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农村青年适婚人群“成家难”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其衍生的社会风险也将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婚姻支付不断高涨的现象更是令广大农村未婚青年及其家庭叫苦不迭。本文通过探究婚姻支付的理论解释,对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农村青年婚姻支付成本高昂的内在原因,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婚姻支付;农村青年;婚姻市场;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9-0122-02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13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农村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裹挟中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传统价值受到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婚姻和彩礼仪式的要求和重视度随之增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影响的日益显现,大量的农村男青年在择偶方面存在一系列困境。受到社会变迁和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双重冲击,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伴随着婚姻支付金额的水涨船高,农村的“天价婚礼”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婚姻支付,也称为婚姻消费,关于其含义,大多数研究中借用的是人类学中的概念,即婚姻支付包括男方彩礼和女方嫁妆两方面。李银河在《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对婚姻支付的定义是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各样形式的花费与投入,包括物品及现金。[1]婚姻支付自古有之,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对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本文从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理论解释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得出三种解释婚姻支付的理论。
(1)婚姻偿付理论:婚姻偿付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其理论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父系家族结构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女性在婚姻嫁娶中就单纯成为一种礼物,这种礼物由女方家流入到男方家,给男方带来人口和财富的增长。而男方家庭通过支付一定的彩礼用来偿付女方父母对女方的养育成本,这种彩礼的偿付也就意味着对新娘生育价值和劳动权力的转移。[2]所以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所支付的彩礼也是必须和理所应当的。婚姻偿付理论在早期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农村对彩礼这一形式的存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婚姻资助理论:婚姻资助理论由孔迈隆提出,该理论认为在婚姻框架下,大部分婚姻支付过程中流通的财产最终都归属于新郎和新娘,故婚姻支付并不能单单被视为对女方家庭的一种偿付。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男女双方家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只是大部分的花费需要男方家庭来承担。婚姻资助理论注重彩礼的资助功能,婚姻缔结中,男方家庭通过彩礼购买间接嫁妆,男方家产的一部分变成间接嫁妆而归夫妻双方共同享有,这可以视为是一种代际间的资助。[3]各方的彩礼用来资助新婚的家庭,突出了新建家庭在群体中的地位。
(3)姻亲互惠理论:姻亲互惠理论由婚姻偿付理论和婚姻资助理论发展而来,该理论认为,新婚夫妇家庭、男方家庭和女方家庭三者通过婚姻支付寻求一种平衡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形成一种互惠互助的共同体关系。新婚夫妇缔结婚姻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需要双方父母的馈赠,即通过彩礼的方式建立新的家庭使婚姻关系最终确立。所以在之后的生活中新婚夫妇经济实力渐长,需要承担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4]不同时空背景下三方之间的相互馈赠形成了三个家庭亲密的社会关系。此理论对富裕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婚姻支付实践正经历着由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和姻亲互惠的变迁,变迁的背后蕴含的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意义的深刻变迁。[5]婚姻支付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不仅可以为新成立的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支持,使新家庭得以確立和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对男女双方父母承担抚养义务的一种承诺。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婚姻市场中婚姻支付也经历着嬗变。据研究表明,中国青年婚姻支付金额过高,彩礼索取现象十分明显,青年为了结婚需要支付昂贵的彩礼。[6]另有研究显示,在中国西北农村地区,农村青年结婚费用高昂,普遍出现了因婚负债甚至因婚致贫的现象。[7]
