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
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原团长朱嘉耀在谈到南通名师培养的“名师之路”时这样表述:“十年来,我们着力于名师成长环境的营造,为有潜质、有内驱力的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生态,南通的名师之路是一条生态之路;我们面对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和南通教育的现实需求,根据教师专业高端发展的走向,确立了以创新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南通的名师之路是一条境界高远的路;我们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情境,催动培养对象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在教育实践探索中前行,南通的名师之路是一条思想者践行的路;我们将培养对象的自主发展与团队共进相结合,努力建构专业发展共同体,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个体的自由与充分发展,促进队伍的整体提升,南通的名师之路是一条团队共进的路。”今天,当南通的名师之路已经迈进工作室团队的共进之路时,我们必须思考和探索南通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路径。
南通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其他地方不同,那种发源于民间的、自发的“星星之火”并不多,它是“一哄而起,联片发展”的。2006年,南通市名师培养工程启动以后,经过5年一个周期的培养,由教育局组织考核评审,严格遴选,考核合格者成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2011年9月,南通市教育局命名了第一批“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17个;2015年12月,市教育局又命名了第二批 “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19个。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有3个工作室不复存在,南通市现有名师工作室33个。工作室规格高、起点高,大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发展比较均衡,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所以,《2015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蓝皮书》把南通作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地区样本。
一、 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全国样态
我国的名师工作室起源于民间,后来借助于行政和媒体,遍地开花。现在,全国各地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呈现出以下样态:
1. 行政搭台,媒体助力。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局2000年9月8日印发《关于建立“名師、名校长工作室”的通知》,标志着“名师工作室”这一组织由行政任命而正式诞生。十几年来,名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纷纷行动,命名了当地的名师工作室。媒体更是敏感,纷纷关注。2015年10月7日的《中国教师报》(教师成长周刊)第8版,整版刊发了《名师工作室已成教师成长新范示》的文章,作为该年度10月24—25日在东北师大附中隆重召开的“全国首届名师工作室建设博览会”的学术支撑而被教育界广泛关注。《中国教师报》开辟专栏,全国有名望的名师工作室都在这一专栏上亮相。南通的丁卫军、李凤等名师工作室,都在该报有整版的专题介绍。
2. 地区覆盖,性质多元。
从目前资料来看,除少数地区看不出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痕迹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名师工作室。做得比较活跃的主要是江苏、吉林、浙江、福建、广东、上海、安徽、湖南和四川等省市。像吉林省,首批命名10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一般来说,工作室由特级教师领衔,但有的地区特级教师数量不足,就启用相对著名的教师。全国各地名师工作室的发展还有一种现象,就地区而言,基本也是“一哄而起”,区域教育局一下子命名一批,然后统一管理,共同发展。名师工作室层级很多,有省级、市级、区县级、校级。不仅公办教育机构对名师工作室很重视,而且连像河南等省的民办学校都有大量的投入。现在,全国的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民办学校参会者很多。名师工作室类型很多,有的从教育类型角度建立,如普教类、职业类;有的从主管者性质的角度建立,如行政类、学会类;有的从研究方向的角度建立,如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等。上海的梅洪建班主任工作室、安徽阜阳的倪世昌名校长工作室就做得很好。
3. 管理规范,发展强劲。
各地对名师工作室的管理考核都很重视,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制定了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条例,制定了考核评估办法。无锡专门制定了《无锡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考核评价表》,从工作室运行管理情况、效能发挥情况、保障建设情况、特色创新情况等四大方面进行考核。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由教育局与名师工作室签订发展规划,全程管理;福建省福鼎市由教师进修学校专责管理。目前,全国的名师工作室所做的事情大同小异,其影响大小,往往取决于本身的工作劲头和工作思路,取决于开展活动的级别和力度。有的工作室发展势头强劲,“呼风唤雨”,如北京的吴正宪,陕西的曹公权,江苏的蔡明、曹勇军,广东的陈继英等名师工作室。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室蔡明工作室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密切联系,立足张家港,面向江苏省,走向全国,研究和推进“生态语文”。
一批工作室领衔人学术底蕴深、活动能量大,工作室成为其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主体发展势头强劲。他们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各自显露出不凡。
4. 创新不断,品牌迭现。
