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纯
[摘 要]钦州部分地区壮族和汉族一直有过岭头节的习俗,在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村寨请师公举办一场跳岭头仪式。跳岭头仪式的目的在于祈福和驱鬼(邪),仪式程序、表演、动作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主要展示了当地壮族与汉族对“人-鬼-神”的信仰观念。在钦州地区,随着壮族与汉族交往日益密切,跳岭头已经成为当地汉族与壮族文化信仰认同的一种表现,形成了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信仰习俗。
[关键词]跳岭头;壮族;汉族;信仰认同;比较研究
钦州地处中国中西南沿海,位于广西南部,先秦时期属于百越之地。秦朝统一岭南地区设立郡县后,开始有中原人南迁,并与当地越人杂居。历史上,钦州的壮族和汉族一直有交往,“它(钦州)是中原汉族人民南迁‘与越杂处,促进岭南的开发和壮汉民族的融合及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①至今钦州部分壮族和汉族地区仍然保留着过岭头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八九月都会有街社、村寨请师公举办一场祈福驱邪的仪式,由于仪式中有许多跳舞娱神的内容,并且多在村边岭地的庙坛边举行,所以当地人常称为跳岭头、岭头节、跳庙,还因为仪式的目的是进行每年的祈福还愿,且“历代遵循,已成惯例”②,故也有人称为还年例、大排年例。本文通过壮族与汉族跳岭头仪式的比较分析,探讨钦州壮族、汉族在族际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地域信仰认同。
一、跳岭头仪式程序
目前,跳岭头仪式在钦州的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和浦北县都还流行,笔者曾对钦北区大寺镇壮族和钦南区那彭镇汉族跳岭头仪式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仪式程序如下:
(一)大寺镇壮族跳岭头仪式过程③
1. 请神
到大寺镇的北帝庙中请北极玄天上帝(简称北帝或真武大帝)。在请神队伍中,由两位男村民领头,其他岭头队员戴面具扮三师,拿旗、拿乐器等一路敲锣打鼓到北帝庙把北帝神请到跳岭头的上坛,三师进行叩拜后请神仪式完成。
2. 安坛请师
安坛,即搭建一个祭坛供奉北帝、观音、関圣帝等神灵,也称为灯坛、上坛。请师就是请土地公、功曹等神灵以及师公的师父们、家先祖公赴坛,并向神灵祈福保平安。仪式由掌坛师公主持,他站在祭台前,边喃诵请神的经文,边抛卦、洒米,敲铛子或用令牌画符等。
3. 唱神和跳神
唱神和跳神大多同时进行。其内容与那彭镇汉族跳岭头的唱神和跳神大致相同,目的都是请神到坛、驱邪驱鬼、祈求保佑。但两地的唱本、服装、表演形式略有不同。
4. 捉精
捉精也叫杀精,由一位师公头戴関帅面具,手拿关刀,与两位头戴小鬼面具的岭头队员表演捉精的过程,目的是保证村社的平安,使这些鬼怪不能对村民作怪。
5. 搭“龙船”
“龙船”是用来装鬼邪之物。“龙船”先用竹片编成船型,再用红纸铺在船内,船两边各插三面旗(一边为十二鬼头旗、金旗头、铁旗头,另一边为棒旗头、银旗头、康旗头)。师公在“龙船”前摆放祭品、烧香并念诵《讃瘟书壹卷》,目的是祭拜瘟王,并把护船的神灵请上船,再把四周的鬼邪请上船。
6. 扫屋驱邪
扫屋驱邪仪式由岭头队全体成员共同完成。其内容基本与那彭镇汉族跳岭头的扫屋驱邪仪式相同,所不同的是大寺镇壮族岭头队进屋驱邪结束后,直接到镇边桥下的溪水边,在师公念完经文后把“龙船”和在每家收到的“邪物”烧掉。
7. 送圣
嶺头队伍回到上坛处,师公在灯坛祭台前喃念送圣经文,念完后开始拆祭台,其他岭头队员则把北帝送回到北帝庙。
(二)那彭镇汉族跳岭头仪式过程①
1. 拜社
拜社就是祭拜社王,社王对当地居民来说是日常管辖和保护他们社区的主要神灵。拜社仪式由师公主持,师公喃念《社皇科》《疏文》,其内容主要是告请社王该年举办跳岭头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向社王祈愿并通达上天。
