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东:办离学生最近的学校

2018-05-14 09:44周维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园社区家长

周维

2018年的南京从一场大雪开始,南京变成了金陵。

青砖黛瓦的夫子庙铺盖了薄薄一层雪花,玄武湖也变成了岁月静好的模样。最开心的当然要数南方长大的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捧起一抔雪,恣意地抛洒,是他们冬天里最期待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充满期待和童话般的早晨,第一个问候我的是他——东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学校的校长。一早学校的QQ群里响起了他的温馨提醒:“雨雪天气,大家多穿一些,路上小心,不要着急。我和几位男老师已经来学校铲雪了,雪后的校园很美。”紧接着,传来了几张校园的雪景,白茫茫的操场,穿上银装的小树……除此以外,还看见了他躬身的背影。他弯着腰,铲走了校门口堆积一夜的雪,零下7、8度的天气里,没有手套,没戴帽子……

这样的画面,太多太多,冲在前面的是他,细心关照的是他,躬身践行的还是他……学校成立至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和学校一同成长的老师和孩子们,特别感恩,有这样的一位领导,像家长一般,贴心陪伴,悉心指导着。

从“东哥”这个名字说起

2013年新城小学南校区建校之初,侯俊东校长就倡导建一所“离学生距离最近的学校”。四年多过去了,侯俊东校长做到了!在我们学校“东哥”与老师们,去区分是否是新生的家长,有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对他的称呼上。如果称呼一声“侯校长”,家长们都会心照不宣的给个评价:这个家长的孩子是刚刚入学的。因为在老生家长的圈子里,“东哥”是与侯俊东校长打招呼的标准模式。而且,这也是他本人所追求的:不仅与学生心与心“零距离”,跟家长们也要“零距离”。

每天早上7点20分和下午3点,“东哥”都会亲自在校门口迎接、送别孩子,风雨无阻。上午迎接孩子们上学,摸摸孩子们的头,拍拍孩子的肩,给孩子们一颗糖或者一个拥抱,下午的时候会跟孩子们招手再见,跟来接孩子的家长聊上几句,聊聊孩子的学习,聊聊学校的活动。全校27个班级,十七个社团都有家长微信群、QQ群,在每一个群中,“东哥”每天晚上及时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不仅仅是“东哥”做到了,在他的影响下,学校整个教师团队都在努力地拉近和家长的距离,让家长们感到无法割舍的亲近。回想4年前,情况却非现在这样。学校开办之初,一群新老师,大多都是90后,面对的是家长们的担心与质疑。一所新学校,一群年轻的90后教师团队,这么年轻的老师能教好孩子吗?问题不仅在于家长的担心,面对家长的质疑,年轻的老师们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感觉到了很大压力和委屈。

为此,“东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家长放心,他先是告诉家长,学校老师都是正规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讲解小学的知识点完全不成问题,所缺乏的只是经验,但是他们拥有更多的热情、耐心、精力和时间。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希望家长能够理解。同时,他又不断给老师们打气。还记得他曾说:只要掏出心来爱孩子,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一定会得到家长和孩子的认可。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拉近师生的距离

侯俊东说:“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扇窗户,当孩子们打开心灵窗户的時候,一句问候,一个友善的回应,都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因为友善,所以期待;因为期待,更愿意敞开心扉。”

因此,他带领着大家,努力去办一所“离学生距离最近的学校”。学校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耕耘着:第一是深入实施“爱心教育”。第二是开发多元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第三是突出学科素养,注重自我建构,上离生最近的课。第四是家校合作,通过新型家长学校助推教育创新。

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爱的教育”。说起爱心教育,就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记得2014年,学校组织学生到科技馆春游,返程时正赶上下大雨。从室内到上车的点还有近百米,车开不过来。瓢泼大雨下,侯校长第一个冲进了雨里,撑开了伞,于是,由老师们搭起的一个“伞廊”成功地护送孩子们上车。

有同事为让家长放心,马上将照片发到家长群里,于是,在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们也自发行动起来,等孩子们到了校门口,同样“爱的长廊”都搭好了。一把把伞像一朵朵花,滂沱的大雨,留给孩子们的不是泥泞、湿漉、焦急,取而代之的是,“伞廊”下银铃般的欢笑。

事后,细心的侯校长想到能不能做一个可以自由收放的遮雨廊,方便雨天上下学的学生,于是他找来年轻的小伙伴,搜索小达人,查资料、上淘宝、定尺寸,一个伸缩的爱心廊桥就在校门口建起来了。如今,南校的雨天,再也不用担心了。

