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自学 刘婷
[摘要]布依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朴素的民族风情,同时也是一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布依族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卷帙浩繁的古歌。布依族古歌是布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唱述的一种传统的文艺形式。布依族古歌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认知功能、民族认同与历史认同功能、道德教化功能。
[关键词]布依族古歌;认知功能;文化认同功能;道德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J642.21[文献标志码]A
布依族,是一个聚居于贵州省南部少数民族,人口有287万余人(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古“百越”,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布依族历史上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它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口头传统。在漫长历史的进程中,布依族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传统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布依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们把布依族与他们的过去时代连接了起来,从而保证他们未来生命的不朽。
1 布依族古歌的认知功能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客观的物质世界,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对生活中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进行思考,探讨它们的由来与属性,思考人类社会的产生与文化的形成。布依族也一样,它的子民对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认识保留在民族的古歌中。
1.1 对大自然的认知
生命孕育于大自然,对大自然的认知是最基本的认知,对于古代社会的布依族人来说,原始先民,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刮风下雨、闪电雷鸣等诸多现象非人力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存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象神的生活、动作,他们心目中对大自然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想象与幻想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指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神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布依族古歌唱述:“布灵出世时,没有天和地、只有清清气,飘来飘去像火烟,只有浊浊气,飘去飘来如火烟”。聪明能干的布灵把清气与浊气揉在一起,“清气与浊气合拢来,真像一座圆宝山”。最后布灵用一把神斧把清气、浊气劈开:“砍了三七二十一夜。劈了三七二十一天,清气和浊气,分成两半边。”就这样,天地造成了,“清气圆螺螺,好像一口锅,浊气螺螺圆,也好像一口锅,一口向上升,一口朝下落。上升的叫闷,下落的叫惹,从此世间上,有了天和地。”布依族把宇宙万物的形成主要解释和概括为清、浊二气的相互作用,描述了天地的来历,说明了布依族人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1.2 对人类社会的认知
人生活于社会,布依族古歌离不开对社会的认知与反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布依族的先民对此有所记载。布依族古歌唱叙道:“把野草拔掉,把杂草扯丢,让秧苗长壮,让谷粒结饱。谷子收成好,才有祭祖米。有了祭祖饭,祖才好升天。祖先到阴间去,才有米饭吃。”布依族古歌表明了布依族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云贵高原东南部,红水河畔、南北盘江河谷及都柳江流域,在漫长的地质岁月里,由于河流冲刷形成泥沙堆积,或由于神奇的地质构造,形成一块块大大小小的河谷平地,以世代农耕为业的布依族就居住着在这里。古老的布依族先民把河谷平地称之为“硐”。数千年来,勤劳勇敢的布依族人,用自己智慧的双手,将这大大小小的硐开垦成肥沃的农田,种植水稻,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布依人,使民族的根苗得以世代繁衍。
2 布依族古歌的民族认同与历史认同功能