2. 安师收地头
安师就是搭上坛、灯坛②。祭台上挂“三清神像”,摆放香烛、酒、茶等祭品,坛外棚顶四角挂上兵旗。仪式由两位师公主持(一位“文将”,一位“武将”),“武将”师公头戴三元面具,与“文将”师公一起喃念《收坛秘法》,目的是祭神,并把祭坛四周围的小鬼、妖邪等不洁净的东西收起压在坛底,使仪式能够顺利的进行。
3. 开灯和跳灯请神
开灯仪式由一位掌坛师公主持,在祭台前与三位岭头队员一起唱《领头灯筵科》中的“灯头请圣文”,内容主要是通过开灯引路,把众神请到上坛前,集福灯筵。跳灯请神仪式则是两位师公主持,爱上坛前进行跳灯表演,目的是供神茶果,请神领灯、护灯。
4. 请师进坛
请师进坛仪式中“师”是指师公的祖师们,通过念咒语、画符、抛卦等形式请祖师入坛,为师公在仪式期间进行护法。
5. 进屋驱邪
该段仪式由两位师公和其他岭头队员共同完成。“文将”师公手拿“将鸡”和令剑,“武将”师公则拿法水和令剑,其他岭头队员则穿上衣袍戴面具,扮成三元、四帅、土地公、土地婆等形象。先有领头人给参加仪式的每家每户两道符,大的天师符贴在家户神龛上,小的驱邪符贴在家门口辟邪。师公和岭头队员先进屋驱邪,然后在各家门口由“武将”师公念咒、画符收鬼安宅,“文将”师公念咒、画五雷字令封屋隔煞,使鬼邪不能进入屋内,并把每家供奉在门口的“小鬼”③收到“龙船”上,随后每家再放鞭炮驱邪。
6. 回坛安座
进屋驱邪仪式结束后师公和岭头队员回到下坛,把“龙船”放到下坛边,两位师公共同念咒把收到的鬼邪压到瘟王的大旗下。
7. 唱神和跳神
唱神在上坛内,跳神则在上坛和下坛之间的空地内进行,用的科仪本有《领头灯筵科》和《领头唱脚》,内容是请神到坛、歌颂各神的事迹等。跳神过程有出三师、出四师、走罡(出十帅)、舞旗、出铲路二郎、出女、出三元、出四帅、出云梯、出四官五官、捉精。“出”是指表演、跳的意思。有的边唱(念)边跳,如出三师、出四师、出铲路二郎、出女、出三元、出云梯、出四官五官;有的只跳不唱,如走罡、舞旗、出四帅。岭头队员模仿这些神的动作十分生动形象。唱神和跳神的表演不仅是为了娱神、传颂各路神的功绩,还通过表演神的动作等来震慑、驱除四周妖魔鬼怪,保护家宅和村社的平安、洁净。
8. 捉精
仪式由一位戴三元面具的师公和一位头戴小鬼面具的岭头队员完成,表演把妖精、鬼怪等捉到龙船上。同时,师公边唱《领头唱脚》中的“捉精口诀”,边抛卦,确认是否把鬼邪都捉到。
9. 散坛和送圣送瘟
散坛和送圣仪式都是为了送圣,两个仪式同时进行。送瘟仪式在下坛进行,师公喃念《领头唱脚》中有关送瘟船的科目,并用令剑画符作法,令请瘟神把鬼邪送上“龙船”带走。送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把“龙船”推到江边,师公在江边作法把鬼邪送走,然后把“龙船”烧掉。到此,整个跳岭头仪式结束。
二、壮族与汉族仪式的比较分析
要了解跳岭头仪式的文化内涵,比较跳岭头仪式在钦州壮族、汉族地区是否存在信仰差异,首先要从仪式的时间、空间、结构、执仪者等要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仪式的时间与空间
关于跳岭头仪式的举办时间,一般都在每年的农历八月至九月期间,具体时间由举办仪式的社区来定。那彭镇上按“社王管辖范围”分为三个区,所以每年镇上会有三场跳岭头仪式,传统上定下来的时间是老街农历八月廿二,其他两个社区则分别是农历的九月初二和九月十六。实际上,具体到每年其时间会有一定的灵活性,一般是在传统时间前后的一个圩日举行,即由“传统时间—圩日—吉日”三个因素综合考虑而定。大寺镇举办仪式时间的情况基本上与那彭镇相同,它是选择在八月初二至初十期间的一个圩日。关于各地各社区举办时间不同的问题,岭头队员的解释是各地的岭头队数量有限因此需要把时间错开。
关于跳岭头仪式的举办地点,一般都是在当地庙坛周围的空地上举行。那彭镇老街的跳岭头仪式是在社王庙旁搭建祭坛进行,而大寺镇则是在当地的“滩浪福德土地庙”。不管是社王还是土地公,可以看出都是直接“管辖”当地社区的神灵庙坛旁举行。
(二)执仪者身份
跳岭头仪式需要岭头队全体成员共同协助完成,一般有10~20个队员组成,岭头队长由掌坛师公担任,其余队员有师公、徒弟,也有民间艺人;有师徒关系,也有雇佣关系,他们只是在岭头节时才相约组织起来的岭头队伍。仪式的主要执仪者是师公,他们自称茅山派,做消灾解难、祈福、请愿等法事活动,并且法事上都要请到太上老君、三清等神灵。就跳岭头仪式来看,师公不仅具有道教特征,如画符咒、下咒等;也兼具了的许多本土信仰的特征,如信仰五雷、千岁等神灵。