每个附中人对巴金先生掏出心来的故事都不陌生,每一年的新教师入职,侯校长都会给老师们讲述这个故事。学校的教师团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用自己对学生诚挚的爱,点点滴滴爱到极致,无私奉献着自己,一件件温暖的事情,一曲曲动人的歌谣在校园和家长间传唱。

冬日的清晨,迎着旭日,楠溪江东街上,一群帅气的小伙子们在道路上指挥交通,引导家长,搀扶着孩子们过街,走进新城小学南校区这所美丽的校园。他们不是警察,不是家长,他们是新城小学南校区的青年老师们。进入冬季,延时入学,每天早晨送孩子的车辆越来越多。侯校长带领青年教师每天早到校半小时,为孩子们入学保驾护航,全体青年教师积极报名参加。在门口道路上,家长送孩子的车刚停好,老师们帮着打开车门,领着孩子穿过马路,进入校园。

在学校,还有一群美丽的新娘。在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上,她们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几年来,九位女教师放弃了自己的婚假,一天也没休息。她们将这些宝贵的时间都给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给了自己珍爱的三尺讲台,成为南校人眼中最美的新娘……

倘若你走进这个小巧、精致的校园,你就会发现每一个墙角都被海绵包裹起来,所有的墙角都有爱心防撞条保护——细节的关爱全部来自于老师;教室里的实木课桌椅,挪动会有噪声,也是全体教师出动,把每一只“脚”都装上了橡胶垫,我们曾粗略地算了算:共完成了2万多道工序!事后老师们互相调侃,也发扬了一回“工匠精神”。

南京的冬天有时很冷,一些孩子尤其男孩来上学时脸上什么都不擦,小脸会皴。有同事看到后,就自己买来护肤品挨个给学生涂上。细心的侯校长看到后觉得很温暖,就给每个班都配上几支,后来老师们交流中发现,每个班都有几个孩子故意在家不抹,来享受老师的“服务”。足球社团活动后,为了奖励卖劲儿练的孩子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多次自掏腰包给队员们买鸡排吃,老板听闻后感动得主动降价:12元一份就卖他们9元!刚入学时,小不点们不太会系鞋带,孩子们又爱跑,特别容易跌跤,同伴们就都养成了给学生系鞋带的习惯,现在这些小不点都长大了,看到低年级同学鞋带开了,一定会跑过去帮助,无声中,就实现了爱的传递。

了解南校爱心教育的人感慨地说:爱心教育大家都在做,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南校区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将爱心教育做到了极致。有如水之加热,七十度八十度都是热水。这里的水加热到了一百度以上,达到了沸腾,产生了水蒸气,形成了作功的动力。

当大多数小学普遍强调特色教育的时候,侯俊东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方面却提倡“不强调一定有特色,不喊口号”,他的目标是——让孩子真正培养起兴趣,在兴趣的培养中发现乐趣,收获知识。

记得有一年放暑假,班里孩子在微信群里聊天,说什么时候才能开学,见到大家,才能一起上课。学校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以外,已形成“体育与健康、人格与品德、艺术与审美、阅读与表达、思维与探索、综合与实践”六个板块课程体系。“三有一会”的语文课堂、创意数学、情境英语等形成离生最近的课堂教学模式。电影、足球、冰球、乒乓球、羽毛球、滑冰、跆拳道、武术、击剑、帆船、体育舞蹈、巴乌、陶笛、楠溪民乐团、游泳、艺术创想、动漫、合唱、舞蹈、机器人课程、寒暑假生活课程、特色节日课程、活动课程多姿多彩。

从2013年建校到现在,最初的四个班扩大到现在27个班,学校的特色课程和门类众多的社团三十余种,让孩子和家长自由选择加入。家长们聊天时常说自己的孩子上的虽然是公办学校,享受的却是精英教育。

侯校长认为,家长之所以给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培养孩子善良、丰富、高贵的气质。比如,滑冰社团并不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运动员,而是通过这样一种运动提升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和内心的丰富性。记得有一年冬天,家长带孩子去北方旅游,滑雪时孩子很快就能适应,远远超过同龄儿童。再如,学习乐器,音乐是伴随一切的,孩子学什么乐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孩子的心胸、视野更加宽广。