民族认同是指某民族个体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古歌是布依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布依族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在接受古歌熏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民族个体成员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认同感。
2.1 布依族古歌的宗教认同功能
涂尔干认为图腾制度是一种最原始的非人格宗教。布依族古歌中有着布依族先民的图腾崇拜的记叙,从而布依族古歌有着重要的宗教信仰认同功能。布依族古歌《安王与祖王》中讲叙,主人公安王十三岁时下河打鱼,“打得一条大青鱼,打得一条大鲶鱼”。主人公安王准备杀了鱼来吃,安王的母亲不同意。安王的母亲说:“哎哟!鱼是你舅舅,是你外祖父和外祖母!”安王固执己见:“即使是大舅,哪怕是小舅,先杀一条来吃吧!”“安王母亲听这话,消失无踪影。”
从古歌中,可以得知,鱼是布依族的图腾。布依族之所以把鱼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与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联系。布依族是一个与水有很深缘分的民族,布依族自古居住于南北盘江流域,依山傍水是其居住文化的特点,“饭稻羹鱼”是该民族重要的生活方式。正因为如此,民间称布依族为“水仲家”。水稻与鱼是布依族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同时,鱼是繁殖力很强的动物,腹内多卵,产子多,因此鱼的原始寓意是象征生殖,对鱼的崇拜是崇拜它的旺盛的生殖能力。布依族人们熟悉鱼的殖繁衍过程和习性,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像鱼那样旺盛繁衍。布依族的与图腾崇拜依然在现代社会有所表现。布依族服饰及蜡染中常用的三角纹和菱形纹是从鱼身上抽象出来的;在布依族的很多绣品,如鞋面、垫单、被面上都绣有鱼的图案;布依族已故老人的墓碑头基本都有鱼的图案。
图腾崇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宗教形式。从表面上看,图腾崇拜是对动物、植物的崇拜,其实,图腾崇拜的本质是对崇拜祖先的一种形式。图腾崇拜有祖先认同的功能,在一定的文化圈中,信仰同一图腾的人们也就意味着同源共祖。同时,图腾也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对于氏族外婚制度的建构与完善以及氏族内部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在远古时期,部落中先民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主办祭祀自己部落图腾的仪式,部落中先民都有着严格的图腾禁忌,对自己部落图腾兽要保护和尊重,只有在某個特定的宗教仪式中,图腾可以食用或作为牺牲来祭祀祖先。因此,唱述有关图腾的古歌,布依族人们得到图腾的认同,密切血缘关系。每当展演布依族古歌的时候:“神话叙述召唤个体经由族链回到源始……通过仪式回到源始的再生力量,对于集体意识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正如涂尔干所说),源始保证了社会的统一。”
2.2 布依族古歌唱述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认同功能
布依族古歌唱述先民载靓苗,制蓝靛,蜡染新衣过程。布依族古歌唱叙:“高山阳雀叫了,春雷轰隆隆地响了,照我们布依族的习惯,该去栽靛苗了。”春天栽好靛苗,七月蓝靛成熟,八月收蓝靛。“收来呕在木桶中,呕烂了再泡在石缸中”。“买来石灰粉,放在靛缸里,蓝靛更绿了,开缸染新衣。”布依族人们自古有蜡染的传统,历史上有布依族蜡染布记载。《宋史》四九三卷指出:“南宁州特产……蜂蜡、蜡染布……”。南宁州在今贵州惠水县境内,自古以来布依族人们九聚居在这里。布依族蜡染方法是,用铜片制成蜡刀,以蜂蜡为防染剂,制作时,先加热蜂蜡,然后用蜡刀蘸上融化了蜡汁,平铺白布,在待染的白布上绘制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冷却凝固后沾附在布的两面,点绘毕,将蜡绘的布放在靛蓝染缸中浸染。染好后将布放入沸水中脱蜡,布面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蜡染布。这种蜡染方法《宋史》中早有记载,清乾隆《贵州通志·苗蛮》:“永丰(贞丰)、罗斛(罗甸)、册亨等县……妇女首蒙青花布手巾。”清史此处所载的“青花布”,即是指布依族的蜡染布。布依族的蜡染品种种类繁多,有被面、垫单、包布、头帕、背扇、围腰、衣服、裙子等。马克思在论述印第安人的歌谣时曾指出:“自古相传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史纪录和编年史。”古歌为布依族地区和群众提供了持续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古歌与布依族地区社会发展相互动,被不断地再创造,展现出新活力。古歌崇尚勤劳勇敢的民族品质,通过古歌的反复传唱,不断地把民族文化与历史认同传续给晚辈,在这个寓教于乐的古歌演唱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对民族文化与历史深深认同的后一代人。
正如黑格尔指出的那样:“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所以构成我们现在的,那个有共同性和永久性的成分,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
3 布依族古歌的道德教化功能
