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意缘起
1.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内容。如今,“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正逐步向第一、第二产业全面渗透,“互聯网+”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必将塑造教育的全新形态。对于学校发展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学校育人传统的充分激活。
无锡市东林中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原名私立无锡竞志女学,是无锡地区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中学,当时即跻身全国仅有的5所女学之列。它以启迪民智、培育新人为宗旨,不仅成为无锡现代教育的先驱,而且首开江苏女子教育的先河。由于地理位置上毗邻东林书院,并在办学精神上深受东林书院文化影响,2000年,我校被命名为无锡市东林中学。
一所学校的历史总蕴藏着应当珍惜的教育财富。100多年的文化传承,既让东林师生感到幸运,也赋予了学校重要使命——展示、传播、传承和创新学校精神,发挥校史文化优势,涵养师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刻苦求索的过程必不可少,“互联网+”也是极为有效的帮手。
3.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诉求。
20世纪80年代,我校在改革大潮中创新发展,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办预科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方经贸人才;积极推行多语种教学,成为无锡地区唯一一家外语特色学校。进入21世纪后,我校又着眼于拓展艺术教育渠道。如今,外语教育和艺术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声名远扬的品牌,持续开阔着东林人的国际视野。2016年,我校获批无锡市首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立项项目。
回顾以往的探索之路,我们既深刻地领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也清醒地意识到深入挖掘并整合校史资源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因为校史全面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能以特有的方式构筑起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的介入,可以将我们的工作导入更加多维、立体的境界。
4.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诉求的因应。
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坏、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我校青年教师较多,30周岁以下的有30人,35周岁以下的共有60人,几乎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3,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基于这一考量,我们希望借力互联网打造一系列现代化平台,实现对校史文化的全面营建和展示,让青年教师置身其中,感知深厚的校史文化,促使他们自觉提升师德素养和业务素养,从而打造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理念新的青年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我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策略路径
一直以来,我校培养青年教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有抓手,通过课题的开展、新技术的学习、校史的挖掘、活动的组织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重群体,通过对青年群体、青年小组等的整体培养,以“面”带“点”地促进个体进步;三是重全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以文化人”,以人格塑造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帮助他们在师德、教育理想信念、专业发展等方面齐头并进。
近两年来,我们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技能比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展示等常规培养路径之外,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
1.引领青年教师“开风气之先”,借助科研课题实现成长。
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就是将教育科研作为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学校教科研要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我校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不仅在于上乘的教育质量,更在于极富张力的教育文化格局。这是我校在11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秉承“端正”精神的结果,是勇于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开风气之先”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积淀,我们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微课程开发研究”以及江苏省陶研会“十三五”课题“‘小先生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均聚焦校史文化。我们希望深入探寻东林中学百年教育发展中的精神文化,挖掘并整合校史资源,通过开放式、小主题、深内涵、多形式的过程化研究,建构系统的校史文化微课程,探索培养“小先生”的有效途径,形成学校文化精神的贯透力,充分发挥东林中学校史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
两项课题吸纳了53名教师参与,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逐步朝着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
2.组织青年教师研发“智慧课堂”,将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教学是学校的重心所在,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改进学习行为,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打造智能课堂、高效课堂。因此,研发“智慧课堂”的目的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显智慧,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智慧。
在“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校秉承“开风气之先”的宗旨,借助课题研究平台,从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出发,进行了“智慧课堂”研发实践。
一是加强“智慧课堂”研发团队建设。我校成立了“智慧课堂”研发项目组,由校党总支书记丁伟建担任组长,组员大多为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朝气、干劲足,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二是探索校本化“智慧课堂”研发模式。项目组客观分析了我校的教学现状之后,将“课中实现教学的实时互动”确定为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各种尝试,技能培训和教学范式研讨共进,不断检验,不断调整。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目前,项目推进情况良好。
经过一系列努力,目前,我校的“智慧课堂”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发团队的成员构成从最初的历史、生物两门学科扩展到道德与法治、英语、地理、物理等多门学科;形成了涵盖历史、生物、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资源库,如课堂实录、课案等;短短1年时间,已有12人次参加了省、市级交流展示或竞赛评比活动。
3.组建“青年社”,勉力青年教师承继“竞志”精神,追求卓越。
我校创始人侯鸿鉴先生基于“人类生存社会,必须与一切竞争,方能实现志愿”的办学认识,植“竞”的深意于“志”的成就之中,成就了这所百年老校。铮铮言语间,透露出的是德、器、识、学、能的进取要求。
面对青年教师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我校于2017年下半年成立了“无锡市东林中学竞志青年社”。这是一个主要面向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社团。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社团凝聚更多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迅速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尽快实现业务素养和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积聚力量。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社旗。社旗的布局非常富有特色:红底色中间带有黄色题字“竞志青年社”,寓意在东林中学,青年教师既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也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红底色寓意青年教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黄色字体代表青年教师青春靓丽,是最闪亮的风景。在“青”字顶端,有象征教师身份的粉笔。笔尖上跳跃着的火焰,代表了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还设计了“竞志青年社”LOGO:白底中间是旗帜中最具代表性的“青”字,“青”字底部是社名全称,与旗帜高度契合,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精神面貌——追求卓越。
“竞志青年社”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为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也有助于他们增强归属感和职业自豪感,可谓学校重要的强基工程。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校史精神已经在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脑海中深深扎根,推动着他们的成长。我校先后有多名教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梁溪区教学新秀等;另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初中课程建设特色学校”“无锡市智慧课堂试点学校”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学校而言,青年教师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学校就有前途,教育就有希望。未来,我们将在对历史的观照中,清醒地认识我校走过的艰辛歷程及取得的荣誉,深入思考我们又将往何处去,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我们将不断反思,努力用东林精神、东林文化、东林智慧照亮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根据“江苏省初中教学管理创新特色学校”评选活动中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参评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