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困境与对策

2018-05-14 17:05马兴建陈琴李岚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德育工作有效性

马兴建 陈琴 李岚

[摘 要]高校德育工作一直都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然而当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成效不好的现象,本人着重分析当前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成效不好的一些因素,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大学生的特性,并提出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认知发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所知道的全国各大高校关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处于一个发展的困难阶段。上级组织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一再要求要做好、做实,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德育教育开展方式陈旧,不受学生欢迎,普遍存在学校管理与学生行动处于对立的态势。也有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看似很热闹,可实质上并没有如大家看到的那样起到实质的作用。那么高校的德育工作到底该如何开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德育是指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化或指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教育学》中对德育定义是:“得与失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者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遵循大学生基本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通过全面、互动的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高尚的道德情操、自主的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等的一种工作。目前而言,在高校普遍存在的德育教育方式不外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部分不规则的道德教育课程(道德知识的宣讲、道德准则的制定与学习等)、榜样讲座或者事迹宣讲、学生活动的组织开展、道德准则的执行等。虽然目前有些学校在尝试着去探索一些具有创新性方式或者方法,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某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的党课,他的党课让同学们不会觉得枯燥,大家愿意听了,也更能够听得进去了,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探索,当然还需要更多的人去探索,更多的去投入精力不断创新,不断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特性。在2017年10月18日的全国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希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为美好生活的创造出一份力。

根据瑞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创立的认知发展理论,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及其发展的结构,探索人类社会认知发生规律,科学地运用认知发展理论,有利于引导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皮亚杰把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儿童认知及其发展结构入手,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他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生-2岁)、前运算阶段(2岁-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等四个阶段。这期间儿童思维经历“尚未形成或萌芽状态-表象思考和直觉-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皮亚杰以数理逻辑和心理逻辑为参照,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人们在日常实践中,接触到的事物会逐渐在头脑中形成图式,当再次接触该事物时,人们不由自主的把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体系,对这些事物进行同化。当印象与图式不一致时,人们就要调节自身已有的认识图式,构建新图式,对这些事物进行顺应。当人们成功地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同化其接触的事物时,就会在认識上达到暂时的平衡;当人们不能成功地用已有的认知图式同化其接触的事物时,原有的低层次的平衡被冲破,人们就会调整自身已有的认知图示,实现“许多转化中一个特定的转换,”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推动认知水平走向更高阶段。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四个阶段、四个环节的先后次序是恒定不变的。大学生德育过程必然也经历四个阶段,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地四个环节。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是连续性的,所以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必须要做到具有连续性。对于当前的情况是在高中阶段只注重或者说是主要注重了智育的发展、知识的传输和接受,关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普遍都是只流于形式,甚至有些高中形式都很敷衍,所以更不用说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高校要做好德育工作,让德育工作更加有效,需要了解学生本质发展特性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

皮亚杰认为,教育接受过程就是将外部存在的事物纳入自身认知体系的过程,包括转换、选择、整合、内化、外化五个环节。一是转换环节,人们将对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感知,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自身思考的信息;二是选择环节,人基于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或是认同这些信息并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或是排斥这些信息并阻止其纳入自身的认知结构;三是整合环节,人的大脑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完善和变更自身已有的认知图式,或是同化,或是顺应,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它是“由同化机制及与之相辅相成的顺化机制不断向前推进的平衡。”四是内化环节,人不断进行实践,通过同化和顺应建立认知图式,并在反复多次强化中形成一定的意识,并能指导人的行为;五是外化环节,被自身同化和自身顺应其它事物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蕴含了“动作内化”和“格式外化”。内化了的意识通过外化后的行为体现其价值性,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从功能机制上说,是同化与顺化的统一。”从结构机制上分析,则“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和外化应用的统一。”

根据皮亚杰的教育接受过程论可以看出,一切教育形成的内生路径从认知开始。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就是把客观的道德教育要求,通过感知,有选择地转换成学生大脑中的道德“概念”、道德“表象”、形成道德“新质”的过程,也就是将客观世界中外部的东西转换成大脑中的内部东西,即内化的过程。

