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村社会关系发展新趋势研究

2018-05-14 17:05胡引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研究

胡引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市农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大幅提高,村里各方面情况的改善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自身的社会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改变。接下来,本研究就以从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分析农村社会关系的现状和变迁。

[关键词]农村社会关系;发展趋势;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社会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1 血缘关系逐渐淡化

1.1.1 代际关系。过去,农村家庭内部主要是以父母意见为重,子女服从为主。这些年我市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速,各个家庭中的代际关系也产生了变化。现如今子女在自我意识上寻求和父辈之间的关系平等,一些年纪较大的家长对此表示不适应,认为“不按规矩来”,一些年轻的家长对此能够逐渐接受。父辈和子代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的平衡关系,父辈的责任和义务越发强化,子代也逐渐将这种转变“合理化”,反馈给父辈的是一种“有限”的辅助。

1.1.2 亲属关系。在农村地区,亲属关系一般情况下连接的是多个家庭之间的复杂联系,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形式。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经济情况的转变,亲属关系的形式和内涵出现了一些转变。亲属关系开始在利缘关系中松动,亲属之间走动较以往不够频繁,现存的形式主要是在节日礼仪上互相来往,集中于经济往来和人情输出,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维护出现逐渐失势的趋势,亲属关系出现了退缩现象。村民在提到亲属关系的往来方式时,普遍集中在经济帮助方面,对于其余感情维系和往来提及很少。这说明,在当前农村,亲属关系开始出现了情感性关系向工具性关系转向的趋势,亲属之间的关系往来呈现出内容的明确化,时间的即时化,逐渐取代了传统感情维系主导的亲属关系形式,亲属之间更多的是以交换关系出现,类似于“互助”的具体表现。

1.2 非血缘关系不断加强

1.2.1 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从上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处于变化中,横向的夫妻关系逐渐取代了纵向的传统父子关系,父辈权利旁落成为夫妻关系提升的表现。调查发现,农村男女对待夫妻关系时,普遍态度上避免比较严重的冲突关系,也反映出传统社会关系中“三纲五常”的现代性“滞留”,农村内整个社会环境的“舆论”对于个人“面子”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1.2.2 地缘关系。传统农村社会中农民由生到死基本上都集中于一个地理区域进行社会活动,形态上具有较为统一的封闭性,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较少。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被代替和升級,地缘关系开始扩大发展,农民的地缘半径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民亲缘半径的扩展,农村地缘边界的模糊,地缘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划分,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地缘范围,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1.2.3 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是由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形成的关系,农村的业缘关系基于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在村中,是邻里关系或朋友关系,工作中则转变为上下级关系或同级关系。同时,通过娱乐活动和信息交流,同事关系加深了一些村民之间的关系往来。但是对于年轻一辈来讲,长期在外打工或上学导致对于地缘上较远的亲戚和邻村的乡亲与自己之间的熟悉程度不如日常工作的同事或一起打工的同乡。由此可见,业缘关系的重要性在农村的社会关系中开始凸显,但仍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之上。

2 农村社会关系变化的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市农村社会关系中情感因素已经出现淡化,工具和利益因素开始成为村民家庭内部和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原因。

2.1 先赋性血缘关系向自致性业缘关系发展

先赋性关系是指以血缘关系为代表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自致性关系是指以非血缘关系为代表的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随着农民社会关系网的范围扩大,引发个体行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改变了农民个人社会关系的构成,血缘关系开始向业缘关系过渡。由此可知,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为了节省社会关系构建成本,从最开始的血缘关系到业缘关系的建立,近距离的地缘关系交往开始转向远距离的业缘关系交往,一部分人通过业缘关系得到了更多的“以前不知道的”信息资源,认识了更多的“能人”,至此进入了社会关系网络决定行动者的阶段。

