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慧 鞠汉伟
当前的课堂,正接受着各种各样改革风潮的洗礼。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的课堂也急需改变。在一番细致的课堂生态调查之后,我们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研究、实践、反思,构建出了一个和谐、平衡、富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生态。
环境建构——课堂生态的“辞旧迎新”
课堂环境作为课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堂主体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制约、影响作用。因此,润泽、丰富的课堂环境是学生良好学习的保障。
物理环境——舒适柔和
教室的物理环境,一向都被课堂研究者疏忽。殊不知,在颜色柔和、温度适中、光线充足的教室环境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课堂生态主体必然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反之,则可能容易疲劳,情绪低落。
因此,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我们摒弃了颜色艳丽、图案夸张的窗帘、装饰,换上了色泽柔和,清新淡雅的布帘,削弱了外界环境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让学生更专注、更舒服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同时,我们改变了原先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换上了小组交流式的座位安排,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学习伙伴,让学习更方便发生。
课程环境——丰富多元
学习单一的课程内容,课堂往往会显得拘谨、乏味,学生往往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因此,就需要对课程教材进行必要的改变或改进,开发适合学生“学”的课程资源。例如,在语文学习中,往往可以设计一些跟课文相关的微课程,如“端午课程”“小古文课程”“话剧课程”等;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课程,比如“巧算24点”“趣味数学节”等;在英语学习中,根据英语文化,设计一些“绘本阅读课程”“英语剧课程”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课程结构,营造一个让学习者张扬个性、自由发展的课程环境。
文化环境——润泽向上
润泽的课堂文化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课堂文化往往包括:合理的、人人遵守的课堂制度,积极向上的文化布置,奋发进取的课堂氛围等。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中布置“优秀作业展”,让优秀作业文化渗透进学生的书写意识中;制定合适的“班级公约”,让松弛有度的规章制度,将学生的学习引上更有效的轨道;一些具有渲染性的语言和名人名言,也往往能在学生的学习意识中起到积极向上的正面引领。
互动变革——课堂主体的“斗转星移”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所呈现出的是教师传授知识,单向交流的过程。而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所呈现出的应该是学生“学”的样态。
先学后教,把准“学”的起点
课堂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学学会的知识,教师不应该再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否则,学生永远只是在课堂上一遍遍地听着他们早已经学会的东西,成为了学习的“奴隶”。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更好地锻炼学生“学”的能力。我们引进了“预学单”。“预学单”是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的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在设计“预学单”时,我们明确“预学单”不仅仅是知识的预学,还要体现思维的流动、“学”的过程。通过批阅预学单,我们把学生的学习疑点作为学习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削去了课堂学习中无效的“枝蔓”,使课堂教学真正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张张富含着思维能力训练的“预学单”,成为了课堂中的一道风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合作探究,注重“学”的过程
课堂,本不应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一直以来,合作探究学习始终处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组织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我们的思考点。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小组的学习任务和组内的分工。确保小组学习人人有任务,个个要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习伙伴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观点的探究,从而使自己通过自学得来的知识更加完备。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则来往于各个小组之间,及时调控小组的学习进度,关注小组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过程。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精练精测,注重“学”的结果
课堂的成效如何,课堂检测最有发言权。如何科学地进行课堂检测,关注“学”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结果呢?
我们在设计课堂检测题时,不光有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掌握检测,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小结和梳理。在学习检测单中,我们精减了题量,只抓最核心的知识点和语文能力。关注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个检测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他们学会了如何小结方法,如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如何更有信心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评价优化——课堂生态的“脱胎换骨”
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往往局限在教师评价。可唯有多元、丰富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建构一个“脱胎换骨”的课堂新生态。
课前预学过程中的评价
学习评价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在预学时,就应该有多元评价的体现。例如,我们设计的“预学单”最后都有评价一栏。其中,“自我评价”是学生对于自己主动学习的一种激励性评价。“家长的评价”是针对于孩子的预学过程,注重学的过程的指引;而“老师的评价”则是针对孩子的预学结果,三个不同方面的评价,真正唤醒了孩子们“学”的热情。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进步,体会到成功,增强学习的动力。
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学习的过程中,多元互动的评价往往能更加及时、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课堂小组学习中,我们都会在学习任务之后加上这样的评价环节:1.我给自己打个分。(自我评价) 2.我给同学打个分。(同伴评价)这样的評价方式一改过去由教师评价一统天下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学习伙伴参与学习评价,更加紧密地关注学习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也采用 “夺星”“大拇指”“打卡”等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而又丰富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将“学”的热情长时间地保持下去。
课改路上,我们初步形成了课堂改革方略,也欣喜地看到了课堂的变化:孩子们爱学、会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和谐、活跃、丰富,呈现出了“学为中心”的新型样态!
(江苏省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