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
[摘 要]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终其一生的思想可谓丰富多彩,在道德教育思想中,以致良知为其核心思想。其道德思想实现对程朱理学的“支离决裂”的超越。王阳明的学说当时盛行,影响巨大,打破了程朱理学独尊局面,把由陆九渊倡导的“心学”推向了更加完备的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挖掘其德育思想为德育教育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
[关键词]王阳明;德育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梁淑溟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的社会便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道德教育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优势和传统。道德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价值资源,传统文化独特的特质就在于“依道德立志”“以道德行教”“以道德治学”的人文教化精神。党的十九大召开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不仅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上表现出极度的满意并且在文化自信上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中国几千的灿烂文化一度是我们的民族骄傲,只是到了近代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可耻侵略下民族灾难空前严重下,优秀的民族文化被忽略,如今中国正在无限地走进世界的舞台中心,物质力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日益成为现实。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现在的问题是对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矛盾的关注,是对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升的阶段。人民在新的时代,将对精神、思想、道德这些对生命有感悟的东西的追求比历史任何时期更加迫切和需要。在创造精神道德层面的时候,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要继承历史传统,要吸收历史优秀传统东西,在这个巨大的宝库资源里,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无疑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追求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借鉴现实意义,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是以良知为基础,从而能要求致良知是根本的道德目标,在致良知的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
1 王阳明德育思想综述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倫理学家、教育家和心学哲学家。王阳明生活于明代中期,这个时期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集团之间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明王朝统治受到空前的挑战,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支柱的程朱理学,在面对阶级矛盾的时候也无能为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急需新的思想理论为其统治辩护。因此,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便应运而生。王阳明的学说思想也是经历过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最早时间,王阳明信奉程朱理学,但终究无所得,在王阳明被贬龙场,在贵州这个荒无人烟,几乎没有书籍的地方,王阳明顿悟格物致知应该求助内心而不是外求于物,从此抛弃朱熹学说,创立了以“心外无理”“心理和一”为基础的“致良知”学说,实现其对程朱理学的“支离决裂”,从而“破心中贼”现象的超越。王阳明的学说当时盛行,影响巨大,打破了程朱理学独尊局面,把由陆九渊倡导的“心学”推向了更加完备的形态,在中国历史以及亚洲地区具有很大很广的影响。
2 以“良知”为根本的德育观
在王阳明体系完备,论证充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里,“良知”是其所有学说的理论根本和基础。王阳明的良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继承了孟子的思想。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他继承孟子的人的先验认识和道德来源的良知范畴,他借用孟子的良知来概括他对“心”的基本概括和认定,“吾将以斯道为网,良知为纲”“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子”是王阳明的追求,良知出自《孟子.尽心篇》:“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至天下”。其次,王阳明的良知就是被神话和绝对化了的主观精神。王阳明说“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认为“心是天下之大本,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可见,良知在王阳明的思想和心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了良知,就没有了万事万物,这是明显的继承了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最后,王阳明把良知规定为万物的来源也是道德理念的来源和本身。王阳明的良知主要指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廉、耻伦理道德。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人的道德观念,是人心固有的。因此,只要求知于心,启明良知,就可以获得道德观念,所以,道德观念要向内求索而不是向外。综上可以看出,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1)良知是生而有之的;(2)良知是是非之心;(3)良知可应万变;(4)知与良知;(5)情与良知;(6)敬畏与洒落;(7)气与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都有。他说:“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良知心之本体,……不能有加损于毫末。”“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王阳明把道德说成是永恒、绝对的,但也认为圣愚之间还是存在差别的。对此,他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以分也”。即是说,圣愚之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良知,而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即能不能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良知论的道德论在现代社会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当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道德自律的精神。
3“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标
王阳明从心就是理的认识思想为逻辑起点,自然的认为天地万物及其所具有的道理都存在内心的良知之中,而不要去追求外在,因此,他强调了尊重德性,注重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故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标或者总要求。王阳明明白无误的说“知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致知之必在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王阳明把“知行合一”作为立言宗旨。知行合一在现实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道德理想以及信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最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比如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很好地理解知行合一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须臾不可分。王阳明认为,知行虽然说是两个字,但说的却是一个功夫,知行功夫本不可分离,只说一个知,已经内涵了行;只说一个行也就伴随了知。这种知行合一的观念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就是放在今天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也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许多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落实到行处确实很有差距,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最为看重的就是要在无人之处看到知行的合一,这样的道德教育必然能够成功。其二,真知必行,不行就不知。真知和行动互相包含不能分离的关系,在认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良知为标准,注重行,注重个人道德行为,表现了对道德的自我意识感以及对道德行为能动性的强调,反对道德教育中的知行不一具有积极 的现实意义。
4 开导人心的德育方法
王阳明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归纳出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育者必须谦虚谨慎等教育具体方法。在今天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中,要积极借鉴这些德育方法,有效开展道德教育、提升道德觉悟,在物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让道德素质也一起腾飞。
通过对王阳明以良知为根本的道德观,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标,开导人心的德育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王阳明的道德哲学在如今社会道德教育中具有能动的借鉴意义,比如面对物质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道德的滑坡就是知行不一的结果,在社会上不断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都是缺乏人们从内心深处对良知的坚守,越是在物质社会发展快的时刻更加需要道德素质的保驾护航,没有精神境界的升华财富就是去了应有的意义。这就是在现代社会来学习、研究王阳明心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洁.王阳明的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2013.
[2] 魏战刚.王阳明德育思想及其启示[D].西安理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