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燕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重视“是”的用法,不要把古汉语的“是”都当作系词来讲。其实,古汉语中“是”多作
指示代词,作判断词用还是不够普遍,只是到现代汉语我们才大量使用。
【关键词】文言文;“是”字句;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文言文(语文版和教育部编版)中“是”字句并不多见,但是“是”字在句中做何解释值得我们重视。因为“是”在句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是”何时开始作判断词学术界一直说法不一。
我们首先来看以下几个“是”字句:
1.七年级(上)《论语》六则(春秋时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七年级(下)《口技》(清·林嗣环):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3.九年级(下)《古文二则》(南朝宋·范晔):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4.部编版九年级(下)《孟子·鱼我所欲也》(战国时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5.九年级(下)《周公诫子》(西漢·韩婴):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例1至例5中的“是”都是作指代用法。例1“是以”中“是”乃“以”的宾语,指代前面分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句中作宾语。本解作“用这个”引申的用法解作“所以”或“因此”。无独有偶,九年级(下)《出师表》(三国·诸葛亮):“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这句当中“是”也作此解。除此之外,“是”指代名词、名词性短语和分句,在句中还可以作定语,例如例2和3。例4“是故”是一些比较特殊用法,它同样作指代用法。“是故”常用在句首,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到:“曰是故,一若指明前事,以为下文之故者然。”原意是“这个缘故”,可译作现代汉语的“所以”。
至于例5“是也”,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曾谈道:“‘是也的‘是是复指上文,近似‘就是这个‘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仍然是指示代词。”
“是”有一种用法,“是”和介词“于”组成“于是”,作连词使用,并且这一用法一直延续至今。初中教科书所选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
6.九年级(上)《庄子·秋水》(战国):于是焉(语气助词,表示停顿),河伯欣然自喜。
7.八年级(上)《游恒山记》(明代):于是石路萦回。
8.八年级(上)《干将莫邪》(东晋):于是尸乃仆。
9.部编版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于是入朝见威王。
10.部编版八年级(上)《细柳营》(西汉):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11.八年级(下)《墨子·公输》(战国):于是见公输盘。
“于是”作为连词,它表示顺承,表示时间上是先后相续,或事理上的先后相因。
有一些“是”的用法看起来很像是系词,如九年级(上)《论语》十则(春秋时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但是其实它仍然作指示代词。“是”和“此”的意思相近,为指示代词,它复指主语“富与贵”,“贫与贱”。就此,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得很清楚。同样,八年级(上)《干将莫邪》(东晋):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此句中“是必烂也”缺少主语,“是”不可能作判断词,“是”也复指主语“此儿头”。那么,怎么判断“是”已经是系词了呢?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明确地说:“我一向认为系词(即判断词)始于东晋,盛于南北朝。1956年夏天,洪诚先生对我说 《论衡》里有许多系词的例子。我因此得以修正我的结论。”郭锡良、唐作藩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也认为:“古代汉语的判断词和现代汉语很不同,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词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词的主语。”尽管《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个“是”字作判断词用:“此必是豫让也。”但是王力先生认为《史记》有经后人改动的地方,这类例子又少,为谨慎处理材料起见,未敢拿来作为证据。笔者认为上古汉语的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词,“是”作为判断词的使用直到中古汉语才开始普遍使用。
东汉处在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特殊时代,旧的语言结构逐渐消失,而新的语言结构逐渐产生。《汉书》是东汉文献资料的典型代表,《汉书》中“是”用作判断句中的系词比较多见,《汉书·薛宣石朱传》: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以中丞议是,自将军以下至博士,议郎皆是廷尉。“是”受副词“皆”修饰,而且主语和谓语结构相同,都是名词性词组,因此“是”作判断词。又如《汉书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褒优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再来看初中文言文选句:
12.部编版七年级(下)《木兰诗》(南北朝北方民歌):不知木兰是女郎。
13.部编版七年级(下)《陋室铭》(唐代):斯是陋室。
14.部编版八年级(下)《桃花源记》(晋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杨伯峻先生认为主语、宾语(谓语)结构完全相同,必须用判断词来联系。再者,“是”能接受副词修饰。例13中“斯”已经作为代词,如果再把“是”当作指示代词,就说不通了。所以,这里的“是”都应表示明确判断。
综上所述,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重视“是”的用法,不要把古汉语的“是”都当作系词来讲,其实古汉语中“是”多作指示代词,作判断词用还是不够普遍,只是到现代汉语我们才大量使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