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模式的探讨

2018-05-14 12:19李翀
山西农经 2018年19期
关键词:农业保险安徽省精准扶贫

李翀

摘 要:农业保险是农村地区居民脱贫的助推器,也是农村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开展途径之一。将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是有效措施之一,以安徽省为例,主要从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基本模式、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36-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84 文献标志码:A

1 安徽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及现状

1.1 安徽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基本发展模式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虽然目前第一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渐缩小,但农业依然为安徽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安徽省现行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与种植业保险(主要涉及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及养殖业保险(主要为能繁母猪及奶牛)两个方面。主要由保险公司自营的经营模式,包括安徽省内的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及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等是主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1.2 安徽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发展现状

1.2.1 农业保险的覆盖率大幅提升,保险品种更加丰富

安徽省已成为第一个农业保险达到全省覆盖的省份,农业保险覆盖率相对于以往得到了大幅提升,位于全国前列水平。从2016年起,安徽省在中央规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简称“6+2”模式)拓展为“7+3”模式。此外,大棚蔬菜、果树、茶叶、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保险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大部分特色农业保险也在地方财政补贴范围内[1]。

1.2.2 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所以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脱贫”之路上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作物产量这两个变量近年来也不断增加,凸显了农业保险在推进农村地区脱贫目标实现上发挥的必不可少作用。

1.2.3 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提升

就安徽省而言,农业保险得到了中央及地方行政补贴支持,这无疑增加了安徽地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提升了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也在逐年提升,在2008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3.08亿元,后逐年攀升,2015年的农业保费收入为19.52亿元,2016年更是达到了21.96亿元。安徽省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提升,保障覆盖面积也得到了扩大。

2 存在的问题及阻碍

2.1 农业保险帮扶对象识别不精准

在我国,对于是否参加、投何种保险、投保金额等全部由投保人自行选择。在这一原则的作用下,对农业保险保障的精准覆盖也就受到了影响。农村地区的保险体系本就不完善,有投保需求的农户很有可能被排除在外。

2.2 政策性農业保险种类与农户需求不相匹配

虽然,目前享受政策补贴的农业保险已完善为当前的“7+3”模式,森林保险及育肥猪险已囊括在内,但仍有大部分农作物未得到保障。目前,在安徽省农村地区,不少乡镇都开展了特色种植或养殖行业,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瓜蒌、葡萄、草莓等经济作物甚至天麻、茯苓等中药材都是特色种植中所涉及到的,但其并未被纳入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范围。但对于农户而言,可能一次农业灾害的发生就会造成特色农业种植收获全无,丧失经济来源。

2.3 农村地区居民农业保险的参保意识不充分

根据最新数据,截止到2017年,安徽省仍有17个贫困县。贫困地区农民的知识文化程度不高,对于农业保险并未有过多了解,对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不够。更现实的是,仍有大多数农民保持着旧的农业种植观念,认为农业种植或牲畜养殖被自然因素或个人来决定。此外,农村地区政府部门在农业保险的推广宣传方面并未起到有效作用,宣传途径过于单一,宣传效果微弱。

此外是来自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限制。虽然安徽省的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上升,但由于生活必需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开支使农村地区农民的结余收入大大减少。而且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农业灾害的发生通常会给农户带来重大损失,部分保费补贴率较低,保险公司的赔付远不能弥补农户损失,因而农户们通常会选择风险自留。

2.4 省内农业保险资源的匮乏

2.4.1 农业保险公司较少

由于农业种植的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概率很大,因而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发生的可能性极大,灾害发生过后风险标的损失难以判断和衡量,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也相对较高。简而言之,从事农业保险并不能够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保险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甚至可能发生亏损。就安徽省而言,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只有4家,其中,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发展到了垄断地位,几乎承保了安徽省内90%以上的农业风险。

2.4.2 农业保险专业人员较少

安徽省内贫困地区的保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拥有保险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少之又少。农业保险在宣传及损失鉴定、赔付阶段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一局面的存在使安徽省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阻碍重重。

