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晶 董海涛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存在着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要有效解决流动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社会工作的干预非常重要,社工通过实地调研和开展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流动儿童;成长困境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转移逐渐由早期的个体迁移向家庭式迁移转变,流动儿童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指出,截止2015年10月1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47亿人,意味着6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流动”之中,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1亿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流动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为了进一步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当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困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1 城市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分析
近年来,由于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出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同时农民工子女人数骤然增加,引起政府高度关注。因此立足山西实际情况,社工根据前期服务调查选择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社区、村镇作为项目实施地,挑选出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太原市S小学、Q社区、榆次区N小学、吕梁市J小学作为试点,共调研学生1661人,其中流动儿童占93%。采取调查问卷、非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评估该社群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评估出山西省城市流动儿童成长困境呈现以下特点:
1.1 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
由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许多流动儿童在从老家转到新的学校后会遇到很多适应问题。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占47%,学习较差的占到6%,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在完成作业方式上超过一半的学生是自己独立完成,家长辅导或两者兼有的作业辅导方式占比为43%,这从侧面能反映出部分家长在学生学业上还是比较重视的。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家长都忙于打工,无暇在学业上辅导孩子。
1.2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困境
流动儿童身体、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又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因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忽视的。根据问卷调查,85%的流动儿童缺乏自信心,80%的孩子表示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65%的家长表示很少过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大多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不能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情感支持。58%的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出去。在孩子的教养方式上,父母大多选择口头教育,部分家长会选择以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教育方法及教养方式上大多家长主导,说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的处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3 流动儿童的人际交往困境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85%的调查对象在人际方面表现良好,16%的孩子处于被动。对于较为内向敏感的学生要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学校和家长要及时互动,对这一部分学生要给予更大关注。在选择向谁倾诉心事中34%的调查对象选择向同学和朋友倾诉,由此可见同辈群体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力度。
1.4 流动儿童的发展困境
本项目选择在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四个地点开展调研,学校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师资力量与城市学校存在差异。在假期安排的调查中显示,假期看课外书与同学一起玩的学生占大多数,调查时,据学生们反应自己看课外大多是老师要求的。假期帮父母做家务的在家看电视度过假期的学生也比较多,参加兴趣班的学生反倒不是很多。由此可见,学生们家长因为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假期安排并不太重视,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很少象城里孩子一样参加辅导班、夏令营等。一部分学生在假期会被送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学生们的假期文娱活动缺乏,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假期对孩子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2 城市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实
践——以社工某项目为例
根据前期在山西省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四个地区做的调研,再结合当地农民工子女的真实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链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及当地政府、社区的资源,构建多层次的支持理论,建立社工指导下的“家庭-学校-社区-志愿者”流动儿童服务模式。
项目理论支持:优势视角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项目内容:见表1
实践总结:本项目直接服务1004人,共计12266人次;链接志愿组织10余家,志愿者服务2000余人次;为农民工子女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上万元,从学习、心理健康、成长、资源链接四个维度为项目儿童及家长提供帮助。在该项目中直接受益人在学习能力、朋辈交往及习惯培养方面获得改变,孩子们更加自信,同时孩子们兴趣爱好获得初期发掘和培养,身心成长更加阳光健康,流动儿童健康成长获得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间接受益人流动儿童家庭成员互相理解和体谅,亲子沟通和关系获得改善,与派驻点社工共同开展服务。组建起志愿者团队,获得社会实践机会和能力培养。日常服务意見表调查显示,服务受益人对社工的服务态度和内容非常满意,社工收获服务群体很多爱心绘画、口头赞赏、感谢等,
3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的建议
本项目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项目活动更多针对流动儿童自身,对其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涉及不多,社工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认识到,流动儿童的需求复杂多样,要真正解决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问题,需要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说,可以增强城市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很多流动儿童存在学习态度、习惯、方法不足,亲子沟通不良,人际关系技巧不足等现象,社工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流动儿童成长小组、亲子小组等,增强自信心,帮助流动儿童面对心理困惑,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流动儿童的家长工作忙,教育水平低的情况,社工可以链接社会上的资源,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生存技能,改善家庭的生存条件;提升父母的教育能力,开展亲子互动小组,增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使儿童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关爱与保护。
其次,从中观层面来说,就流动儿童所处的学校来讲,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满足孩子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学校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家校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及家庭状态,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就流动儿童所处的社区来说,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建立家校联系纽带,改善社区环境,加强治安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开展健康、成长、互助等社区教育,争取整合更多的资源,创建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共同努力,专业社工主导与志愿者辅助配合下,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最后,从宏观层面来说,积极进行社会倡导。从政府角度,加大财政投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流动儿童及时入学,开辟就业岗位,提高流动儿童家庭收入。从社会角度,应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更多关注,减少对流动儿童的歧视,社会工作服务应当充分整合协调流动儿童各方面的资源,给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更多与外界接触、交流、提升自我的机会,通过多途径介入,协助其建立起完善的“家庭-学校-社区-志愿者”四位一体的儿童服务模式,从而使他们顺利适应城市社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 王佳.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之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8(3).
[3] 李艳红.城市流动儿童的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9-21.
[4] 周世强,李鹤.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服务的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