园这个广阔空间,以减少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它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三年时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对高中作文教学状况的调查,从学情、教情、校情三个层面分别整理,厘清了有关“高中作文教学”与“校本化”“校园文化”与“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相互之间脱节的问题;探索一条高中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如何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转型提供一个方向,为解决作文教学的无序、低效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校园文化及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的现状研究。收集与整理江苏省海门中学校园文化中校园景观、关键活动、感人事迹等资料,梳理作文教学校本化的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的文献研究。梳理我校已有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研究的研究成果;提炼概括我校近年来作文教学水平提升,在省市乃至全国各级作文大赛中的成功做法,包括“高中三年读写结合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我校高中三年分年级阅读书目的选定及推荐,书香校园中读书笔记及时事评论(热点追踪)的写作指导等。同时,关注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实践研究的动态,搜集、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内涵与特质。着力校园文化背景下独特作文教学资源的关注、利用与开发,研究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探究校园文化与学生写作素养提升,以及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完善等多方面间的关系。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实践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个案研究。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实践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成果
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研究。(1)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更具有“拓展性”。现在部分学校也开设一些作文校本课程,但明确要将校园文化融入高中作文校本课程的实践还较少。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对已有的校园文化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既拓宽作文写作教学的路径,又缩短了写作实践与写作评价时空,符合学生对写作教學的认识与要求,真正达到“以文促写,以写促教”。(2)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要突出“生本性”。作文教学既关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亦是关乎学生的文化积累程度,需要经过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认知水平的引导与提升,以及序列化的写作训练。所以,在进行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实践中要突出“生本化”的特点,一是立足校园生活,二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生本化”特点,有利于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3)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更体现“情境性”。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使得作文校本课程在选择教学素材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空间。选择校园中最有典型的文化形象,可以是特色化的校园建设,如石刻、建筑设计等,让课堂充满人文性、趣味性;可以是内涵丰富的校园警句,如校训、对联等,让学生的思考有了触发点;可以是生动精彩的班级校园活动,让学生的作文真实,富有情感……立足于校园文化的高中作文校本课程,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场景和情境。
我校校园文化梳理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校本化实践。(1)回顾学校的历史文化,寻求精神文化资源的支撑。我们发挥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梳理形成了“晚清张謇文化研究系列”“卞之琳与新诗写作研究系列”“江海民俗研究系列”“狮山书院与‘尊师重道传承”“校园石刻拾遗”等文化资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梳理,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找到补齐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思想水平认识不高,素材积累不充分,注重技巧而轻内容等方面短板的方法。(2)立足校园文化,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对接。业已形成的“张謇与知识分子影像”“卞之琳与新诗写作”等校本写作课程,丰厚了学生文化底蕴;依托校园积极开展的各项特色活动,如校园社团“影音社”展开的“视觉影像”影评等活动,提升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利用特征鲜明的“海中人精神”,推动了学生生活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校园文化驱动学生作文写作,如“我读校训、校风”主题征文活动,紧扣楹联“不弄玄虚,不翻花样,辛苦干从头,看有什么成绩;也当徒弟,也算老师,呼应成一气,勉之这种精神”,探讨“务实”“求真”“教学相长”等精神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利用校庆之际,吟唱海门中学校歌,开展“我唱校歌,我悟校歌”主题征文活动,由此深化对20世纪30年代“校歌文化中的救国精神”的理解。一系列校园文化气息浓郁的作文教学课程的校本化实践,能切实从学情、教情、校情出发,认真分析学生能力发展等级,达到对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审美情趣等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3)放眼校园生活,培养作文写作触发机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学生放眼校园生活,抒写真实感受,达到让每个学生有话说、想说话、会说话的效果。如在班级推行的“班史叙事写作”,结合班级大事小事,人人参与,定期评选,学生叙事写作情绪高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校园生活,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指导,形成系列写作成果,如吴敏老师的《青春留痕花有声》一书,记录学生放眼校园生活的所思、所感、所悟,最终提升学生观察和表达等能力。这些实践,为形成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内涵与特质。(1)校园文化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校本化创新课程有助于实现育人与写作双重目标。借助“海中校史”学习,学生们既感受到学校初创时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也领会到学校发展中的科学求真和创新精神。借助于每周的“周末文化讲坛”,聆听名家声音,与曹文轩、王开岭、崔维成等知名学者、专家进行接触,了解文化、经济、科技等前沿知识和动态,以“与名家对话”为主题写出自己的思考与领悟,借助作文校本课程,在人格完善和知识能力提升等方面达到“共赢”。(2)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将进一步地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中作文教学的校本化,借助校本课程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针对性,满足作文写作中的“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补充、克服课程的“规范化”“集中化”“模式化”。