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云 阮厚松
摘 要:构建包括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五个系统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淮河经济带沿线20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潜力有待提高,各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差别较大,江苏和安徽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较高。依据评价结果,结合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实际发展情况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4-0074-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研究众多,涉及范围广泛,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且在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型研究上均有涉及。国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模型的应用。例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LTNCS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环境可持续性指标(ESI);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指数”(HDI)等等。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采用相应指标体系对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两个方面。王宪恩(2003)等将模糊评价方法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胡科(2009)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五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评价;王孟洲(2010)在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时采用嫡权赋权法,构建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杨琳(2016)在研究永城市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永城市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孙亚南(2016)从经济、社会、资源、科技四个方面出发,构建4层次29指标的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对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优劣势及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关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现有研究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较新。目前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蔡安宁(2015)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中,提出把洪涝防治和污染治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实施“大生态”战略;程必定(2017)就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了绿色发展思路,阐释了在具体思路上要突出三个发展重点,分别是推进淮河综合治理方式的转变、探索产业发展的绿色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
2 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能全面的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代表性、系统性、可行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则,本文基于孙亚南[1]、江璐璐[2]、胡科[3]等已有研究成果,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五个方面选取26项指标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社会发展可持续力
选取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电话用户数、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医疗机构数等6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通信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状况。
2.2 经济发展可持续力
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末总人口、人均财政收入等7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活力。
2.3 资源发展可持续力
选取人均供水量、人均绿地面积、人均用电量等3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水资源、绿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资源优越程度。
2.4 环境发展可持续力
选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6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以及环境保护情况。
2.5 科技发展可持续力
选取普通高等学校个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等4项指标,反映一个地区科技能力以及科技支持情况。
3 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潜力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择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2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2015年共5年的相关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时空分析。所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局网站,以及国研网、中经网等。
考虑到统计数据在量纲与量级上的不一致,为了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公式如下:
3.2 综合评价及结果
目前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常用的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多因素综合模糊平价法等,根据本文指标数据特点,结合因子分析法在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克服确定权重的主观片面性等方面的优点,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根据统计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KMO检验值为0.722,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为使因子能更好地解释原始变量,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和累积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提取出前7个因子。对7个因子得分以及其因子贡献率作为加重权数,计算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得分,可得2011-201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分。表2为2015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市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综合得分(表2),各城市的可持續发展潜力得分介于1.452030410和-0.372608742之间,排名第一的是江苏徐州,最低的是安徽宿州。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每个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分差距较大。江苏省徐州、扬州、淮安、泰州、盐城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分靠前,都在0.5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这几个城市都处于沿海地带,都能相对容易的获取资源和技术,以及政策支持,从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河南省漯河、驻马店可持续发展潜力居中,得分都大于0,这可能与河南靠近北京的位置有关,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较高;而安徽省阜阳、淮北、六安、亳州、宿州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分较低,得分基本为负值,这些城市现有的人口和经济聚集度相对较差,资源也比较有限因此综合得分比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蚌埠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较高,得分超过江苏省宿迁市,位居安徽省第一,这主要是因为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现有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而且临近淮河,可利用水资源较丰富。
本文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淮安、蚌埠、信阳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见表3。
横向与纵向结合评价分析,从2011年到2015年,淮安可持续发展潜力得分始终靠前,这与淮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安徽蚌埠可持续发展潜力也维持在相对靠前的水平,蚌埠临近淮河,经济发展可持续力也较强;而河南信阳可持续发展潜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得分始终处于负值,可能与其地理位置相关,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力有限,综合得分较低。
3.3 淮河经济带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所得结论,可对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提出以下可持续与协调发展建议。
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明确自身发展优势与劣势,定位各自发展方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科技发展中。江苏省经济发展较好、资源较丰富的徐州、扬州、淮安、泰州以及盐城应在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关注到环境与资源可持续情况;安徽省可持续发展潜力较低的地区应综合考虑优化产业结构,在不破坏环境损失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生产力。
其二,在明确淮河经济带各城市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应实现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以提高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淮河经济带核心城市淮安、蚌埠、信阳各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但这三个城市应该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应建立一体化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带动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江苏淮安与安徽蚌埠可持续发展潜力相对较好,应当继续保持并探索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河南信阳可持续发展潜力处于较低水平,应当积极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综合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促进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南.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16(8):151-156.
[2]江璐璐,师谦友,陈昱,王曼.关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3,31(11):1998-2003.
[3]胡科.甘肃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杨琳.永城市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6.
[5]张阳,龙从霞.基于PREEST的区域可持續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57-61.
[6]蔡安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8-13.
[7]程必定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思路[N].安徽日报,2017-01-23(007).
[8]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上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9]王孟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0(35):114-115.
[10]王宪恩,董德明,赵文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3):79-83.
[11]张宜松,曹国良,张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对比研究[J].环境工程,2017,35(5):136-140.
[12]王甜.焦作市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河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