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芳
发言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发言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并学会进行表达外化、与人交流的过程。它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三种情况。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语言训练的过程,寻找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把动口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然而纵观农村高段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课堂发言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一:学生不敢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师生间的语言交往反而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无动于衷,课堂变得非常安静。这难道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能力减弱了吗?不是的,有时只是叫学生起来朗读课文,举起的手也是寥寥无几。可见,很多学生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了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很多中等生和学困生怕自己说不好,因此选择课堂上做个听众。
问题二:学生不能说。语文课堂上,学生常给人不能说的感觉,不会说完整的话,不会质疑,不会补充他人的观点,不会反对或赞同别人的说法。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课时,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提问,站起来提问的学生只会说“径”“蓑笠翁”等单个儿词,不会说“万径人踪灭的‘径字我不懂,大家能告诉我吗”或“我想请教一下‘蓑笠翁这个词的意思”等这样完整、富有礼节性的话语。
问题三:学生不会说。语文课上,即使有些学生发言,但发言质量不高,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谈感受的时候还只会说短短的几句话,甚至疙疙瘩瘩说一句话。
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发言能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发言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搭建平台,在历练中学会“敢说”
演讲的人、推销的人都是有勇气的人,但他们不是天生的胆大,而是经常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练习,反复练习,才拥有了这份胆量。如果让学生经常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天长日久,孩子的胆量也会增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每堂语文课铃声响起前的那一分钟时间,为学生搭建各种说的平台。
“一分钟背诵”“一分钟广播”“一分钟介绍”,让学生在轮流背诵古典诗词,广播每日新闻,介绍名人轶事等活动中不断历练。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既能让更多的学生敢于面对大家,在讲台前落落大方。
当然,为了推进活动,我们还可以开展每周“三个一”的评选活动,评选出“小小背诵家”“优秀播音员”“优秀推荐员”等,为这些获奖选手举行颁奖仪式。
评优活动,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让学生有良好的状态持续投入系列比赛,不断地历练让学生逐渐变得大胆,变得敢于发言。
授之以渔,在交流中学会“能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既如此,要让学生能说,得让他们学习能说的本领。
教给课堂发言用语。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发言用语传授给学生,比如“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不会。”“我跟他有同感,我也认为”“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我补充他的看法”“我不懂这个词的意思,谁能告诉我,谢谢。”“经小组讨论,我们小组认为”……有了这些发言用语的传授,学生在响应教师的回答或其他学生的发言时,课堂发言会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要求课堂发言完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始终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在起始年段,或者是没有说完整话习惯的班级,我们可以口头提醒或出示句式,以教会学生说完整的话。例如,在教学《学与问》一课,初次了解课文内容时,出示句式“作者的观点是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件事,分别是 。”这样的句式使学生既学会了说完整的话,同时又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课堂上,经常用句式加以训练,反复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说一段话,在历练中,学生的发言能力必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引领发展,在思辨中学习“会说”
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会说”。
聚焦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或理解文本语言后谈感受,或积累文本语言后复述,或内化文本语言后概述,或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每节课,都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在反复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飞扬,学生的说话能力才能提高。
点击故事评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尝试开设更加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利用课外阅读时间,出示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利用8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谈读后想法,由教师点评。在这样的思辨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在历练中逐渐学会说感受,逐渐能流利地会说一段话,直至变得“能说会道”。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只有把握农村高段学生的心理,搭建语言表达的平台,多方法、多途径地去培养学生的发言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变得“敢说”“能说”“会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真正走向有效,走向高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