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必友
经常去学校视导调研,在和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现在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越来越多,對教师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多,导致教师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在教学中可以支配的空间越来越小。教师的教学和生活几乎已经步入一种格式化的流程,繁忙、疲惫和麻木充斥着整个身心,从而少有教育的遐想、激情、灵感和创造。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越来越重视,各种学习、培训活动项目繁多,有理论学习的、业务培训的、教学研究的,而且各个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师训部门都有各自的研修计划,重重叠叠,应接不暇。但教师们反映,现在的教师往往心浮气躁,心神不宁,他们最需要的是能静下心来思考、研究一些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回归朴实、真实的教育生活。培训、学习固然重要,但应以实践需求为前提,真正促进教师对实践的认识与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只有让教师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才能使教育教学返璞归真。尽管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林林总总,但一些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现在的课堂,表演的痕迹越来越重,教师居高临下,主观臆断,掐头去尾,删繁遴简,学生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表现的异常完美,不论什么问题总是一看就懂,一选就准,一做就对,让学生神往膜拜。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教师才能回归理性、回归常识、回归真实,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使教育教学更有活力和魅力。其实,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也都有着自身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处事方式。回归本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教师的真实一面,教师也有困惑,也有疑难,也有不足。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超越学科知识的学习,触摸到真实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从而形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冲击。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课堂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似乎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人格、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当重塑课程理念,教师本身就是鲜活生动的课程资源,学校的每一门课程内容都与授课教师紧密融合,彰显着教师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情感色彩。与其说学生是在选择课程的内容,倒不如说是在选择一种价值认同。
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教师更能了解、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以及真正的困难和需要,从而能创设出真实、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把学生带入共同思考、学习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追问,可以坦陈自己的未知,甚至可以求教于学生,从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当教师以这种本真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回归真实的教育生活,教师才能实施本真的教育。教育肩负着培育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神圣职责,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良知和高尚情操的人。而这源自于一种人生的觉悟,需要一种信仰来支撑,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动,听从良知的召唤。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本真的教育中才能实现。学生在本真的环境和教育中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心体味,从而获得启悟和成长。
教育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循规蹈矩、按图索骥,需要基于环境、条件的应变和创造。弗里德曼说:“自由才是奇迹之源”。过于繁忙、琐屑和过多的条条框框反而会使教师变得刻板、教条。教师需要有一些闲暇,能静下心来看一看、理一理、想一想,做一些深入的省思,这样就会有灵感的萌发和思想的火花,并体会到教育的意蕴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