名师工作室必须出产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高端名师工作室必须出名师、出名作、出名品、出名生。如扬州市构建了由名师工作总室、36个市级学科名师工作室和69个地区名师工作室组成的组织网络,实现三级管理与考核体系,出了一大批成果:“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协同性的调查和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等课题,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又如无锡市2013年建立首批52个名师工作室,成果显著。特别是“钱建源工作室”,借鉴美国高中通行的辩论活动和课程,本土化开发了一套全面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性学术课程,设置了英语影视欣赏、文学名著欣赏、英语戏剧表演等选修课程,创设了一种全新的英语课程体系;“缪朝东工作室”引领的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成为省职教品牌专业;“刘炜杰工作室”引领的工艺美术专业成为省“十三五”首批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
5. 联盟纷起,活动频繁。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名师工作室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很快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借助媒体或学术机构,纷纷成立名师工作室联盟,以统领全国的名师工作室发展。目前,比较活跃的有五个联盟:一是由《中国教师报》牵头的工作室联盟,主打活动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博览会”,已经分别在长春、武汉、南京搞了3届;二是由《教师博览》杂志牵头的“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主打活动为“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名师论坛”;三是由现代教育出版社牵头的“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主打活动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年会”,主要搞地区样本,已经完成南通样本、阜阳样本、厦门样本;四是由《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社牵头的“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和“全国初中名师工作室联盟”,小学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挂帅,初中由著名特级教师王君、丁卫军挂帅,主打活动聚焦课堂教学的展示与评点;五是由中教国培牵头的“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主打活动为“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已经先后在四川、重庆、福建搞了3届。
6. 发展不均,层次参差。
有些名师工作室的定位不明确,跟风倾向比较明显,看到别人搞什么也跟着搞什么,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性,满足于有活动、有报道。名师工作室发展不平衡,学科上,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派生的名师工作室较多,研究比较深入,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而艺术体育类、劳动技术类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即使有,活动面也相对狭窄,影响范围不大。更多的名师工作室没有规范化的活动,没有活动场所,没有活动经费。有的工作室缺乏发展动力,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课务、事务都很繁重,外出交流培训的任务也比较多,家庭负担也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从事工作室的实质性研究少。对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各地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只是针对工作室上了多少节公开课、做了几场讲座、开展了多少次沙龙研讨活动,或者下乡送教多少次、成员发表了多少文章等形式上的指标进行考核,而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不足。一些名师工作室成员热衷于到处开课作秀、宣传包装、追逐名利,偏离了工作室培养优秀教师的初衷。
二、 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基础工程
一种新生事物的成长总有其理由,也应有其基本的状态。基础工程做好了,才能有新思路、新出口。从一般意义而言,结合南通市名师工作室各自的探索实践,笔者感到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课程建设、学校文化发展等有明显不同,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的核心基础工作有以下5个方面:
1. 教学主张合学理、接地气,形意相契。
工作室由领衔人担纲,工作室的旗帜是领衔人的教学主张。这种主张当初提出来是很慎重的、有道理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也是成效显著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也意识到这些主张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多少有应景、趋同的弊端,很多也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甚至引起诸多非议的。因此,工作室须切实做好三件事:(1) 自洽其说,理论和实践完美契合。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主张做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的论证,使之更接近学理,更能自圆其说,更符合一线教学实际,从而让老师们感到有意思、好操作、有成效。特别要注意,不要拉太多传统理论做自己的支撑,要找到最能支撑自己主张的关键理论。例如,薛海兵的“格调语文”,借鉴了石中英与张楚廷两先生的《教育哲学》、李维鼎教授的《语文课程初论》、胡经之先生的《文艺美学方法论》,在《中庸》里找到了“致中和”这个关键词,在张国庆教授的《中和之美》中找到了艺术和谐观,在叶朗教授的《美在意象》中找到了审美格调,在汪涌豪教授的《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中找到了格调范畴发展史,在戴昭铭教授的《规范语言学探索》中找到了古代语文规范的雅正标准,在曹顺庆教授的《雅论与雅俗之辨》中找到了雅正范畴的丰富内涵。至此,雅正格调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的理论核心基本到位。(2) 形意相契,旗号和路径有机统一。工作室的教学主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要相对一致,避免主张表述得花团锦簇,但到了课堂上还是常态教学,要让人感觉到独特。比如以“生态”冠名的工作室,语文也好,数学也好,课堂教学必须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不是拘谨、做作;以“简约”命名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解题的路径、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则必须简约;以“情智”命名的,课堂必须充满智慧,又洋溢情感;以“温润”命名的,英语也好,生物也好,课堂教学必须让人感到春风扑面,润物无声。不能让人听了课,一点都感受不到特色。(3) 自然生动,名称和表述丰富多彩。现在,什么什么语文,什么什么数学,这样的工作室名称表述很多,一多就让人有异议,事实上,也很难概括学科的特征。这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继续探索,努力找到最能反映学科特质和自己教学特色的表述。如吴彩霞“积极体验式游戏”、张园园“‘以识为育思想政治课智慧教学”、曹群“英语诗意课堂”等。
