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个性化教育的政策、实践与启示: 以新南威尔士州中小学为例

2018-05-14 09:05孙汇泽杨苗苗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澳大利亚

孙汇泽 杨苗苗

[摘要]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为学生量身定制教育目标,使教育对象释放生命潜能,实现自我超越。本研究在梳理澳大利亞联邦政府发布的有关教育公平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南威尔士州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布的个性化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围绕课程、教学、评价3个主要方面探究新南威尔士州2所个案学校在个性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以期为我国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澳大利亚;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53/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2-013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2.026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1]。《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所谓“适合的教育”,侧重于以学生个体的发展特点、学生个体的擅长领域及其独特的个性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纲要》中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3]这彰显了实施个性化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为学校发展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撑。

2008年,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上提出了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 Education)的描述性定义,强调了个性化教育应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实现其自我超越[4],故个性化教育以“量身定制”为核心特点,以挖掘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最终目标。

个性化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普通学生,也包括特殊学生群体,在个性化教育政策实践中,这两类不同的学生群体往往存在差别。本文在介绍新南威尔士州有关普通学生个性化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同时,也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相关政策与实践予以总结。

一、新南威尔士州有关个性化教育的政策

2008年,澳大利亚陆克文政府签署了《墨尔本宣言》(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两大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让澳大利亚的所有青少年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和有创造力的个体、积极和明智的公民”,并以“推行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来满足澳大利亚青少年的不同能力。”[5]《墨尔本宣言》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质与量并重的教育改革,既强调基础性的教育公平,又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目标,这表明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迈向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澳大利亚国家层面的共识。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机会公平为个性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而个性化教育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内涵发展的方式。

在联邦体制下,新南威尔士州承接联邦个性化教育的政策理念,形成了成熟的个性化教育政策体系。具体而言,针对各类特殊学生群体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文件,以个性化教育提升教育对特殊学生的适切性。

(一)对于原住民的教育  新南威尔士州于2008年颁布了面向全州的《原住民学生教育政策》(Aboriginal Education Policy),旨在保证所有原住民学生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明确要为原住民学生提供富有文化语境的教学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二)对于国际学生的教育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反种族歧视政策》(Anti-racism Policy),强调教育工作者对种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出台的还有《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 Education Policy),其承诺各校能够帮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社会成就,更好地适应当今的多元文化社会。

(三)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

对于身体残疾或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政策是新南威尔士州个性化教育政策的重点。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先后颁布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Assist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与《帮助出行障碍学生》(Assisted School Travel Program for School Students with Disability),从政策上对残障学生的教育机会给予重视。2010年,新南威尔士州响应联邦政府在2006年提出的“根据残障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案”的倡议,在各校推行残障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 IEP),帮助残障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四)对于天才儿童的教育

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在2006年正式出台了《天才儿童教育政策》(Gifted and Talented Policy),旨在通过学校教育使天才儿童的学习收获最大化。为此,各学校需要开发公平的天才儿童辨别程序,并提供有效的教育课程。

由此可见,新南威尔士州相关政策的发布呈现出持续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脉络。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双重政策支持以及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使各学校个性化教育的落实具备了可能性与可行性。新南威尔士州个性化教育政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注重对原住民学生和国际学生的关爱,不放弃身体或智力上有残缺的学生,同时不埋没天才学生,体现其对个性化教育中“量身定制”的追求。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课程、教学与评价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教育政策对个性化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也为个性化教育在本州中小学能够积极地应用和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背景。在政策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从课程、教学和评价3个方面考察新南威尔士州个性化教育的实践过程,更加全面地呈现该州个性化教育的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位于新南威尔士州蓝山地区的圣·坎内斯小学(St. Canices Primary School,以下简称S小学)和位于悉尼市中心金河湾校区的悉尼中学(Sydney Secondary College, Blackwattle Bay Campus,以下简称B中学),运用观察与访谈的方法,考察个性化教育在其基础教育中的应用。S小学是一所天主教学校,B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这2所学校的学术表现在整个澳大利亚都处于中上水平,既不格外突出,也不显著落后,选择这2所普通学校进行个性化教育实践情况的个案研究,能够较为公平地呈现出新南威尔士州乃至整个澳大利亚个性化教育落实的普遍情况。

