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蝶
摘 要:根据阳城县的精准扶贫实践,对该县新时期精准扶贫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分析,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3个角度探讨了出阳城县实行精准扶贫时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状;问题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精准扶贫的涵义
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现在的扶贫工作的成败在于精准。只有针对贫困户的“穷根”量身定做扶贫措施、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脱掉贫困户的帽子。简单来说精准扶贫就是要根据不同地方、不同贫困户的状况和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精准的方法根治贫困。这需要精准识别贫困者,用精准的方法帮助贫困者,采取精准管理来保证扶贫的效果。政府制定的“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就是地方政府制定扶贫决策和实践方法的重要指导方针[1]。
2 阳城县的精准扶贫现状
2.1 阳城县贫困的概况
2014年,阳城县开展了全面的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按照2 736元的标准,经过农户申请、收入测算、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程序,在年底对全县识别的贫困人口建立了电子档案。据调查,阳城县共4 585户,11 133人建立了贫困农户档案。近年,阳城县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方针,根据“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很大成果。目前主要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已有1 000多户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贫困户的人均年补助标准也在逐年增加。
2.2 阳城县贫困户的贫困原因
第一,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地区的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而且机械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每年的收入基本只能维持温饱。这些地区的财政资金短缺,无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户的生活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无法提高。
第二,贫困地区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脱贫意识不高。阳城县的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近年,农村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的基本都是老、幼、病、残,导致农村贫困地区整体素质较低,为阳城县的扶贫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另外,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本身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政府开展的一些科技兴农的专业技术培训接受能力较差,导致自身发展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农村贫困地区几乎无收入,无力支付教育和医疗费用。阳城县的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大部分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经济状况不佳,加上阳城县目前的教育扶贫政策不够完善,导致许多农村子女到附近的城镇上学,这些因上学而附加的费用以及子女上高校昂贵的学费往往会使农村贫困人口生活陷入贫困。虽然阳城县已经开展了新农合工作,并且对于医疗卫生的支出也在逐年递增,但由于新农合医疗只能到定点医院去看病,而且给予报销的比例小,导致农民看病的费用很大部分由自己承担,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农村贫困地区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地区没有,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农村预防保健服务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3 阳城县精准扶贫的问题
3.1 精准识别的问题
建档立卡工作不到位,缺乏具体细化的操作规则,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而在监督工作中发现了建档立卡工作的问题,贫困户存在拆、并户的做法,导致在建档立卡的信息系统中填报的贫困户相关信息不准确,贫困户的真实基数不清楚,贫困原因也不准确。工作标准不一使工作过程不认真仔细,手机号码填错、贫困原因模糊、帮扶政策不具体等状况普遍存在。
精准扶贫这一系统工程要精准,不仅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结合村里的村民代表、村委会成员等对当地情况较熟悉的村民的帮助。从建档立卡的调查工作到分析帮扶政策和最后的管理工作,需要大量负责的工作人员和非工作人员来协调合作。但是,首先在阳城县的很多农村,文化程度较低,有的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也是如此,政治思想意识不高,对工作的严谨度不高,服务意识不高。这就使有些工作无法或很难完成,更严重的问题是很多村民代表和村委会成员与村里的人有的关系好,有的有矛盾,无法公平地进行工作。这种后果就是很多“关系户”成为了贫困户,最终精准识别出现偏差,违背最初的意愿。其次就是专业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有些只具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3.2 精准帮扶的问题
3.2.1 扶贫产业选择不精准,产业选择单一
阳城产业仅局限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为单一,不重视服务业。阳城县的旅游资源很丰富,著名景点很多,有些贫困地区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潜力,如果贫困户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得到大力开发,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增加收入的大喜讯。现在阳城县有很多旅游景点还没有开发,并且当地的一些传统习俗和节日、手工艺品等慢慢被遗弃,殊不知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特色。