2. 组织结构健全,制度齐,活力四射。
工作室作为组织,要具有组织的一切要素,要有较强的“存在感”。(1) 工作室的组织要健全。它的组织架构不是松散型的,而是紧密型的。成员要多层次、多方面。领衔人要在位谋政,成员要各尽其能,分工要明确,责任要共当。工作室的成员一定要有共同的愿景,组织管理应该是滚动式的,能进能出,必要时及时调整。对那些只想有个好名声却不愿做事的人,领衔人要劝其离开。例如,为确保组织的活力,滕玉英名师工作室创新组织结构,工作室下设“情智课堂研究室”和“科技创新工作室”,使工作室的重点工作能得到很好落实。(2) 工作室的制度要齐全。制度是工作的保障,各种规章制度要完善,制度明确的事要按规矩办,各项工作目标要有序完成。如启东蔡宏圣名师工作室就形成了领衔人负责制、项目领衔制、定时例会制、共同维护制、课题跟进制、成果输出制、档案管理制、开放流动制等制度,确保了工作时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3) 工作室的活动要正常,不能“光有雷声没有雨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一曝十寒”。活动要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南通名师工作室有个品牌活动叫“名师工作室校园行”,我们小学线的名师工作室就做得比较正常,参与的工作室比较多。相比之下,中学线就少了一点,有的工作室根本就“没行过”。(4) 工作室的发声要经常。工作室的活动动态要经常发布,要策划和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活动,要经常进行成果展示。所以,工作室要有自己的组织标志、规章制度、网络平台、活动序列、考核体系,不能有其名无其实,不能广播里没声、报纸上没名、电视上没影。当然,要发声首先要做事,不做事哪发得出声,即使有声音出来了,那也是吞吞吐吐。
3. 团队成员情绪高,发展好,团队精进。
工作室成员既要有凝聚力,唯领衔人马首是瞻,也要有发展力,始终保持上进心和旺盛的精力。涉及工作室的事要精诚合作,各尽其能,成员努力做好“这一个”。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自己独创的成果,每一个都在进步中,经常有成果出现。要避免出现《乌合之众》一书提到的现象:“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采用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其实,我们南通的名师工作室,有的领衔人强,成员也强;有的只有领衔人强,这应引起我们注意。例如,陈杰名师工作室就值得我們关注,领衔人出类拔萃,成员像薛海兵、杨彬等,都是名师,真正做到了共同发展。又如,我们南通本地的成锦平校长、张晓冰校长领衔的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发展经常比领衔人还要强劲;季国栋、樊裔华名师工作室搭建好三个平台——网页、微信公众号、简报,让每个成员都有发声的地方;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成员轮流在公众号上推出文章,其中好的文章由领衔人负责向有关杂志推荐发表,现已发表多篇。
工作室尤其要对自己的每一个成员有一定的管理约束,要下达“任务书”,安排“进度表”,落实“汇总单”。管理学上有个赫勒法则,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所以,光有奖励机制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监督机制,工作才有动力。董一红名师工作室确立了“学生的发展比教师的发展更重要,成员的发展比领衔人的发展更重要”的理念,根据20多个成员的年龄、需求、积淀、发展区等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引领策略,帮助每个人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正因此,南通市的思品教师团队在全省赫赫有名。
4. 活动开展系列化,多样化,效果显著。
工作室的活动要从效果出发,讲究常态化、系列化、多样化。读书讲书、会课辩课、演讲演教、研学研修、送教支教、交流研讨、整合开发、写文著书等活动要有序开展、有声有色。例如,姜树华工作室围绕五个“系列”——系列阅读、系列沙龙、系列展课、系列研讨、系列写作,开展强内功活动,不断催生每个成员内在的、持久的动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工作室通过每一个成员去“影响一群人,推动一所学校,形成一种风格”,从而优化教学主张“语文思维——言意共生教语文”的核心支点,用语文思维素养提升的改革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又如,音乐学科的黄美华名师工作室,针对音乐教学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是一种“奢侈品”的现状,经常搞工作室“校园行”,这种活动就特别有意思,也容易产生影响。笔者在通州区发起了一个“领读者”讲师团,做阅读报告,开展阅读研讨活动,到学校去,到社区去,产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影响。
5. 产品开发应需求,有创新,形成精品。
产品是工作室发展的生命,所以工作室要有强烈的产品意识,要有序安排研发,不断推出相关成果。例如,任卫兵团队开发了每学年一本的《小学数学故事》,很有意义。又如,蔡宏圣作为启东教研室的教研员,“无意中闯入了数学史领地”,带领团队沉入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专著《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案例与剖析》,“弥补了小学数学教学中HPM研究不足的缺憾”(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晓勤语)。再如,张淳名师工作室适应教学需要,不断开发适用产品,很受欢迎。工作室一是开发译林版教材系列,把课堂教学的需求解决好;二是开发校本课程系列,包括《晨读美文》《通州高中英语口语教材》(供外教使用)《高考词汇巧记活用》,而且不断修订,不断再版;如今,工作室又根据教师和高考需要,开发《主题阅读课程》《主题写作课程》教材,以话题为主线,进行教材整合,分词汇、阅读、写作三大块。正因为这引人注目的成果,所以,以工作室为主力的通州高中成为江苏省高中与大学英语衔接的课程基地。再如,吴建英“情意语文”工作室着力进行“阅读文化课程的开发与构建”,对“整本书阅读课程”等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施,构建了一至六年级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探索了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并逐步形成整本书阅读“三课一体”的模式。同时,工作室还设计相配套的《阅读手册》,从字、词、句、篇章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逐步建构起以名著为精读范本的阅读課程新体系。近两年,工作室还着力进行“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的开发与实施,以“经典、童乐、情趣、意蕴”为原则,构建了阶梯微课程群。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