2.2 情感性关系向工具性关系过渡

通过分析发现,农村社会关系中情感因素已经出现淡化,而工具和利益因素开始成为村民家庭内部和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关系中逐渐出现了以利己或利益互惠为前提的交往方式,一是家庭关系中以代际关系之间付出的“失衡”为主要代表,当然现阶段在农村家庭关系中表现得不是特别主流。二是亲戚之间以往的互通往来行为减少,在关系来往中逐渐出现了熟人向陌生人转变的实效性交换模式。总的来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关系开始向工具性过渡。以互惠互利为前提的社会关系潜规则正在影响着农村的社会关系,村民也逐渐接受了这一潜规则的显性化。

2.3 社会关系互动逐渐转向互利化

在农村社会关系中,血缘关系对于个人而言一直具有比较可靠的利用性。因此,现阶段农村社会对于血缘关系的定位,特别是血缘关系对于个人情感交流和支持帮助的角度来说,基本上以具有血缘关系的圈子为主。而非血缘关系对于村民而言,以业缘关系和其他关系为主,这些社会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具有“工具理性”和“目的性”的关系方式,这种来往的目的更多的是对于这种社会关系的一种潜在“投资”,但是这种投资是浮于表面的迎来送往,并不掺杂进入个人的情感因素。因此,以业缘关系为主的非血缘关系虽然在农村社会关系中出现了抬升趋势,但是始终无法替代社会关系的核心。

3 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的原因

如前所述,农村社会关系变革中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理性和利益,这也是现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诱因。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民逐渐有意识地开始进行个人社会关系的构建和优化。那是什么社会因素促进或导致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呢?在此以三点进行论述。

3.1 农村生产生活的变化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九十年代以前,整个村庄始终保持着一种与外界极少的互动频率,内部始终基于宗族关系和血缘关系开展各项社会活动。这种高度内聚的社会关系网决定了农村社会关系中的交换模式比较单一,家庭关系中的社会资源处于共享状态,人际间的交换方式主要集中为社会资本的互换,并非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互换。

我市推行的农业产业化改革,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向城镇化转变。社会生活场域的变化促进了人际间社会关系的变革。一部分村民依靠子女实现了进城安居,从而告别农村;一部分半工半农这一群体,他们的社会网络根基仍旧在农村,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属于以农村为“根据地”的农民工群体,这一部分农民的社会关系和农村依然存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农民生产生活的场域——农村,农村生产生活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3.2 传统血缘文化的留存与现代工具理性的渗透

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呈现类似于“血缘环”的社会网络关系扩散方式,构成具有黏合特征的社会关系结构,具体为按照等级观念区分尊卑老幼、男女有别的社会规则。农村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社会关系结构比较单一,总体上和外界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够紧密,个人社会资本匮乏,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较低。

隨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血缘为主导的社会关系特征在形式上出现了现代化的转变。社会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促使农民拥有了职业身份,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视“互惠互利”和资源的取得,传统农村社会关系中依赖于情感因素的“情面”开始成为人际交往中“理性”的阻碍,于是人们逐渐淡化了感情因素而向理性趋势发展。

3.3 市场逻辑的带入与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关系是由无数的人际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结构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利益的获得成为了社会价值观的主流,个人对于社会关系的功利化需求急剧上升。与村民交谈时发现,人们谈及家庭关系和亲戚关系时,都会或多或少地牵扯到“利益”和“金钱”等关系,这证明市场化的行为逻辑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村民的价值观念。农村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对于财富和市场的认知偏见,弱化了情感和个人品质的层面。

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工具理性”主义不断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情感,农民开始处于传统和理性的“进退两难”之中。但笔者认为,由于血缘关系的“留存”和农民对血缘的认同,决定了人际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遭受着理性和利益的不断侵蚀,仍能够保持一些原本的“人情因素”。这种“留存”决定了农村社会关系变迁并非一味地重复,而是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社会关系重构。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2] 李汉宗.血缘、地缘、业缘:新市民的社会关系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3] 刘佳欢.转型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变化及其原因[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5).

[4] 张红霞.农村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青年人际交往现状探讨[J].传承,2014(04).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研究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