那么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

1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工作没有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当今的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界的新事物,不再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而且还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想法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广阔。然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还是以简单的德育原理来解读一切现实变化,以期大学生从中获得德育教育,这显然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

而且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中,更多的只注重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忽略了,只强调德育工作在政治层面的纠正作用,着重权威性,把属于思想、道德、情感、法律、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这无疑是把高校德育工作给单一化了,忽视了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获得有益、富有价值的生活教育资源的途径。

1.2 德育工作的内容缺乏合理性、过于政治化、理想化

我们会发现,不管你是大学生、中学生还是小学生,大家所接收的德育教育内容都差不多,这可能是因为追求德育工作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导致各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内容出现雷同。教育内容的重复和雷同就会使得整个德育工作变得繁冗复杂,实施效率降低。

另外,目前在实际德育工作过程中,更重视政治内容的选择和教授,用单纯的政治方面的内容代替内涵丰富的德育内容。德育工作内容简单、空洞,用政治性的口号替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况且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不够普及、深入。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过于理想化,德育工作的内容过分注重理想人格相关事迹的弘扬,一说德育教育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学生所接受的理想化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道德水平不相符,导致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内容产生怀疑,不愿意自觉地接受和认同德育影响。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其他途径了解了相关的现实状况后,就会對课堂接受的德育知识产生怀疑和排斥,这不但降低了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信任度,也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及时挖掘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借鉴国外有益德育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开展。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不能及时关注大学生逐渐开阔的认知范围,不能及时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德育工作的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大学生需要的变化。

1.3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需要重建

目前,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主要为理论课程教学老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理论教学知识较为陈旧,不能进行再学习,教育理念不实际,更多的是用空洞的说教形式开展,工作方法也比较落后,习惯用“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缺乏对大学生实施真正的人文关怀,较多的高校德育工作者仍固守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未能将德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缺乏高层次、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术大师匮乏,在职专任教师员数量不足,常常都是以大课的形式开展,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精力都在应付事务性工作上,相关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体制、机制也需要改进,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导致有教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况依然存在,好多年都是用同一个ppt讲课,教师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幸福感降低。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严重不足,不管是理论课教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不足,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专业课教师又没有加入到德育工作的队伍中来,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人为的分离了德育与智育,造成德育工作的被动式发展。

1.4 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方法需要改进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中普遍采用的是说教方式,相对效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注重了德育知识的传授,但是却把大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诸如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总免不了带有强制和灌输的色彩,这种过分注重德育知识传授的方法,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也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过分重视灌输的德育工作方法,对大学生的主体性考虑不足,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动性。

另外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将此项工作流于形式化,只关注做与没做,做的效果如何常常不会有太多的考虑,因此工作方法简单、呆板,没有动脑筋、花心思去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工作,更没有去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载体。

2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建议和措施

2.1 德育工作开展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学生不会像学习专业课一样会自主自发地去钻研、去学习。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观念,把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法律、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都拿来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与时俱进,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规律开展工作。

2.2 重构德育工作队伍

结合德育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学、辅导员及班主任辅导以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相结合,对于理论教学需要更新教材,理论教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学生的语言,了解社会的热点。当前大学生三年的理论学习比不上考研几个月的学习效果,也可以看出并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没让学生学进去。另外,不要把学生上课以外的所有人物都压在辅导员、班主任身上,他们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压得太多最后也必将导致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专业课教师是一个非常有利用价值的队伍,目前基本都没有利用起来,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是传道,但是目前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耕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事儿不太愿意去管,这可能与当前的体制机制有关系,笔者认为需要改变,只有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方式。这就是目前所说的协同育人功能。

2.3 更新德育工作开展方法

“我为什么要入党?”这样一个又红又专的话题竟然也可以成为网红,说明大家并不是不关注,而是方法不对,徐川已经成功的实践出了有效的方法,其实还有若干多有效的方法,只是没有被大家开发出来而已,希望德育工作者能够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提升自我,提升能力,做到方法更新更有效。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特性,依据认知发展理论的科学知识循序渐进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班华.现代德育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 胡继渊,沈正元,陈文彬.用皮亚杰认知发生论浅析素质教育内化[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4).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德育工作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