(一)提供多样化课程,提高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灵活性、实践性

当前,澳大利亚虽然具有全国统一的课程大纲,但高中毕业考试暨大学入学测试仍普遍由各州独立控制。以研究个案学校所处的新南威尔士州为例,学生需通过HSC考试方可获准毕业。在HSC考试中,除了英语为必选科目之外,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6门学科参加考试,可供选择的考试科目有近100种,其中各个语言学科还会分设入门、中级、高级和母语4个程度。HSC考试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

就课程类型而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加HSC测试,本研究所选案例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这100多个考试科目中选择并开设部分课程,如人文社会学、商业、艺术、工艺、音乐、家政学等选修课。因此,案例学校的学生具有充分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可以较为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HSC考试科目。而对于因生源不足或缺乏师资力量导致无法在学校中开设的课程,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专门搭建了网络教育平台,为偏远地区的學生或是有特殊课程需求的学生提供远程教育。

案例学校对于原住民和国际学生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方式。B中学约有2%的学生是原住民后代,他们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为了改善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教研室会定期组织召开教师研讨会,即将各科教师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3~5人),通过分组阅读、讨论等形式学习关于原住民的文化和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原住民文化导读课程,有效地帮助原住民进行学习。此外,B中学约有47%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其中包括15%左右的中国留学生。为了照顾中国留学生的学习需求,该校专门为其开设了母语级别中文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大纲,母语级别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职业性质变化的问题、年轻人与周围环境相处的问题、个人作为世界公民的问题、海外华人身份认同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5个话题。从这个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规定的课程大纲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并在尊重其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提供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就课程设置而言,为了推进个性化教育的顺利开展,案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旨在提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灵活性,追求课程对学生的“量身定制”。尊重个性是澳大利亚提供如此丰富多样的课程和评估体系的鲜明诉求。

(二)了解特殊学生的情况,依据实际需求展开教学

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课程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与基础,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则是使多样课程进一步转化为实践,并推动个性化教育落实的关键途径。为了回应国家和州教育部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政策,针对身体残疾或智力异常的学生,2所案例学校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全纳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育。

以身体残疾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例。B中学提倡此类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上绘画、音乐等艺术课,淡化两类学生之间的人为划分。这种做法保证了他们受同等教育的权力,也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在实行全纳教育的同时,学校也为残疾学生安排了专项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在特殊教育课上,专项教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学习必备的生存技能,如数钱、辨认时间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力,以为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殊状况的教学,提前为他们踏入社会做准备。

以心理不健全的学生为例。B中学有1名罹患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学生,症状表现为对教师和飞机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安全距离以及礼貌用语的理解和处理较弱。于是,学校配备了专人对其进行辅导,但是并不限制该生与其余师生交往的权利。另外,由于该校学生信息追踪系统的存在,全校所有教师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生的情况,因此,当任意1名教师与该生在校园中相遇并交谈时,都不至于大惊小怪,反而会有意识地去引导该生学习正常的行为和说话方式。久而久之,使该生的行为能够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

从案例学校的特殊教育实例中可以看出,该校较好地落实了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呼吁的为特殊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的政策,并且具体执行了联邦政府所提倡的IEP方案,保证残障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使他们实现相应的学习成就。

(三)搭建学生信息追踪平台,完善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振权提出,个性化教学的第一个范畴便是落实“一生一案”制,即给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相当于为每个学生制定一部“学习史”,有针对性地追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6]。在对新南威尔士州个案学校的研究中发现,为每个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学生档案汇集成信息平台,目的不在于划分学生的能力等级,而是为了更好地诊断、评价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S小学的追踪平台是在确保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设立的专门的数据室,用来陈列全校140余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卡。学校每半年就会对学生进行一次学习能力测评,内容包括计数、阅读、拼写、运算、问题解决能力等,测评结束后,校长会将每名学生的测评结果与学习能力标准层级进行比对,并将他们的学习情况卡挂到对应水平的位置。每个年级和水平都有一个特定的颜色,所以走进这间数据室,就能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分别在哪些能力上低于参考水平或远超参考水平,从而使任课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孩子给予帮助和辅导。