2.5 农业保险精准扶贫总体收效不高

目前,农业保险的推广在安徽省贫困地区脱贫道路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从总体上看收效一般。首先,农户因农业灾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赔偿有限,无法满足损失修复或下一年的正常生产。其次,农业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与其承担的风险差距悬殊,经营容易发生亏损,难以持续。

3 针对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问题的建议

3.1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担保相结合

安徽省内目前的农业保险发展程度仍然较低,参与农业保险的农户在进行损失赔偿时一般只能拿到保险机构的理赔资金。但在农业保险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参保农户在获取理赔资金的同时也能获取银行的小额贷款信贷支持。参保农户的风险保障提高了,银行也更愿意为其提供信贷支持,这对于加快农户经济发展、脱贫步伐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而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是安徽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选择之一。

当前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提供者主要为农村信用社等村镇银行,国家现阶段也大力支持小额信贷,为农村群众提供5万~8万元的贷款选择,利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收取。但这一资源并不能够惠及所有的农村群体,特别是对于真正有资金需要的人。因而,要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首先就需要农业保险机构与政府、农信社进行信息整合对接。为在从事农业种植或养殖并有资金需求的农户提供第一手资源,并且可以建立利息减免上的制度优惠。此外,对于目前仍存在的贷款机构担心农户还款能力、农户贷款积极性不强的情况,可进一步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及担保机构相联系。由担保公司依照自身的担保标准为农户提供担保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借款难、贷款机构不敢放款的问题。

3.2 省内农业保险公司应丰富产品体系

精准扶贫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特点及贫困人民的需求进行帮扶。对于农业保险公司来说,要了解贫困地区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真正需求,立足于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开发出农户想投保、有能力投保的农业保险产品。此外,可将与农戶农业生产相关的保险产品与农业保险相匹配。例如目前农村地区的土特产品广受欢迎,但由于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较远,土特产品容易在运输途中发生质量问题。因而,可以在农业生产保险推广的同时附加对于有土特产品经营的农户提供土特产品运输险。在丰富保险产品体系的同时也更加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国家应当将特色种植或养殖保险列入政策性保险产品行列,促进农村地区特色种植或养殖业的发展,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3.3 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农业保险机构相对接

农业保险帮扶对象识别不精准是安徽省当前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阻碍之一。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农业保险机构相对接可使农业保险机构准确了解贫困户的分布地区、经济能力、农业状况等信息。为农业保险机构制定出更加符合不同经济水平农户、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提供了依据,也使得精准扶贫的效率得到提高。

3.4 国家应大力扶持农业保险公司

就目前而言,安徽省内的农业保险公司数量较少。而且农业灾害损失发生后的被保标的损失鉴定较困难、农业保险赔付率高、损失面积较大,因而农业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较困难。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为参与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农业保险公司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全省范围内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3.5 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应扩大

目前,安徽省农村地区开展的脱贫项目大多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开办农家乐、集体农庄等是主要模式。在此种模式下,瓜蒌、葡萄、水蜜桃、中药材、野生鱼类都是农户选择的对象,但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目前未将这些种类列入。因此,农业保险补贴的范围应该顺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特色农业种植或养殖的部分农业品种包含在内。这样在提高农户投保意识、减轻保费负担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户开展特色种植或养殖,加快脱贫步伐。

4 结束语

当前安徽省农业保险参保率虽已超过50%,但比例仍旧较低,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的农业保险市场并未完全开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包括农业保险宣传效果的微弱。政府部门应依托村委会开展广播或下乡入户走访宣传等形式,使农户们对于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有深层次的了解,使农业保险知识能够更贴近于百姓生活。保险机构应大力培养具有农业保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向农村地区帮扶的对象介绍相关的农业保险知识及产品。此外,对于保险人才的培养,保险公司也应当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保险人才。

参考文献:

[1]邢鑫鑫.A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农业保险安徽省精准扶贫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