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萍
对于在教学一线已经奋斗将近三十年的我,课改似乎给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经验主义、传统方式的固化让身边许多老教师在新形势下止步不前,他们不愿意放弃已有的宝贵经验,日复一日坚守着“甘为孺子牛”的敬业精神。我一方面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点赞,更多的是反思:有没有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让老师们教得幸福,让孩子们学得愉快?
改变从我做起
往日的我,曾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搜索“网上资料”,对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娓娓道来,舍不得扔掉所谓的经典例题,总觉得每堂课时间不够,还埋怨学生配合不好,孰不知学生学习的辛苦?现在的我,每天的备课除了梳理知识内容之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困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何挖掘学生潜能,获得最优发展?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阶段性的评价激励,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小组交流和展示、同伴倾听和质疑,从羞涩到从容、从轻言细语到大声响亮……我惊喜地看到:自身的改变换来课堂异样的精彩。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师者耐心地等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不能说自己成功了,但是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努力了,并收获着快乐和幸福。
课堂由生作主
每天怀着愉悦的心情轻松地走进教室,眼前是孩子们热闹地交流作业的场景,短短的课前几分钟热身运动,同伴间的纠错、解惑和质疑,替代了教师讲评作业的环节,有些典型错误或者难度较高的题目才会递交到我手里。课中先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究,然后分小组讨论解题方法与步骤,合作交流自学心得,再请“小老师”讲解关键之处和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在演练中巩固提高,让学生在这样快乐的课堂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能力。精彩的是各小组会以“错例曝光”“好题推荐”“挑战四星”等不同形式呈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舍得放手让学生“真学”,不仅仅把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还培养出一批“互帮互助”小能手,我这个“懒老师”适时隐退落得清闲。
“教”“学”互助相长
在预习基础上的知识点呈现基本上让学生来说,我会逐一板书。在此特别申明:千万不能认为说和写是一回事,现在很多老师误认为讲过就是完成了“教”的任务,而忽视学生是否“学会”了。精选例题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也是让学生先做,然后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是明智的选择。我喜欢跟孩子们说:“没有问题才是你最大的问题!”鼓励孩子敢说敢做,勇于暴露错误,这才是“学”的过程。巩固练习最有效的手段是限时抢答,但并不是每堂课都实用的。“限时”让孩子们高度集中注意力,“抢答”会使更多的孩子参与,那一双双小手和脸上可爱兴奋的表情让课堂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谁还会走神而游离于课堂之外?最后收关的是当堂检测,三至五分钟的练习检验孩子们一堂课的收获,再花些许时间批阅反馈,部分不合格者的课后补测关推动他们继续努力,直到弄懂为止。
巩固灵活多样
除常规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外,错题整理、挑战“四星”的作用超大,真正做得好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十四五岁的孩子尤其是男生调皮、偷懒的占多数,习惯投机取巧的聪明头脑有时还能取得不错的考试成绩,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感觉到这么坚持有多大的“利益”,可能也就临考前会用羡慕的眼光瞅准女生们的“错题本”。无论男生女生,数学作业按时如数上交,批改、订正、补测环环相扣,每天在孩子们身上花的精力是我工作的一半,而另一半用在学校管理上。亲临一线搞教学,有些事情处理起来更有说服力,注重实效的我尽管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但从来没有抱怨、没有服输,始终快乐地行走在课改的行程中,信心满满的。
辅导师生共管
课后有时间我便会走近学生帮他们释疑。练习中的“星号题”和“思考题”力争让“优生”熟记于心,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则采取暂时放一放的办法,因为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要想使他改變现状,取得大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堂检测没能顺利过关的“学困生”, 依托同伴帮助,“师傅”、组长齐上阵,先行者要做到“有问必答”,人人有义务帮助学困生,通过群体的努力使他们能顺利应对老师的抽测或补测。一阶段实施下来发现,发动群众的力量,远远比我一个个亲临指导强得多。当然,关键时刻我会亲自出马手把手地教,期间会出现一次次的茫然面对,一遍遍的前讲后忘……但始终没有放弃我对他们“开的小灶”。我坚信:只要教师与学生间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以及生生间的互动得到了增强,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欣赏与鼓励。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我深谙其道,于是建立课改小组、成立课改项目——开设恒进班,学校课改工作以点带面不断推向深入,一个个难题等待着我们去破解:省级课题研究能否有效推动课改?“小组合作”是不是推进课改的最佳途径?“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如何有机结合?课改跋涉如同一条射线,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其中倾注了许多心血的我常为自己有新的创意而暗暗窃喜。我坚信:唯有坚持才有走向成功的希望,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