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文 王冰玉
[摘要]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区,也是水资源静损失区。中线调水后改变了汉江流域原先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对汉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建议保护汉江生态环境采取以下措施:强化生态保护,确立责任意识;形成保护合力,争取政策支持;开展试点探索,优化开发机制;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护汉江水环境;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美丽汉江;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襄阳市;生态环境;南水北调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汉江流经襄阳市195km,流域面积1.73万km2,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6.6%,主要支流有北河、南河、小清河、唐白河、滚河、蛮河等六条。汉江是襄阳市最主要的用水水源及纳污水体,全市工业生产、农业灌溉以及居民生活每年直接从汉江取水达26亿m3,占全市总用水量的76%。可以说,汉江是襄阳的“生命线”,保护好汉江生态环境是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1 襄阳市保护汉江生态环境的主要举措
1.1 强化汉江水环境保护机制
襄阳市成立了汉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印发了《汉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行动目标》,组建了“汉江办”,将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加大水环境防治设施建设力度,坚决遏制、依法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有效保持了汉江襄阳段水质的稳定。
1.2 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襄阳市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按照试点城市要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污水排放量控制在5亿m3(规划目标7.8亿m3),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94m3/万元下降到2017年的117m3/万元,降幅达76.7%。
1.3 大力推进污水治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襄阳市汉江沿线城市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总投资14.5亿元,日处理能力63万t,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襄阳市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己投入使用,投资总额为4.33亿元,目前实际处理容量为800t/天。投资总额1.17亿元的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可消化污泥11万t。
1.4 认真组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治理
近五年来,襄阳市共安排资金3亿多元,先后实施了南渠、大李沟、小清河等重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提高了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有效改善了周边环境。汉江(襄阳段)鱼类人工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750万元,累计投放“四大家鱼”苗种550万尾,对保护汉江生态环境及汉江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1.5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汉江行动
襄阳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汉江行动,累计招募志愿者3万多人次,建立了志愿者环保小分队,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形成了全市人民共同关注、主动参与保护汉江生态环境的氛围。
2 目前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流域各地对保护汉江生态环境的紧迫性认识不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研究不够,认识不深,口径不一。目前,流域内各地对南水北调后,对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受到的影响有一定共识,但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统计数据作支撑,特别是对各方面影响的上报口径不统一,缺少权威、科学的意见建议,未能形成统一保护、开发、利用汉江的最大合力,从而使流域内各地所享受的政策保护也不相同。如上游地区作为调水区享受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有力推动了相关保护和发展,但中下游地区作为调水后首当其冲的受影响区域,却未能享受相关支持政策。由于在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缺乏高规格、系统性的保护规划,导致汉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系统性,向上争取项目缺乏目标性,争取的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难以发挥叠加效应。
2.2 流域各地对汉江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一是污水治理力度不够,直排汉江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二是流域内在汉江水质保护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三是汉江流域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河道采砂”、“跨境污染”、“湿地破坏”等问题。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在汉江中下游许多河段很大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化肥和农药施用也呈逐年增加之势,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能实现达标排放,许多未经有效利用就流失到汉江。跨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汉江湿地破坏现象突出。据统计,目前整个汉江流域的湿地有80%以上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湿地资源被土地所有者以出租等方式转让经营,基本丧失湿地的生態功能,甚至部分成为污染的源头。
3 进一步保护汉江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生态保护,确立责任意识
汉江是沿江各地重要的生活、生产水源,关系到流域各地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应切实强化保护汉江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大汉江保护的宣传力度,做到从党委政府、到社会各界、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动力来保护汉江。应严格按照国家水利部的要求,做好汉江流域“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在汉江流域统一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染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对汉江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进行严格考核,在各界节点设立水质检测站,分段监测汉江水环境保护状况,对出现的问题严肃问责,年终实行统一考核评比,并纳入当地政府考核目标。
3.2 形成保护合力,争取政策支持
汉江流域各地应扎实开展科学的调查论证,统一基调、口径、数据、意见建议,形成多方多地保护汉江的共识和合力,以便有效地向上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目前,国家对汉江中下游沿线的生态补偿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沿线各城市应以此为契机,以统一的基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从河流整治、湿地、林地、洲滩治理、小流域治理、涵闸改造、城乡污水处理等方面积极配合,从而最大限度缓解调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努力,营造保护汉江的强大声势和良好氛围。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以通过邀请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视察,提出提案、建议等方式引起高层重视,形成党委政府依法保护、社会企业带头保护、公民个人自觉保护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的目标。
3.3 开展试点探索,优化开发机制
一是利用市场交易机制,探索用水交易。将可交易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给各县(市、区)和企业,并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将环境保护允许排污量分配给流域内企业及排污户,可将多余的排污权在市场出售得到补偿,多排需要在市场上购买等量排污权,无排污权而排放的单位将被处以数倍于排污权购买数额的罚款。二是搭建综合开发的投融资平台,吸收社会资金和相关优质资产,投资汉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如成立汉江发展银行,重点投入流域“两型”产业,促进汉江流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三是明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等地与调水区开展对口支援的机制和项目载体,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投入、人才输送等方面,对调水区进行援建支持。
3.4 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护汉江水环境
始终把保护汉江水质放在第一位。加强流域内各城市之间、城市内部门之间、省内与省外之间的协调力度,共同维护好汉江生态环境。一是严格管理汉江沿岸排污管口。对各地的排污口统一进行在线监测,制定关闭计划,在规定时限内,提升污水处理率,逐步关停汉江沿岸各排污口,杜绝污水直排汉江。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通过严格监管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建立汉江沿岸禁养区制度,改变目前不少地区存在的放任自流状态。三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合理设置开发建设环保门槛,对沿江石化、医药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凡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3.5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美丽汉江
一是深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强化全流域湿地保护建设。加强湿地监管和利用,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开展退耕(养)还泽(滩)、恢复湿地植被、恢复动植物栖息地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在沿江地区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湿地公园,成为全国流域治理的典范。三是开展洲滩荒漠化治理。在汉江及其支流沿岸洲滩等沙化土地开展沙化土壤治理,建好固沙护岸林和汉江防浪林。在流动沙区要规划种植灌木树种为主的防风固沙林,保护邻近沙区的耕地及基本农田,在沙性耕地区种植经济林,套种间作其它矮杆农作物,实行林农复合经营,以此形成整体的防护体系。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展迁地保护户,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重点保护鱼类产卵场,划定鱼类产卵保护区,并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健全相关政策、法定和制度。
3.6 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汉江流域地区应以新型工业化发展为目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档升级,进一步做好产业节能降耗工作。同时,支持加快推进低碳型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逐步降低区域发展的能源需求,促进汉江流域地区“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发展上,按照上中下游各区段不同的自然特点和生态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农业,提升汉江流域的农业优势,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把汉江流域建设建设成为主要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粮食安全战略基地。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发挥汉江流域名山、秀水、人文、古城的优势,着力把汉江流域建设成为集文化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构筑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
[参考文献]
[1] 邓远建,等.汉江生态经济带水源區生态补偿运行机制研究[J].荆楚学刊,2014(3):40-44.
[2] 李权国,等.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0(12):205-207.
[3] 宋清龙.关于南水北调后加大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建议[J].中国发展,2017(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