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思考

2018-05-14 17:05杨曲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技术型校企转型

杨曲波

[摘 要]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和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特点的全面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树立适应新常态的教育观,按照新常态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实现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常态;应用技术型大学;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概括地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

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整体上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上存在着巨大困难和障碍。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主力的地方高校,大部分办学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 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脱节;在科学研究上“重科学、轻技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学历、轻能力”,导致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由此可见,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展教育”,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教育质量。新常态带来人力资源的转化与转型,结构调整最大的动力是人。因此,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理念、路径和策略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意义。

1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实践意义

1.1 地方本科高校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发展环境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在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上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有了发展环境,还要明确发展定位。

从发展定位看,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有了發展定位,还要转变发展方式。

从发展方式看,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换档对人才培养质量结构提出新要求。随着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有了发展方式,还要激发发展动力。

从发展动力看,新常态下资源配置方式对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再依靠零敲碎打、缝缝补补过日子,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2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调整高等级教育结构的必然要求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简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要实现转型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推动我国经济水平整体跃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此项任务主要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完成。

第二类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名品化并在高精尖制造业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6年11月,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我国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日益扩大,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数量目前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更是仅占5%。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能有较大需求,且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大量具有敬业精神、能够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掌握娴熟技能和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劳动力大军和实用型人才。此项任务主要由地方性高校来完成。地方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教育主管部门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性高层次人才。建立市场、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路径;推进校企深度结合,在学生培养上与企业需求结合,增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了解和主动适应现实市场需求,建立合理的就业预期。

1.3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价值

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整体上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办学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高等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如不加快解决,将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学校历史渊源、社会需要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湖北省作为高教大省,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就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启动了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支持建设一批办学水平高、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融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为了总结湖北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湖北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4月—6月湖北省教育厅分别对全省23所转型发展试点的省属本科高校进行了中期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各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都能够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精神,按照湖北省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8项主要任务,结合学校转型发展方案,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总体上看,23所试点高校都探索了各具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思路基本清晰,绝大部分学校抓住了工作重点,调整了办学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把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改革的重点环节,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把评价体系改革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转型发展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

2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特征与转型价值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核心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2.1 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内涵

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一种介于研究型高校与高职型院校之间的形态,是对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修正,是高职教育培养理念的延伸。 其特质包括两点:“地方性”和“应用性”。

“地方性”阐释了此类高校发展的“本土立场”。由于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其在开放、交流与实践结合的意识中展示出来的“本土立场”和“本土意识”就应该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应用性”进一步强调了实践导向和職业导向。由于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实现的是学科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特性必须贯穿于学科布局、科学研究、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质量评价等各个层面。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人才培养理念是“实践取向、协同培养、个性发展”,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研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措施的地方高校。

2.2 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特征

地方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针对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于一线的职业教育,也是针对服务于地方区域人民大众实际生活需要的大众教育,同时还是针对服务于丰富地方普通大众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学术教育,是职业教育、大众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统一。

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体现为七个“度”,即:人才培养适应度、科学研究应用度、服务面向地方度、专业设置对接度、校企合作融合度、教学质量支撑度、办学水平满意度。

2.2.1 人才培养适应度: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卓越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

2.2.2 科学研究应用度:以市场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聚焦于应用性项目研究和开发的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能力。

2.2.3 服务面向地方度:以发展为导向,贴近地方和区域经济需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人才。

2.2.4 专业设置对接度: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贴近产业调整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集群的紧密对接。

2.2.5 校企合作融合度:以人才培养针对性为导向,贴近学校、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校企在深度融合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

2.2.6 教学质量支撑度: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贴近企业、行业岗位需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2.7 办学水平满意度:能够发挥地方高校转型的示范作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地方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加完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3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实践路径探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办学理念的创新、学校职能的转变、学科专业的调整、培养模式的重塑、发展模式的转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就是要围绕就业率、校企合作和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立交桥、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结构等指标开展,以推动办学定位、治理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结构和考核评价六个转型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猜你喜欢
技术型校企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浅谈技术型管理者的成长修炼
浅析民办高校音乐学(师范)本科专业钢琴课程的特点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