B中学利用网络数据库追踪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个数据库里,除了追踪学生每次考试成绩、监控学生收交作业情况的常规功能之外,还专设一个版块用来记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计划。这些计划主要是为留学生和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制定的。每学期开学后,学校顾问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会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包括现阶段面临的学习问题、需要哪些学习上的辅助等内容。这些方案上传到平台之后,这名学生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以看到他的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为其学习提供支持。例如,曾经有一名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在方案中提及自己右耳听力几乎丧失,任课教师通过平台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将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并且小组讨论时会更多地走到他的左边跟他交流,确保其充分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留学生,方案内容包括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在澳大利亚呆了多久、现阶段学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等等。

虽然这2所学校的信息追踪系统依托的技术和平台不同,但是它们都关注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及个性化信息,注重通过对学生信息的定期更新和实时追踪,实现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针对性辅导。研究中的2所个案学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均以半年左右为一个周期,不断地跟进在校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了学校个性化教学的思想。

三、对我国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启示

(一)课程设计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澳大利亚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十分丰富,这些课程从学术、实践、才艺等多个层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有助于他们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完善的网络教育制度也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在我国,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已突破必修课的限制,研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已在诸多学校付诸实践。例如,北京十一学校设置有数百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7],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更多的保障。但受高考政策的影响,“分数至上”的理念使课程与教学沦为功利性的工具,我国部分学校不仅没有选修课,甚至为了增加所谓“主课”的教学时间,擅自取消了体育、美术、音乐等教育部规定的必修科目,使学生失去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此类实践與我国提倡个性化教育的政策取向背道而驰。此外,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当前我国众多学校仍未实现采用全纳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综上,应借助网络媒体、讲座宣传和定期培训等形式转变部分家长、教师及学生所持有的“分数至上”的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也应大力推进学生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以网络课程的共享性促进个性化教育。

(二)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掌握每个学生独特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中的2所学校虽然技术手段不同,但是都有较为完善的学生信息追踪系统,以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校试点推行“个性化教育档案”。例如,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学生成长记录,包括:学生的基本资料——主要是学籍卡里的内容,便于管理系统查询;学生的个性分析——包括特长、劣势、心理状态以及学生的潜在优势分析,便于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迁移作用,扬长避短;学生的发展设计——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以及导师等等;学生的培养过程——动态的跟踪记录和师生的双向反思[8]。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则引进了iSAMS系统和WCBS系统,用来记录和追踪学生的在校表现。iSAMS系统是一个将整个学校作为社群连接起来的数据库,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让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学术表现给出评价;WCBS系统具有记录学生的成绩数据、形成评估报告、监控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家校互动等功能。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较为类似的平台还有Moodle、Powerschool等,这些系统的共同点在于都是综合所有学校相关信息,包括学生、员工、教学、后勤支持等为一体的数据库平台。但是,这些平台缺乏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在记录学生个性化档案和学习情况上稍有欠缺。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国学校可以吸收澳大利亚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已有平台的建设或开发新的数据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专属的学习追踪档案。

(三)实施追踪、诊断式评价

在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庞大、师资力量不足的客观环境下,虽然新南威尔士州HSC考试提供100门课程的经验不具备实现的条件,但在我国推行个性化教育,首先需要变革的是对于“考试”这一评价体系的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与解读,从而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分层教学等。此外,要尽量避免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比较,而要鼓励学生通过纵向比对前后考试中成绩的上升、下降来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另外,还可以学习和借鉴新南威尔士州HSC和全国NAPLAN考试中关注学生日常发展、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的理念,使考试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一种帮助诊断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社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9/12292932.html,2010-07.

[2][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

[4]曹晓峰.关于个性化教育最权威和科学的定义[EB/OL].http://www.cpeagroup.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37,2018-08.

[5]Melbourne Declaration on the Educational Goals for Young Australians [EB/OL].http://www.curriculum.edu.au/verve/_resources/National_Declaration_on_the_Educational_Goals_for_Young_Australians.pdf,2008-12.

[6]王振权.教育适合学生:个性化教育实践范畴[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13-17.

[7]顾明远.个性化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5-8.

[8]袁湛江.个性化教育透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12:14.

(责任编辑:申寅子)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澳大利亚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行在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