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静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是日新月异,网络水平在这一时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网络深入千家万户,微博、微信等新的传媒方式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事业。网络有广泛的适用性、及时的时效性,这对于传统教育方式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等局限性具有很大改观,能够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的刻板性。然而,“微课”这一新事物的诞生到投入教学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与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的教学氛围,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大潮流,促进高校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微时代”;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微时代”?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型传媒方式诞生,各种“微”事物也应运而生。这个以微博为传播媒介的代表,特征为短小精悍的文化传播时代,现在被称之为“微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流动性、迷你性、瞬时性、扁平化。
流动性即信息传递随时随地,不受地域的限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接受的媒介越来越丰富,信息接收终端越来越发达,而这一技术的提高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消除了信息传播的地域时空限制。
迷你性既指信息的简明扼要,也指信息接收设备(例如手机)体积越来越轻薄。例如微博字数限制为140字,微电影时长多为几十分钟。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日益紧密,人们没有时间去接受传统长篇大论的古典文化,这种琐碎的“快餐式”文化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瞬时性即信息传输的高效率性。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各种新闻信息等内容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发布即可做到瞬息即达。
扁平化是指传播活动“去中心化”,即“无线中心化”的趋势。
2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1 顺应时代背景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博、微信等新兴大众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同时,各行各业也因为网络的加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质量,加速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有利于教育的进步
由于社会条件所限,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的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微课”即是“微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的诞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微课”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除此以外,这一新颖形式的诞生也能够有效促进老师间交流与学习,进而弥补课程教学的缺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质量。
2.3 丰富了教育资源
在这个信息共享时代,教育资源也并不例外,通过网络途径的有效传递,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瞬时交流、及时传播。“微课”极大地利用了网络平台上教育资源的共享性,不但使国内间教育交流亲密无间,更拓宽了引进外国先进教学模式的道路。
2.4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旧、死板,常诱发学生的疲劳式学习,因此学习效率总是在长时间内呈下降趋势。“微课”这一新兴形式的诞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并且这一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借助媒体平台与老师交流,缩短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感。
3 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
3.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对网络平台、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微课”这一形式教学还处在初步萌芽发展阶段,目前还并没有可借鉴的成果,因此各方面的准备还并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找出适合中国教育背景的教育改革方式。除此以外,学校欠缺资金、缺乏先进教育资源也是教育改革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学校目前都还不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先进的、具备时代特色的教育资源。
3.2 缺乏高校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沿袭数百年,早已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人们对于教育方式改革的看法。大部分高校的教学重点还是集中于传统教学方式,始终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高校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也不会投入足量的人力、物力、场地的支持。
除此以外,有的老师对教育改革并不持有乐观态度,加之教学改革与教育体制并没有直接关联,他们对于教育改革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会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这一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3.3 改革体系有待健全
在目前的思政课教育改革过程中,还并没有出现可以提供借鉴意义的有效案例,因此大部分地区对于教育改革还处在一个有待探索实践的模糊阶段,并没有一套完善的健全体系供各学校、各教育机构学习。同时,各地区改革方式与思想不一,也为教育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极大的争议性,使得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的改革陷入止步不前的局面。
3.4 现代传播工具有待提高
“微时代”下的课程教学模式离不开现代的信息传播工具,但由于传播工具有限,目前为止的教学方式与信息传播工具之间并不具备高效的结合程度。这一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高校建设基础设施不够有力,还源于老师还并没有效掌握高效利用现代传播工具的方法,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一现象的发生更是延缓了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
3.5 资源储备量不够充足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是建立在“微课”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微课”网络视频授课资源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网络课程数量的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并且直接关系到現阶段的改革进程。所以,网络资源平台的完善与教育资源的丰富对教学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改变传统理念,接纳新事物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了新型教育模式转型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广。因此,需要从高校入手,鼓励高校采取支持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措施,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传统授课方式转变,利于传统教师更快、更好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4.2 有效建设维护“微课”平台
目前市面上已出现的教育平台有超星、慕课等,高校应积极加入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在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同时制作自己的教学视频,在实践中摸索教学改革之路。除此以外,还要任用技术性人才用以维护网络平台正常、高效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模式的实时性。
4.3 加强体系建设,完善教学长效机制
完整有效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在尝试、探索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研究小组,专门负责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这一课题,并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用以推动教学改革,建立起长效的教学运行机制,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队伍的素质,还能够为其他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优秀范本。
4.4 培养新型人才,加强高素质队伍的建设
能够高效掌握新兴事物的创新型人才,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需要通过开展培训会、交流会或者指派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信心人才,同时在招聘时需选取具有丰富改革经验的教师,或是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这将有利于高校创新型高素质教学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5 结语
对于当今的教学环境而言,思政课是当代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因此,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目前教育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目前“微时代”的背景下各方面设施还并不成熟,还需要高校加强对教学改革的重视、完善教学机制的建设,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型,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铮铮.“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7).
[2] 付霞.浅谈“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8).
[3] 荣沁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
[4] 王海立.“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