仪式过程中师公又有“文教”和“武教”之分,比较明显的是在唱神和跳神环节,壮族、汉族师公中文教师公负责唱颂经文,讲述神灵的来历、功绩等内容;而武将师公则头戴面具、身着衣袍、手拿法器,表演所附神灵的动作与故事。当然,文教和武教并不是固定的师公或队员担任,而是根据仪式过程的人员情况由掌坛师公进行调配。但是,在仪式的念咒、画符等作法环节,则要由已出师的师公进行请神、招兵、收禁驱邪。这一点在那彭镇汉族师公举办的跳岭头仪式中可以看到,安师收地头、开灯和跳灯请神、请师进坛、散坛送瘟等环节都是由掌坛师公与一名师公配合,一“文”一“武”相互配合完成仪式内容。而大寺镇的跳岭头仪式,则由于师班传承等原因,请神、招兵、驱邪等需要念咒、画符环节基本上由掌坛师公一人完成。
(三)仪式结构比较
从以上两地跳岭头仪式过程可知,那彭镇汉族师公的仪式程序为“拜社—安师收地头—开灯和跳灯请神—请师进坛—进屋驱邪—回坛安座—唱神和跳神—捉精—散坛和送圣送瘟”,大寺镇壮族师公为“请神—安坛请师—唱神和跳神—捉精—扫屋驱邪—送圣”。那彭镇跳岭头仪式是三天两夜,比大寺镇两天一夜的程序要多一些,以唱神和跳神階段为例,大寺镇有跳三师、四帅、五雷、十帅和千岁;那彭镇则多了出四师、铲路二郎、出女、三元、云梯的部分,虽然没有表演跳五雷,但是在科仪本中有唱五雷的内容。此外,那彭镇没有北帝庙,所以没有去庙内迎神的阶段,只是在科仪本中有请北帝的部分。
如果按仪式行为的意义来划分过程,那么那彭镇跳岭头仪式可划分为“请神—驱邪—祭神娱神—捉精—送神驱邪”的核心环节,与大寺镇“请神—祭神娱神—捉精—驱邪—送神驱邪”的相比,区别只在于“先驱邪后祭神”,还是“先祭神后驱邪”。据大寺镇的壮族师公说:“先祭神,告诉四周这里有神降临,震慑周围的妖魔鬼怪,让它们不敢出来捣乱,第二天就把它们收到龙船上送走。”那彭镇的汉族师公则解释为是:“先把每家的鬼邪捉到龙船上,晚上祭神跳神给神看,也给鬼、精看,给它们(鬼邪)好吃好喝的、好看的,明天好把它们哄在‘龙船上送走。”虽然在程序上顺序和内容有些不同,但跳岭头仪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驱邪”和“祈福”。
由上可知,大寺镇壮族和那彭镇汉族跳岭头仪式所存在的差异,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在服饰、动作、科仪本、程序等方面壮族师公班与汉族师公班在仪式传承上的差异;二是与大寺镇、那彭镇居住地区的信仰情况有关,大寺镇建有北帝庙,是当地壮族人信仰的重要神灵,因此在跳岭头仪式神坛上奉以主神的位置,而那彭镇上没有寺庙则供奉三清神像为主。除此之外,跳岭头仪式更多则是展现了地域范围内壮族、汉族共同的信仰观念。
三、仪式的信仰观念
跳岭头仪式举行的最直接目的在于祈福和驱鬼(邪),仪式的程序、表演、动作等都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主要展示了当地壮族与汉族“人—鬼—神”信仰观念。
人们要实现祈福和驱鬼(邪)的意愿,需要借助“师公”这一身份,通过他们执仪来与鬼、神交流,“显示出一个有形—无形,肉体—魂魄,阳—阴流传,相合相生的‘在世存有的图景。”①也就是说,师公是人与神、人与鬼沟通的重要媒介。基于阴阳相通的特质和感应,师公在仪式过程中通过咒语、画符等一系列动作,香烛纸马、面具等介质,敲打乐器营造氛围等形式来与鬼、神“交流”。
第一,人与神的关系。笔者在仪式过程及其使用的科仪本中发现,钦州地区的汉族、壮族信仰的神灵十分繁杂,他们都信奉北帝、三清、龙母、观音、功曹、灯主、三元、四帅、五雷、千岁、社王、土地等神灵。师公通过设立“祭坛”架起他与各路神沟通的桥梁,可在那彭镇汉族师公班的《灯头请圣文》科目中“……接请住宅土府九罍真皇大帝,五方五位五土龙神,住居土地有福神、请降灯坛,归位受座,看师跳度,集福灯筵”、大寺镇壮族师公班的的《请神》科目中的“……千千神将都来降,万万吏兵降灯筵。到处神堂我请了,到处庙堂我请完。若有一神请不到,听到鼓岳降灯筵”得到印证。关于两地灯坛内的神龛设置,那彭镇汉族师公是挂上一幅三清神像,而大寺镇壮族师公则是用红纸写着观音菩萨、北极玄天上帝、関圣帝君、通天龙母夫人、本庙朝天谏议侯王、伏羲神农的神位。但是在整个仪式过程和科仪本中两地需要祭祀的神灵大抵相同。
