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摘要]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涉及到体制、政策、资金、人才等等方面,只有汇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兴旺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其目的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在本世纪中期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村现状千差万别,又如何实现产业兴旺呢?
产业兴旺是带动农村发展的根本,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农民富裕的关键。所谓产业兴旺,是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导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体,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建成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规划先行,目标明确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乡村产业兴旺,首先要在大的发展趋势、谋划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的构架上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策支持方向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的大局相衔接才能走出兴旺之路,偏离了国家的发展理念和政策支持方向,这样的产业是无法立足的,在此基础上,做好产业布局、发展前景规划,按乡村振兴两个十五年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产业兴旺,到2050年结构完善,产业成为农村社会支柱这两大阶段性目标,做好规划,明确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一件事一件事地完成,一步一步地迈进,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2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乡村产业兴旺,其次要做到因地制宜。各地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千差万别,各有优势也各具劣势,要与本地的产业发展相连接,综合研究本地适宜且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科学谋划,持续发展,并且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方向要以与消费需求尤其是城乡广大居民的消费相连接,只有具有消费的潜力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以安徽太湖县为例,太湖县从地理条件来说分为两大块,大别山南麓的山区和山下的丘陵平原地区,这两大块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分别以茶木林业为主和以传统粮棉种植为主,在乡村振兴产业规划上要充分考虑本地条件,宜粮宜棉的地区要继续坚持粮棉种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不可轻易改变土地用途,为国家粮食安全尽到一个农业大县应尽的责任。当然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以现代科技支持粮棉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以林业为主的山区,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的林木。太湖传统种茶、竹、板栗,近年来发展油茶产业。本地气候条件均适合这些林木的生长,但这些产业发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林业的深加工能力不强,从而达不到产业兴旺的要求。茶叶是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普通饮品,而且是一次性消耗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消费基础。只有这种既有消费需求又适合本地生产的产业才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3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能断节,否则产业发展难以为继。太湖县的板栗曾经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推广,当年的发展势头良好,也确实增加了部分农户的收入,然而如今的板栗产业已呈衰落之势,究其原因,品种、管理等因素不可否认,但根本原因则是没有形成产业链,只有种植、生产,没有加工经营,板栗的保鲜和运输亦限制了其发展后劲,以至于现今的板栗被农户置之不问,日渐荒没。毛竹也是太湖的传统林木,同样因没有加工产业链,漫山毛竹只是听任自生自灭,没有起到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太湖的茶叶产业状况尚可,太湖自古产茶,得天独厚的花亭湖山库区小气候让太湖的茶叶品质极佳,一定的加工能力使太湖的茶叶能够完成加工生产,但太湖的茶业缺乏名牌,质优而名不显,经营渠道也是各自为战,自产自销,缺乏经营体系,限制了茶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太湖山林产业的经验教训来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是乡村产业兴旺必由之路,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让农民分享到产业融合的利益,才能更加激发农民自主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农民本体主动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大业中来,乡村才可能真正实现美丽富裕。
4 广泛吸纳各方资金支持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都不可缺少资金的支撑,没有资金,什么项目都无法做起,改革开放至今,农业农村成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地区。曾经农业的积累支持了城市的建设,现今中国的城市与农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城市反哺乡村提上日程,城市的发展也为反哺乡村提供了可能,因而国家财政更多的应该倾斜至乡村。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尤其要将涉农资金统筹起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及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三农”中来,为“三农”发展提供庞大的资金来源。金融资金要更符合国家战略,积极为乡村振兴发挥金融导向和支撑作用,确保产业兴旺不因资金问题而受阻。
5 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有机衔接
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小农户生产依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而这种小农户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的、機械化的农业生产力不太相适应,如何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从太湖坂区近几年的土地整治经验来看,实行大规模的土地整治,将大片农田整治成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良田,可以更快的加速土地流转。这几年,太湖凡是土地整治过的乡村,除少数农户自愿耕种之外,其他田地基本都流转到了大户经营,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农民则更是从田地抽身出来,以前承包农户每年农忙时节返乡忙农活的情形已基本不见,既节约了生产成本,也免除了农民工城市误工,多方受益。太湖仍有部分丘陵地区田地尚未整治,流转情况不够理想,分散农户经营抛荒,这些地区可探索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如三种耕种、收割等等连接起小农户,从而走出另一条小农户与现代化生产的连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