布依族人们自古就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在布依族古老的歌谣中,有着详实的记载,这种记载对布依族后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1 古歌唱叙祖先开辟家园的事迹,教导后人要勤劳勇敢
其一,布依族古歌歌颂英雄开天壁地的伟大精神。布依族古歌唱述: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九个太阳,把地上的草木,晒得枯黄…把河水晒干,鱼儿死在沙滩上。”“谁肯被太阳晒死?谁不想活在世上?人人都在焦心,大家都在思量:怎样才能治服,天上那样多太阳?”布依族寨子中有一个叫卜丁的青年,他机智又勇敢,他爬到灌木树上,“卜丁射了七箭,天下凉爽起来。”七个太阳落在江中,留下了两个,“留下一个照白天,留下一个照夜晚。从此天上分日月,从此人间分昼夜。大地复苏了,人间有了炊烟。”古歌热诚地歌颂了卜丁的开天劈地的勇敢精神,西方学者家麦金泰尔指出,在英雄时代,“勇敢是主要美德之一,也许是最主要的美德。…勇敢是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个人的一种品质,而且也是维系家庭和共同体所必需的品质。”
其二,布依族古歌歌颂祖先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布依族古歌《古谢经》唱叙:布依族先人第一次来到蜡坐河坝,来到蜡约河边,“这里坝子好,那里山神灵,那里恶鬼凶”。“一块石头下有三个怪兽,我们祖先才打它,一探树根下有四条老蛇,我们祖先才杀它,我们祖先才来开劈高山,我们祖先才来填补深谷。”为了建立好家园,“男青年开垦田的板锄挖缺了口,才得常住那地方,开垦田的条锄挖断了锄耳,才得常住那地方,姑娘舂碓冲得脚生了泡,才得常住那地方,挑水肩膀成了老茧,才得常住那地方,做酒的手成了烂手丫,才得常住那地方,做酒药的手痛得出血,才得常住那地方”。正是因为祖先的开创之功,“世间星才亮,寨上月才明,世间才兴祭祀”。布依族古歌,“重现了神话时代那神圣、吉祥的氛围,……彼时的圣贤及其伟业尽现其中”。古歌指出今天的美好生活来自于祖先的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要求后人既要感恩祖先的辛勤劳动同时又要继承前辈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3.2 古歌唱叙了布依族先民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道德教化功能
其一,布依族古歌唱述了布依族先民与其他族群融洽的民族关系,要求后人要与其他民族人们和谐相处。布依族古歌唱述:“我们老祖宗,喜爱交朋友,对朋友心诚。同汉人交朋友,汉人敬我们,送来亮槁多、同苗家交朋友,苗家敬我们,送来了麝香。……朋友情义重,大家共甘苦,大家共谋生。”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民族的先民自古居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古歌要求后人继承这种优良传统,使得民族间和谐关系代代相传。其二,布依族古歌唱述了布依族: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家庭伦伦理,要求后人建构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布依族先民教育后人要尊重父母,对长辈尽孝道。布依族古歌唱述:“想起父母恩难报,为人须当报其恩,父母恩深实难报,杀身难报娘恩情。父母在时应孝道,人发孝心鬼神钦。”布依族先民教育后人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女婿与外家关系。布依族古歌唱述:“批评妻子就一人,不涉及外公外婆……别谩骂后家,别咒坟中鬼,捶水鱼头疼,骂妻痛外家,捶水疼河鱼,鱼不上河滩,骂妻痛外家,外婆气不来,不要骂舅家,那是子女的灵灵魂,舅子几代都能靠,外家几代都能依。”布依族地区,舅父有着崇高的地位,有“舅公为大”、或“天上雷公、地上舅公”的说法。古歌教育后人要尊重舅父。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贵阳: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1976.
[2] 沈光璠,编.贵州布依族歌谣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州,1989.
[3] 黎汝标.黄义仁,编译.布依族古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4]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德]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东,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 古谢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9] [法]雅克·勒高夫.歷史与记忆[M].方仁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韦兴儒,周国茂,伍文义,编:布依族摩经文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社,1996..
[11] 黄镇邦译注.布依族嘱咐经[M].贵阳:贵州民族出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