农村青年多以外出打工为主,工资水平较低,面对水涨船高的婚姻支付数额,往往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完成一桩婚事。高昂的婚姻支付金额让大量的农村青年对婚姻望而却步,农村出现了大量的未婚青年,成为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大量的农村家庭举债娶亲,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陷入贫困。而女性被当成“商品”明码标价,村落邻里之间以女儿出嫁获得的彩礼为炫耀和相互攀比的工具,各种低俗的婚嫁习惯也一再刷新大家的认知。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找出破解农村青年择偶和支付困境的对策。
1 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的原因
1.1 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
婚嫁习俗古已有之,传统观念中,男方家庭对嫁入自家的女方的家庭都会支付一定的金额和彩礼,并且在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在会举行各种婚嫁仪式。尽管如今提倡男女平等和简化仪式,但是这种彩礼支付和婚嫁习俗都沿袭至今。而因为家族观念和大家庭思想的影响,双方父母特别是男方父母则需要承担大部分的婚姻支付费用,父母是婚姻支付的最终承担者,这种代际间的资助使两个家庭同时卷入婚姻费用支付中,导致产生高昂的结婚费用。老年人成了婚姻支付的牺牲品。
1.2 婚姻市场的形成
伴随着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和农村社区的开放,封闭的婚姻圈被打破,外出务工青年的跨区域流动带来婚姻资源的流动,导致了婚姻市场的形成。大量的农村未婚妇女走出农村,此时她们的择偶对象不再是狭小的周边村庄,有了更多方面的选择。而农村青年男性在“从夫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只能在当地完成婚姻,由此产生大量的男性剩余。[8]而随着男女性别比的结构性的失衡,女方在男多女少婚姻市场上居于主导地位,条件好的女性可以嫁到条件更好的地区去,女性并不会因为要价高而嫁不出去。所以导致女方及其家庭可以对男方家庭提出更高的彩礼要求。
1.3 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被卷入市场经济,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生活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带来了消费观念的转变,农村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对婚房、婚车的购置和对婚礼的大操大办。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婚姻的支付数额与日俱增。
1.4 攀比和从众心理的影响
中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左邻右舍的一举一动都收之眼底,作为人生大事的婚姻更是受到全村的关注。而此时男方彩礼的多少有时会成为女方对外“炫耀”的资本,以此为基础产生从众心理,各方家庭在嫁女儿收取彩礼时都会暗自做比较,不想自己的女儿被“比下去”。而女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一个有钱的人家,邻里之间的交流不免多了一丝金钱的味道。
2 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的对策
2.1 继续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
目前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对农村的道路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吸纳投资商的进入,发展农村经济;还有利于降低城市对女青年的过分吸引力,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从最基础上解决他们结婚难的问题。
2.2 提倡简约的婚姻形式,简化婚姻缔结的环节,从源头上降低婚姻成本
婚姻支付的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了婚宴的支付,但是婚宴中往往会有大量的铺张浪费的出现。因此简化婚姻形式,省去婚宴形式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婚姻成本,减少铺张浪费现象的出现。提倡文明婚恋,抵制盲目攀比。村规村约可以新增抵制“天价财礼”的内容,引导良好婚娶风气。同时为农村青年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传播科学合理的婚姻消费观念,克服人们的虚荣心,从而降低年轻人及其父母的攀比心理。此外,要加强对异域婚姻文化的甄别,不能盲目追求新兴事物,从而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婚姻消费。
2.3 通过知识教育与文明思想宣传,改变农村婚姻观念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宣扬“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思想,解放农村的一些落后思想,提倡自由恋爱、节俭婚姻,把重心放在婚后的奋斗而不是婚前的索取。對青年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改变其传统上一些落后的婚姻价值观,提倡大胆自由恋爱,举办形式简化的婚礼,缩减婚姻成本,将多出来的资本用于婚后家庭建设与发展。进行下乡文明婚恋宣传,给农村青年婚姻支付过程中的扮演家长角色的上一辈人传递现代婚姻观,减少他们对农村青年婚姻过程的制约和施压。
参考文献:
[1]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2]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辽东Q镇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1).
[4]熊凤水.慕良泽.婚姻偿付·婚姻资助·姻亲互惠——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的尝试性解读[J].普阳学刊,2009,(2).
[5]贾志科,沙迪,风笑天.性别失衡背景下当代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研究[J].青年探索,2018,(1).
[6]冯乐安,马克林.西北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基于青海省HY县S乡婚姻市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7]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
[8]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