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
当GDP成为考量一个地区的发展主要标准、当利益成为人们追逐的终极目标、当财富成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值,注定社会走向浮躁。即使在信仰缺失、价值错乱的年代,所有的行业都走向浮躁,唯一不能缺失信仰、不可以浮躁的就是教育!
教育最大最基本的功能是教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精神世界的建构。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信仰,就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出现差错。学生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即使取得较大的成就,也会因其信仰的缺失而误入歧途。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产生真正的信仰。特别是在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的时候,就更加需要信仰的精神支持。信仰就像灯塔,给黑夜里海上的水手照亮了前方的路。不管当下现实如何,教育始终应该坚守一种纯净和崇高——教育的信仰。
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差异性和个性化,是教育区别于其他行业最大的特征。教育是近于农业,而绝不同于工业的行业。我们工作的对象自然生长而又充满个性;绝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批量生产。其二,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不是也不可能是烈火与鲜血的暴力革命,不会一夜之间变了天,换了姓。
只有当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有了信仰,学生才能对未来有希望,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信仰。有信仰的教育靠有信仰的教师来完成,教师拥有了以下的六个无限相信,教育的信仰自然会应运而生:
无限相信习惯的力量
师生的习惯悄悄地透露了教育的成效。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原来‘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的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的习惯。”
柏拉图曾经说:“人是习惯的奴隶。”只要是习惯了的便不再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成功了一半。或者说:良好的习惯,本身就是成功。正如英国诗人德莱敦的那句名言“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习惯起始于点滴,成长成熟于循环往复。因此,我们的路队、晨读、作业、出操等等,最初的规范要求和后来的强化、纠偏对形成习惯一样重要。比如,同样的年级学生接受的主流教育应当是大致相当,但是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悬殊比较大:有的班级整齐、清洁、张贴规范合理,甚至别具匠心;也有的班级垃圾遍地、桌椅无序,令人生厌。学生形成的习惯,将终其一生,但是有多少习惯是正面的、积极地影响孩子一生的呢?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不仅关乎一个人的行事风格,甚至决定了你的生活品味与未来的志向。让我们在教育路上与好习惯同行,不弃细微,不舍点滴,成就自己与学生共同美好的人生。
无限相信集体的力量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总免不了受周围人对自己的影响。一个家有家风,一个学校的校风均是集体和历史文化的体现。人处在集体当中,这个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小觑。比如,军队是个大熔炉,当过兵的大多在组织纪律、团队意识等方面相应提升。
校风、班风就是集体影响个人的主要體现。良好的集体风气和正确的舆论影响,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品质。他会使每个成员按照集体的舆论导向,调整约束自己的言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正。我们要积极引导,运用集体和舆论的力量,促进学生的转化。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良好的班集体可以唤醒儿童意识中具体的潜在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支配儿童的行为,并使之纪律化成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班风好,学风就正,各方面工作就会走在前面,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我们任教多个班级的老师,更应该感受深切。
其实,集体不单指班集体,其他组织如少先队、兴趣小组,只要是有组织或有活动的团体,都具备这种教育影响作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团体、集体的力量,促进班风、校风的提升。
无限相信坚持的力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就是讲持之以恒就能办成事。这个道理其实明白的人多,但是做到的人不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世间恐怕没有什么能抗拒坚持的力量。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不懈的坚持。
当下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现象不在少数。许多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就像赶工程进度一样,活动一茬接着一茬,一波盖过一波。回头看来,我们开展的活动不能说不多,不能说不全,形式可谓丰富,内容也可谓多彩,可是细细审视一下有多少活动是坚持十年以上的,是一年优于一年的坚持十年的?纵使有些传统项目,也是流于形式的。只有当我们的教育活动持之以恒,才能将活动真正浸入孩子的心灵,影响他们的一生。
谁都知道读书写字的姿势,可是总有近30%的学生读写姿势不规范。谁都知道走路、讲话要文明,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抛纸屑垃圾,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充分证明了坚持的重要性。要成功就要坚持,而这种坚持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有了我们的坚持,才有孩子们优良的品质和伴随他们一生的文明习惯,科学合理的做事方法与技巧,他们才会有了应有的教养。
另一方面,我们的坚持还需要带上强制。因为规范不是每个人的习惯。有了坚持之后才有了习惯。有人说: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困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容易只要他愿意去做,做成了习惯就不难了。说困难是因为真正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毕竟只有少数。自古以来,凡是坚持下来的人都会取得成功,如司马迁、李时珍等。
无限相信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大家是普遍认可的。在习惯和坚持的基础上,有了相应的信仰之后,一切就会变为情理之中。如穆斯林不吃猪肉,已成为习惯无需坚持(而或是坚持已久)。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终身不懈为之努力。
回顾革命年代的先辈受尽非人的折磨,仍坚贞不屈,依然坚信共产主义信仰,这是信仰的力量使然。说到底人活着,就两个条件:一是活下去的可能(物质可能、安全必需);二是活下去的理由(有希望)。因此,我们校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信仰,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希望,对规则心存敬畏。同时,不偏激、不孤僻,认同现实。简言之,对历史的肯定、对当下的尊重、对未来的憧憬。
当一个人,没有信仰的时候,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所以我说,有什么不如有思想,没什么不能没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就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们有梦想、有希望,只要有梦想有希望则一切皆有可能,生活便充满幸福的等待。当然有些梦想并不是拿来实现的,它可以远远地在那里,一直提醒我们去努力,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我想用埃斯卡特兰的话来与老师们共勉:没有希望不要紧,我给你!
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是每个人的事。每个人都应该阅读。“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正是如此,阅读使人丰富、阅读使人优雅、阅读使人自由而高贵。
国家成立了全民阅读办公室,教育系统发文落实阅读工作。全方位的推进阅读,体现了重视的程度,也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因为对精神领域的探索,是从阅读中产生。同时,智力启蒙和开发最首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它可以让孩子的聪慧呈几何级数递增。我深信,阅读的力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读书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改变他们的精神气质。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说:“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但阅读不是一种本能,而是一种技能,孩子们需要指导和引领,才能更多更好地在阅读中受益。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习语文,教师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阅读,反三归一,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感悟获得能力、提升素养。事实证明,他们是成功的。阅读,改变了孩子的生命狀态,让孩子每天欢天喜地的进入校园,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无限相信文化的力量
钱文忠教授曾经说过,现在谁也不记得唐朝的GDP是多少,但是谁都知道唐诗,璀璨的文化,才能成为永久的记忆,文化给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无可匹敌的。与唐诗一样的传统文化,不应该丢掉、忘却,应当尊重和开发。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为什么呢?因为其作品体现出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英国影响重大,文化所带来的效益远比占领一个国家的物质重要。
文化的力量是社会的精神力量和非物质力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人粗犷豪爽,南方人温和细腻,可是因为水土不同之故。说穿了,就是一方文化培养培育了一方人。所以可以说谁都逃不出文化的圈子,谁都有地方文化的影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伦理原则、道德观念,关系着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以文化人,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人活着,为了幸福。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创造幸福。教育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当下幸福。有信仰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学习理论或掌握技能的生存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