社王和土地是钦州地区壮、汉民族十分崇敬的神灵,村民认为他直接掌管着当地人丁、五谷、家宅平安,所以做仪式时都需要告知社王。那彭镇的跳岭头,师公向社王祈愿喃念《疏文》,希望通过社王把愿望传达给众神。除此之外,跳岭头仪式中也供奉有康熙、雍正、乾隆、朱千岁、嘉庆、道光、杨国华等都奉为世俗神灵。以朱千岁为例,其原型是清朝顺治时期的朱统鉴大将,因率兵进驻灵山和合平浦一带,任灵山县知县而为当地百姓所记载下来。跳岭头科仪本中在唱颂朱统鉴事迹时把他神化,“……朱爷有道在灵山,出圣原来樊麓江。出道灵山我上任,二十四练尽安康。立起吴莹并四镇,前是学各后进方。三界勒符来揽状,揽将口状进灵山。”因为,当地人相信这些人生时治理、保护他们,死后化为神灵后也会仍然会护佑他们。
第二,人与鬼的关系。人们认为阴间的鬼(邪)会来阳间作恶,如家宅不宁、做事不顺、人变癫狂等都有可能是鬼(邪)作恶的结果,所以必须要把这些“不洁净”的鬼(邪)赶走。据汉族师公说,瘟王即瘟主楚大鬼王,负责收鬼、管鬼,所有鬼(邪)都惧怕他。师公把鬼(邪)捉到“龙船”上后,就由瘟王坐镇看管这些鬼(邪),不让他们再跑出来作恶。同时,师公依靠“龙船”把家宅、村屯内的鬼(邪)困在上面,在有水流的地方把“龙船”烧掉,意味着通过村落周围江河水流把这些鬼(邪)送走。
上所述的人与神、人与鬼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同时,“跳岭头”仪式中人与神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双向的互惠关系,人们在杀牲酬神的同时会向神提出自己的要求。①也就是说在灯坛内,师公供奉纸马、香果,戴面具跳傩舞来祭祀神灵;同时希望获得神灵的护佑、降福,并借助其神力驱赶鬼邪,使所生活的家宅村落洁净、平安。
当地村民相信鬼神能够影响现世人们的生活,笔者采访大寺镇一位村民说:“我们每年都要请师公来办(跳岭头仪式)的,不然怕明年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可見他们对鬼神的敬畏。因此,跳岭头仪式可归结为:沟通“人鬼神”三者的信仰活动。
四、结语:地域社会的信仰认同
自古以来,广西为百越之地,壮族先民是其主要世居民族之一。不少学者认为,自秦始皇同一岭南后,渐渐开始有中原(汉族)人口迁入广西境内。钦州一带,骆越、僚人、俚等族群是最早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与广西其他地区一样,钦州也处于历代王朝的统一管辖内,设置了郡、州或县进行管理,使得中原汉族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移居钦州地区。②在壮族和汉族杂居的历史环境下,民族文化交往频繁,相互影响。据载,明清以后“僮(壮)渐以汉民同,且有读书如庠,与汉民通婚姻者,习以汉处,久而同化,与旧日所记迥殊矣”③。而壮族的许多文化也被汉族所吸收,“形成了壮汉或汉壮文化相互交融,汉中有壮,壮中有汉,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④。
关于跳岭头仪式起源于壮族还是汉族的问题已经没有确切的史料可证,有学者认为“桂南跳岭头应是由汉族带入的,傩由北至南传播的演变形态”⑤,也有学者认为是“壮汉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岭头节文化植根于古老的百越文化,也吸收了中原汉族文化因子”⑥,就笔者看来,跳岭头已经成为钦州汉族与壮族的地域性文化信仰的一种表现。尽管那彭镇的汉族师公和大寺镇的壮族师公所呈现的仪式程序有些差别,唱本、跳神动作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祈福和驱鬼(邪)的核心信仰,且仪式表达也有较多相同的地方,可以说,现今跳岭头仪式祈福、驱邪的信仰观念在钦州的壮族和汉族民间受到普遍认同,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信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