3.2.2 帮扶措施不可持续,返贫率较高
现在的扶贫手段大多主要依靠资金,其他扶贫措施作为辅助,很多措施只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幫助贫困户暂时实现脱贫,殊不知时间长了,这些暂时脱贫的农户又回到以前的贫困状态。并且,很多靠天吃饭的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差,社会保障水平也较低,很多农户因灾、因病返贫的可能性很大。只有农民自己掌握真正的技术,才能根治贫困。阳城县政府在文化扶贫、教育支持等方面没有展开工作,没有真正发挥教育脱贫的作用。
3.3 精准管理的问题
3.3.1 信息公开不到位,宣传力度需加强
农户并不了解扶贫工作中的很多信息,老百姓获取政府政策的来源较少,很多农民并不关心政府动态,再加上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户对扶贫工作的配合不积极。政府需要公开的信息范围不明确、不全面,公开不及时,会使群众很被动。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很重要。政府的工作是为了人民,就要让人民了解更多的信息,民众的反馈意见是宝贵的政策制定和完善的财富。
3.3.2 项目资金管理不严格,监管工作无保障
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产业发展、住房建设、教育补贴、技能培训、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实践都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在资金下放、资金使用、资金回收等的过程中政府的工作不严格,对资金的使用记录不全面,这就会导致有些贫困户打着扶贫的名义做其他的事。阳城县诸多地区对贫困户的档案信息没有严格实施动态管理,对容易返贫的农户不多观察一段时间,使有些贫困户只是暂时脱贫。
4 阳城县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与措施
4.1 加强精准识别,提高识别精确度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工作。只有搞清楚扶贫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第一,要制定合理的贫困标准,对以往的贫困户进行再次核实,要严格按照标準进行贫困户的确定,排除不符合标准的贫困户,将遗漏的贫困户建档立卡,写清楚具体的需要填写的内容。第二,要时刻监督贫困户的情况,对正在脱贫的农户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对刚刚脱贫的农户再监督一段时间,确保贫困户不因为其他原因再陷入贫困。第三,要对识别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定期监督,公示贫困户的信息,做到村民认可。
现在是扶贫攻坚期,每一份工作都很重要,精准扶贫识别工作需要大量基层工作人员和村民代表及村委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不仅要数量够,质量也要过关,基层的工作量大,事情比较繁琐,需要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
4.2 提高精准帮扶质量,强化“五个一批”
有些贫困村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发展一条龙服务,发展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建立特色扶贫产业。可以通过“企业+农户”,由当地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将这一条龙的项目发展下来。这样不仅农民增加土地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而且增加了很多就业岗位。也可以让当地的能人来创业,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指导。由村里能人带头,大力开展特色产业,不仅能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带动脱贫,而且带动了整个村的发展,提高贫困人口和村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建立“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网络营销等经营方式,让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值得一提的特色产业还有旅游业,阳城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开发旅游景点的贫困地区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开发旅游产业,例如阳城县正在建设的杨柏大峡谷、横河的红沙峡谷等,还有阳城县的蟒河旅游景点仍需大力开发。
4.3 加强非贫困县、村贫困人口政策帮扶力度
我国现在对贫困县有政策倾斜的严重倾向。对精准扶贫要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富裕地区的穷人也需要重点扶持。对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都要一视同仁,对于扶贫工作要统筹兼顾。对于政策和资金等支持要共同拥有,让各地区的贫困户都一起脱贫。当然也需要合理安排扶贫力量,有些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就可以适当减少资金的支持,不仅要照顾到所有地方,而且要在不影响整体扶贫效果的前提下有重点地支持。只有这样,阳城县的精准扶贫的工作才能完成好,小康社会的基础才能打牢固。扶贫先扶志,思想意识是根深蒂固的问题,要积极引导贫困户自主脱贫,改变他们“等、要、靠”的思想,同时要明确教育农民培训的方向和目的。
4.4 加强精准管理,将管理系统化
政府工作要在阳光下运行,政府要主动把公众关注的、需要了解的、与公众有切身利益的信息内容公开,让政府信息公开深入人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要密切关注公众的声音,与民众多交流,为民众答疑解惑,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以通过报纸、阳城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发布平台,宣传发布扶贫工作的相关信息,让人民群众了解扶贫工作动态,接受社会监督。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步骤就是监管,要对扶贫项目进行监管,记录资金使用情况,不可擅自挪用资金。扶贫工作需要各方参与,做好每一个岗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秀丽.精准扶贫的困境及法制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6(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