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从个体封闭走向和谐共生

2018-05-14 09:27袁爱国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生实践性管理

袁爱国

所谓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涉及教育情境知識、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和自我知识几个方面。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后形成的用于教学实践的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双重作用: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近年来,我们针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立足校本,梳理路径,努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价值追求:打破藩篱,实现互惠共赢

1.专业交往:做乐于分享的“反思性实践家”。

长期以来,每位教师在教学中或灵活或偏狭地使用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灵活者的课堂越来越生动,班级管理也越来越游刃有余;而偏狭者则常常有黔驴技穷之感。此外,新教师往往由于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又缺少专业引领,从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挫败感。

教师是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教学与反思同行,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相长的意义便在于此。学校教学不是一个人的“单兵作战”,而是团队间的协作共进。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大力倡导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切磋,并借助各种平台,及时将教师近期的研究成果与校外教师分享。

2.求同存异: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学主张。

个体的教学主张往往孤掌难鸣,而如果将“我”升级为“我们”,形成共同的教学主张,则会产生群聚效应。

近年来,我校努力构建共生课堂,以此促进有效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三级建模”方式:各科各模(学部)、一科多模(学科教研组)、一模多法(教师)。例如,新授导学课的基本模式为“问疑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反馈释疑”,复习反思课的基本模式则是“问疑定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反思释疑”。这样,就在教师的共性与个性、教学的技术与艺术之间取得了平衡。

3.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群体智慧的提升。

实践性知识管理必须依托“学习共同体”,构建紧密型研究团体。因为,共同体良好的开放性与联结性、共同体核心成员的专业引领性等特点,都契合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内在要求。

我们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分享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开好每周教师例会,着眼于共生课堂观摩研讨;教师讲坛由教科室协调安排,以剖析、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突破口,促进实践性知识的交流升级。此外,我们还借助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共同体。

二、在“场”中共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基本路径

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感性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无法脱离“场”而单独存在。因此,建设“支持型”场域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互动。

1. 建设实践场。

(1)直面问题:基于问题解决的实践历练。

实践性知识管理既要参照上级教科研部门设定的研究方向,也要观照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共生课堂构建为契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解决实践难题:一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建构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型教学模式;二是提高“三案”编制质量,在学案、教案、课件的一致性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三是班级学习型组织建设实现了常态化。

实践性知识源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因而教师也只有回归课堂进行“田野研究”,才能取得实效。我校教师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再通过同伴互助,实现互惠共赢。

(2)走进课堂:共享有价值的典型课例。

实践性知识管理需要积极开展案例研究、叙事研究,在校本研究中提高实效。为此,我们围绕实践性知识管理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全程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后反思等环节,目标明确,主题集中,反思及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我校语文组围绕写作教学进行了下列典型课例研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提炼深刻的主题”“四月天,校园里的那一架紫藤萝”“让心灵走进自然——观察和描写景物特点”等。教师们课前能围绕课题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课后能够围绕研究专题进行微观解剖,宏观与微观兼顾,且全员参与、全程研讨、全息交流,有效地提升了专业素养。

2. 建设对话场。

借助这一场域,可以部分地将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编码,将其表现为显性知识。这种对话不同于日常闲谈,而是一种有目的、有建设性的对话和讨论。这样的对话场一是在校内,二是在校外。

(1)校内对话场。

主要包括:每周例会、集体备课、教研组沙龙、师徒结对互学小组活动、读书交流会等。为了确保实践性知识分享的深度,我们要求集体对话做到“守时”“全员”“闭关”;每一位教师轮流主持评课,点评时不留情面,优点略说,问题详说,且有记录;重点探讨合作什么、讨论什么、展示什么、测评什么,以及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等内容。

(2)校外对话场。

我们主动借鉴其他学校的实践性知识,与“尺码相同”的课改学校结为联盟校,畅通联系渠道,开展集体备课或联谊活动,努力吸取他人的实践性知识管理经验。

3. 建设系统场。

系统场能够将显性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形成新的显性知识。我们构建了“学校、科室年级组、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组织,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实现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常态化管理。

一是打造“主备试教”特色,使实践性知识分享常态化。每个备课组每周都必须在集体研讨之前,从下周的主备教师中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试教课,同一备课组其他教师都必须参与听课。集体研讨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照共生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不少于15分钟的评课。我们规定,评课时优点和建议的比例必须达到1∶1。

二是推动常态课堂实践性知识的吐故纳新。教学质量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几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依靠常态课的有效、高效。为此,我们成立了课堂教学随堂评估小组,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评估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内,评估小组组长必须汇总评估小组成员的听课意见,并与被评估对象进行交流。

三是依托学生,通过学生的反馈建议,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我们建立了课堂教学每日反馈制度,将管理触角延伸到每一天的每一堂课。学生逐日上报《班级课堂教学日反馈表》,教务处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汇总、分析工作,并及时通报、及时纠偏。

三、和谐共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文化追求

组织文化与知识管理的绩效紧密相关。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就是要鼓励教师共享个体的实践性知识,从而实现实践性知识的累积、扩充和创新。因此,形成“和谐共生”的组织文化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至关重要。

1.工匠精神: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灵魂。

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于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与专注;在于坚守专业、敬业、淡泊名利,用心做好一件事情。工匠精神源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具有工匠精神,这样,实践性知识的更新才会持之以恒。

例如,我们以“每日十问”引导教师及时反思:

今天,我认真准备“三案”(学案、课件、教案)了吗?

今天,我督促学生使用“学习三宝”(自主学习记载簿、纠错本、学案归类文件夹)到位了吗?

今天,我在課堂上恪尽职守、投入激情了吗?

今天,我的课堂教学贯彻了限时讲授、少教多学的理念了吗?

今天,我科学设计了合作交流的内容了吗?

今天,学生的展示踊跃、有效吗?

今天,学案及纠错本我认真批阅了吗?

今天,我对学优生、学困生的关注到位了吗?

今天,我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在哪里?

明天,我还有哪些教育教学的金点子可以实施?

上述每一问都紧扣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不故弄玄虚。

我们还开展师徒结对、“一三五工程”(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成为区级骨干)、“青蓝工程”等,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路径,引领发展方法。这些举措客观上也向教师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

2. 真爱情怀: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纽带。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意味着教师之间要共享实践性知识,而共享的前提则是教师对学校的信任、对学校其他成员的信任。唯有如此,教师才愿意将属于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与他人分享。

我校的办学理念为“真爱”:真爱每一位学生,真爱每一位教师,用真爱构筑师生成功之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们开展了“真爱十七中”系列活动,如“真爱十七中十大人物评比”“真爱十七中摄影图片展”等,用事实说话,用图片传递温情、凝聚人心,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影响更多人,努力形成人和、心齐、劲足的良好氛围。

3. 共生智慧: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创新的核心。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之间流动的过程。在关注“田野实践”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不能将实践性知识局限于对教学细节的打磨,更应关注教学智慧的生成。为此,我们鼓励不同意见、不同思想、不同行为的合理存在,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创新留有可能;鼓励教师成为名师,以名师带动团队发展、学科发展;建立创新型学习组织,开展“深度汇谈”;鼓励教师寻求外援、异校拜师等。

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的创新管理已初见成效,学校发展进入良性轨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七中学)

猜你喜欢
共生实践性管理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