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越 李文国
[摘 要]目前,沈阳面临着经济发展落后、科学创新意识不足、资源要素禀赋不同等一系列的问题。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结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变得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浪费严重是沈阳市“十二五”期间转方式滞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转方式;沈阳;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1 城镇化发展缓慢
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是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相比西方欧美大国来说,我国起步较晚。而相比工业化来说,城镇化发展更滞后,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政策,仅仅在最近的几十年才有较大的发展。即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旧甚远,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尚未真正地完成工业化。而城镇化成程度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比较而言较低,虽说在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7.35%,离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的水平差距仍旧很大。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高是不可能有好的发展的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更不能实现经济的良好发展。
而沈阳市作为一个工业老城,城市化比率已经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经达到了65%,但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水平的轻工业发展。在东北解放后,国家积极恢复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生产,使得沈阳工业依靠老技术工人在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飞速发展,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摇篮。按照全国第一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辽宁省10个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八十年代的设施占25.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七十年代占58.19%,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足以见得沈阳市的工业装备十分陈旧。经过“七五”“八五”技术改革,沈阳市工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基本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就是因为沈阳市的工业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沈阳市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比重不平衡,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在市场经济中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并且在很多诸如设备、产品、技术方面都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存在。伴随着全球化的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于传统产业来说,跳出原有的“旧工业”的怪圈去适应新一轮的改革变化尤其重要,所以,沈阳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逐步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准。
2 产业结构优化不合理
我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的发展比例不协调,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来保护第三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农业和工业来说仍旧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46.8:43.1,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世界60%的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重14.15:45.15:40.7调整到11.8:48.7:39.5。“十二五”规划实施以后,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所占重调整到9.2:42.6:48.2。由此可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我国的三个产业的比重调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受到金融危机导致的价格波动和进出口形势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沈阳市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关乎经济总量的增加,决定城市的性质和质量。第三产业无论在比重上还是在贡献率上,都对沈阳市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沈阳市的第三产业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相比其他城市来说发展较慢。2015年初步核算,沈阳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2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1.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99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3,440.1亿元,增长6.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2%。沈阳市的三个产业结构内部相互博弈,存在矛盾。从所占比重来看,由于传统产业规模较小且多,创新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但是涨幅却较低。而在服务业方面,沈阳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服务业增长速度较慢,差距较为明显,需要进一步增加沈阳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从而提高沈阳市整体的经济水平。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持续,但是目前沈阳市投资仍是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继续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是沈阳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困难。
3 科学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变化。在更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大的基础上,同样的生产要素,通过扩大生产面积,增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等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是以增量和速度为中心,以生产的质量、效率和要素相结合为最佳组合,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资金,实现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高效的发展,在现如今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现今,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发展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已经达到了80%,而我国却不到50%。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科学技术达不到要求,总体产业水平发展较低导致了经济不得不依赖于高消耗和高投入的发展方式。
2015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4,16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54.3亿元,增長8.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07%,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7.7万元,比上年增加2.6万元。而投入辽宁省363.4亿元,占整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1.27%,远远低于北京的6.01%和上海的3.73%。辽宁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5年全年2125.6亿元,比前一年下降了33.4%。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17.8亿元,比上年下降了9.1%。其中,教育支出612.3亿元,科学技术支出68.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93.0亿元,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282.3亿元,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支出118.8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437.7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99.9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89.8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支出费用最少,所占比重最小。一方面,沈阳市的高新技术区域中大多是小微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够,与大型企业相比,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不够。在全国的高新技术区企业数量排名中,沈阳市仅居副省级城市的14位,而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仅有248户,占规模以上企业的6.4%。目前,沈阳市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资金匮乏,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科学技术的成果之间尚不能完成良好的转换,使得整体沈阳市的供应链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创新型的人才,尤其是在煤炭化工和新能源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储备库。研发创新能力薄弱,造成沈阳市工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较低,并且产品缺乏差异性,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沈阳市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就是科学研究的机构数量较少且不足,同时科学研究的创新不够。
4 资源浪费严重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能源也不例外,从普遍利用的几种普通能源储量比较大。中国的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三,石油储量位居第六,天然气储量排名第十六,世界水资源储量位居世界第一。虽然中国的能源相对丰富,但其分布极不平衡。6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华北地区,70%的水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然而,南方8个省和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较高的城市,工业和人口集中度相对较低,煤炭仅占全国的2%,占水资源总量的10%。我国一直缺乏像日本岛国那样的资源危机意识,以为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事实上,我国的人均耕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资源短缺国家。中国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经济增长的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左右。
而辽宁省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丰富,资源的潜在价值为16,000亿元,探明储量超过1亿吨,煤炭储量为70亿吨,铁矿石储量约100亿吨,占1/4。辽宁省主要走的是一条“资源立省”的路线,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尚未从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工业转型为新兴的轻工业产业园,逐步积累了一些问题。目前沈阳市重工业化是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的,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沈阳市的能源供需矛盾开始突出,很多能源供需需要从外省净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达到了58%和95%,煤炭利用储量为70%,有色金属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平均消费量为65%。沈阳城市水资源先天不足,人均量只有1/3的国家层面,严重的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下降,沈阳城市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沈阳被世界列为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水污染超标、工业废气排放量超标造成了沈阳市的外部经济不景气,这就使得沈阳市的企业承担了较重的粗放发展的成本。沈阳市的“未富先奢”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污染了环境,同时也从整体上影响了沈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了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贵和.辽宁省建材工业概况[J].辽宁建材,2011(07).
[2] 天戈.辽宁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J].今日辽宁,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