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 要]20世纪60年代欧美逐渐兴起一股批判与反思现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并得到部分学者的大力推介,随后广泛传播。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向世界打开了大门,思想庞杂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借此传入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对思维敏捷又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的主要特征进行研究,进而明晰该思潮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特征;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在法国萌芽,并在与社会上其他社会思潮的论战中壮大发展并扩散。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国内改革开放带来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逐渐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对我国带来了影响。虽然,现在部分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思想的知晓度低于其他社会思潮如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在2011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师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非常了解占3.5%,比较了解的占15.5%,一般的占30.6%,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50.4%”。然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理论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某些消极思想阻碍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从词源上看,可以从四方面理解后现代主义:“(1)Post指的是not-modernity,有not positive或者negative 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的同先前传统思想的决裂。(2)post指pro-modernity,现代之后的所有思想。(3)post指现代的更高阶段,是对现代的一种继续强化。(4)post指surpass:‘超越的意思,否定现代思想而对其作最高的升华,使之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
一般而言,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而言,后现代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即对现代的批判与否定。它是与现代文明理论、风格等的决裂,并渴望从旧的压抑和限制中得到解放。正如麦茨·埃尔弗森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后现代主义经常被理解成这样一种东西,它不单是跟在‘现代之后,而且是基于对‘现代的否定,对表现了现代特色的那些东西的一种有意识的弃绝、决裂或转移”。另一方面,后现代指“高度现代”,即对现代的继承与发展。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对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现代主义的连续不断的新生状态,“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既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否定,又是对现代主义继承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反权威性为特征,并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以及破碎性。同时,后现代主义视一切为游戏,甚至包括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科学哲学。
2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并揭露现代社会的弊端,反思理性和科学的极端发展。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压迫、奴役了人的思想,束缚了人的行为,进而滋生了人的物化,精神的失落等不良现象,形成了解构主义、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反中心主义等理论观点。结合当代实际与研究实际,本文简要概述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的主要特征。
2.1 理想的放逐
放逐理想是后现代主义主要特征之一。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有实现可能的人生奋斗目标”。现代主义认为理想不同于乌托邦,理想可以实现,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现代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理想和乌托邦没有区别,对未来没有期望,强调活在当下。同时,残酷的社会现实也在磨灭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科技和理性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完全实现人类幸福美好生活的理想。相反,科技和理性的异化带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以及心理创伤;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大人类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步伐,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威胁人类生存环境。此等种种,为人类理想蒙上一层阴影,人们开始对现代社会进行反思、批判。此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基础、本质和理性的批判,对差异、多元的强调迎合了人们的感情需要,诱导人们放逐理想。
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日渐贫瘠,理想信念逐渐消逝,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迷失于花花大千世界,被名利、金钱所诱惑,在智能电子世界中沉沦,不能自拔,逐渐抛弃个人理想,随波逐流,放任自我。同时,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就业、生活、人际等各种压力,用短暂的享乐麻醉自我,安于现状,甚至“啃老”,消极度日,甚至片面地认为理想毫无意义,只是空洞苍白的字眼,对未来没有期望,丧失其奋斗意志以及理想信念。
2.2 责任的消解
责任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作为社会个体成员,个人必须遵守相关的规矩与条文,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家庭责任。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消解责任。福柯主张社会关系实际是一种权力关系,权力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无所不在,个人只是权力实现的工具与手段,“人的一切都笼罩在庞大的权力网中”,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个人没有能力控制行为后果,故个人不需要对其行为后果负责。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责任与能力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行为者没有能力控制个人的行为后果,那么行为者不用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从而强调对责任的消解。
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工作、娱乐、沟通的主要阵地。互联网无国界、无权威、无终点等特点吸引着思维敏锐,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并逐渐成为其主要人群。部分大學生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没有约束,没有束缚,没有包袱,畅所欲言,酣畅游戏,朋友圈、微博乐此不疲。虚拟网络世界的无拘无束导致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被侵蚀,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同时,在“无边无际”的虚拟网络世界,渺小的个人日益感到个人能力的不足,认为个人没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甚至对自我的责任也逐渐在消解。
2.3 深度的消逝
反基础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必然消除深度模式,陷入平淡并缺乏深度的浅薄之中。F·杰姆逊认为有四种深层模式:第一种是辩证法模式,即区分现象与本质,强调寻求现象下的本质、规律;第二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意识区分为表层和深层的模式;第三种是存在主义区分确实性和非确实性的模式。确实性是核心与本质,可以在非确实性的表面找到;第四种是符号学的能指和所指模式,认为能指隐含了某种意义。后现代主义提倡反基础、反本质,逐渐消除深度模式,走向平面而无深度。福柯曾提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认为文本和文字之外,没有意义可寻,没有真理可究,一切都是游戏,文本和文字失去了意义。当代,网络小说、神曲以及雷剧的出现并盛行青少年群体,只求博眼球与销量,没有任何深层意义。
同时,在历史观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稀释历史意识,主张历史仅仅是一堆文本与档案,历史所记录的时代与事件是虚构并不存在的,历史记录留下的只是一堆纸和文本,没有意义。取消历史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逐渐抛弃传统,丢失了根,个人逐渐成为浮萍般随波逐流的人。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并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很容易通过新兴媒体无意识接收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理论观点,包括其消极理论。然而由于其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阅历的局限以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大学生缺乏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易于受到其消极理论的冲击,因此,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的主要特征,进而让大学生更能了解该思潮,并自觉抵制消极理论的冲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埃尔弗森著,甘会斌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