学校的课程很多,社团活动很多,越是丰富越是要求高,在特色课程和社团的师资方面,侯校长坚持给孩子最好的培训。学校对于各类课程的教师聘请都严格把关,英语课程聘请的外教都通过了外专局考核和新东方学校的双通考核,足球课程的教练也都是现役的运动员,武术课程配备的老师也都获得过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他说,学校会想办法把最好的一切给孩子,让孩子们获得最丰富的学习和生活,增长孩子的见识,扩大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公办的学校里也能获得多元教育。

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社团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好成绩。学校冰球获得南京市冠军,两名学生入选国家青训队;巴乌陶笛乐团参加全国邀请赛获得冠军,足球社团获得全国双冠,机器人社团获得区市冠军。学校也成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传统学校、江苏省冰上运动推广单位、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南京市特色文化项目学校等。学校的特色课程和社团不仅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更是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国内同行的推崇。相比这些,他最愿意听到的是家长们的“抱怨”——放假期间,孩子在家就待不住了,着急询问“怎么还不开学?”;上学期间孩子们会让家长放学晚一点来接自己,想在学校多待一会儿——这些“抱怨”让侯校长和老师们觉得,自己离“一所与孩子距离最近的学校”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东哥”常说:“我们学校的定位是什么?课程引领,课改推进,彰显特色,多元发展。不强调一定有特色,不喊口号,只是希望学校是与孩子距离最近,與家长最近的学校,这就是定位。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做教育要沉下心,跟孩子在一起,根据自己做人的体验,就是要做个‘三好生。‘三好中第一好就是对自己好一点,不爱自己怎么爱人,第二好就是对别人好一点,对孩子对家长要好,第三好就是要求自己更好一点,每天都要有所进步,学无止境。”

家校融合助力孩子成长

让学校走近家庭,让家长走进校园,让孩子进入社区,是我校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特色。

让学校走近家庭: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走近家庭,开展家访活动。家访的形式多样,有走入家中,有电话交流,有网络沟通,让家长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学校的家长QQ群也是拉近家校距离的好场所。老师们会及时地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就餐、活动情况用图片的形式告知,会将开展的活动意义用文字告知,会将公示检查的结果图文并茂的告知。让学校的工作变得透明,家长更放心。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主阵地。除了常态的工作动态,每个班级的专属栏目更受家长的欢迎。这里可以看到孩子们不为家长所知的一面,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关爱的小细节,可以看到很多温馨的小瞬间。

让家长走进校园:每学期一次的开放日,是家长们期待的项目。孩子们从早读到上课、大课间活动、社团活动,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家长面前。学校的重大活动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参与活动。足球节上,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亲子游戏,“爸爸足球队”让家长和孩子们体会运动的快乐;入队仪式上,经过培训的家长以家庭辅导员的身份为孩子戴上红领巾,和孩子们一起接受党团队的教育;入学仪式上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和孩子们一起体会角色的转变……活动不再是对孩子进行教育,更成为家长精神世界的升华,成为拉近亲子距离的桥梁。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校园,监督学校的食堂管理,监督学校的饮水质量;家长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校园,协助路队放学,协助户外活动的安全;家长以家庭辅导员的身份进入校园,辅导孩子开展少先队活动,辅导孩子做好阵地布置。多重角色,让家长体验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和不易,也让家长成为学校的有力臂膀,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让孩子进入社区:学校作为社区结构中的一个组织单位,与社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学校作为社区内重要的文化机构,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是造福社区居民的实事,也是将学校融入社区,让社区了解学校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社区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挖掘,使社区中的“潜在教育资源”成为“现实教育资源”,借助社区的力量强化、细化、深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引进教育活水。这样互动的、双向的交流,经过科学有机地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每年寒暑假,少先队员们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如治安法规宣传、文明青奥活动,手拉手互助等,既让社区的活动得到支持,又让孩子们的假期变得充实,一举两得。

伴随着家庭、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教育的功能正发生着变化——从单一到多样。家庭不再是背后的一方,而是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推器;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四方讲台,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乐园;社区不再是独立的老年娱乐场所,而是拓宽学生生活的实践地。不同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各有其意义,都是建构孩子成长的不可缺素材,三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此刻,南京的雪还在下,纷纷扬扬。操场上传来孩子们的阵阵笑声。这不,学校给孩子们留下一片雪地,给孩子们尽情地撒野、欢闹。而侯校长,正手握相机,忙着捕捉这一张张生动的画面。

猜你喜欢
校园社区家长
家长错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家长请吃药Ⅱ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