由命题空想式写作变为观察体验式写作,发挥校园文化资源的思维桥梁作用;由课内走向课外,实现教材资源与校园文化资源衔接;由面向群体转向个体关照,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去中心化”效果。(3)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形成的可视化。写作的方式往往是感性的积累与理性的思考相统一,而高中作文教学的校本化,契合这一写作规律的需求,往往能够满足学生大量的感性的积累。与此同时,融入历史的、叙述的、美学的等基本的写作思维角度和方式,真正将学生思维的层进具体化、可视化,以便于适时进行渐进式、针对性地指导。(4)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将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推动教学方式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驱动,强化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放大校园文化的效能,形成系列化高中作文指导校本化创新课程。同时,研究校园的建筑特色,既可采用教师授课,亦可现场观察,引发对建筑物命名、设计风格等方面的思考,现场生成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实践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1)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我校高中作文校本化实践探索的经验与特色。①利用校园文化打造渗透式读写。校园文化丰富了校本阅读的内容,我校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设置上灵活机动的特点,除了结合名著经典进行共性阅读之外,立足于我校百年名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校园文化阅读系列”,进行个性化的校本阅读,解决学生的“写什么”的问题。已经开发的“阅读校本课程”,如“海门中学校歌”“张謇其人其事”“卞之琳与新诗文化系列”,进行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读写结合,进行写作指导,提升能力。②借助校本课程强化序列化训练。我校为提升作文教学成效,实行三年统筹安排作文教学内容,制定贯穿三年的教学计划,注重学生写作能力层进式提升。制定并实施“高中三年读写结合方案”,在“阅读校本”和“作文校本”体现出年级差异性和整体性,循序渐进式培养阅读能力,逐次提升写作能力。每一年级各有侧重,每一序列精细划分专题,实现“整体规划,专题突破,整合提升”的目标。高一年级侧重关注生活,熏陶美感,有《每个故乡在消逝》《穆斯林葬礼》《汪曾祺小说选》等;高二侧重思考生活,启发理性思维,有王开岭《当她十八岁》、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刘瑜《总统是靠不住的》等;高三则以构筑思辨能力,精神品格为主,推荐王开岭系列之《亲爱灯光》卷、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人类群星闪耀时》、尼采《悲剧的诞生》等。在写作训练上,高一注重“抒写真情”“记录生活”等关注生活能力的培养;高二注重“校园生活之冷思考”“校园石刻考证二三事”“校园景观的文化解读”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文化观和社会观;高三则更加注重对人格精神的认知和反思,如“张謇其人其事”“卞之琳诗歌与现代诗文化意义”等。这些作文校本写作的补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层进式提升。③思维训练全方位突破。我校的作文教学的校本化课程,以校园生活为体验场所,以校园文化为思考对象,以校本课程为平台,进而将高中作文教学延伸至思维训练、思想认知的培养上来。一是注重“生活作文”,做到“生活与写作”高度统一;二是呼吁“真情实感”,让每个学生有话说、想说话、会说话;三是追求“作文多元化”,用宽广的心态去接受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寻找他们各自的优势。(2)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实践的注意点。①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突出校园特色。我校作为有百年传承的高中名校,校园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源自百年前的狮山书院的石刻、石雕,亦有纵贯历史风云的校史,德才兼备的时代杰出翘楚(张謇、卞之琳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和课程文化组成的一部分。需要的是创造性地对这些校园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形成一系列校本课程。②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主动性。在研究中,我们以总课题组为核心,积极进行校园文化资源整理,并积极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中,同时课题核心小组的老师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设立奖励制度,积极带动其他老师参与,吸收优秀的具有高素质的年轻教师参与进来。③立足校情学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开发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听取学生的建议,根据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尽可能多地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作文校本课程的创新实践。
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个案研究。吴敏老师进行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实践,其实践成果就是由其主编的,由所教高一学生集体创作,最终汇編成的记录校园生活、青春的印迹的一本合集——《青春留痕花有声》(已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立足校园文化,是我们课题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呈现了以下特点:(1)体现育人与写作双重目标。(2)引导作文教学理念的回归。(3)坚持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从学生写作到编写成书的过程,都由学生自主选题、个人创作、编辑校订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也为选择一个好的选题而殚精竭虑。只有不断去思考、探索、总结,在不断写作、修改的过程中,写作水平才能有较快的提升。总之,以吴敏老师的《青春留痕花有声》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的实践,足以证明将作文校本课程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加以研究和实践前景广阔。
课题组人员的论文和著述。(1)吴敏主编出版《青春留痕花有声》(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约27万字,2017年3月)一书。(2)杨妙新出版专著《智慧作文的解决方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约20万字,2016年11月)一书。(3)课题组编辑出版了学生优秀作品集《青春的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以及《青春的风》第2部。(4)主要论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实践策略谈》(高迎九,《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2)、《整体把握,新材料作文勿要“抽出而写”》(高迎九,《写作》2017.11)、《深化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吴敏《中学语文》上旬刊2016.5)、《写一点民俗,让你的文章平添迷人色彩》(杨妙新,《写作》2016年第3期)、《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龚海燕,《语文天地》2016.4)、《高中作文教学校本化创新研究》(史俊英,《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4)、《借助校本课程推动高中作文教学工作》(金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4)等,其他课题组成员——姚红萍、张辉、张晓阳、邢延、蔡健华、魏平平、周毅、张卫兵、蔡玲玲、韩卫红、李静、何世勇、胡立后等,也都在省级以上刊物《写作》《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等发表了数十篇课题研究文章,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罗列了。
(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