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自己制造“第二箭”

2018-05-14 09:05马志国
新班主任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痛苦群体心理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心理案例:下辈子再也不想做老师

一位女老师向我倾诉:

曾经的我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骄傲自豪,曾经的我站在讲台上是那样从容与自信,曾经的我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去对待每一名学生,曾经的我对教书怀有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份耐心,曾经的我相信自己能成为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但现在,我发现我错了,却不知错在哪里。错在我当初的选择吗?错在我没有教学能力吗?错在我的教学水平越来越低吗?

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有一段日子。尽管这样,我还是很认真地去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去上课。我想,只要自己做好一名老师该做的事,错的就不应该是我。只要我尽力了,我便问心无愧。

可是,过去的点点滴滴却像泉水一样流过我的每一根血管,在轻轻敲着键盘的同时变成了忧伤的文字。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一个又一个的昨天。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名坐在教室中间的女生没有认真记笔记,而是专心致志地织着一个围巾,快要下课时我才发现,一时愕然,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批评她。以前一批评她,她就蛮不讲理地跟我顶嘴,搅得整个课堂乱了套。正想着,悦耳的铃声响起,教室一下骚动起来,学生们兴奋地奔向食堂,织围巾的女生也瞬间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这件事情留给我的只有回忆与叹息,以及作为一位老师的悲哀。尽管已经伤痕累累,但我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每天登上讲台时,我还是会把灿烂的微笑带给学生,我还是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一丝不苟地传给学生。看到他们在思考着我提出的某个问题,看见他们大多还在认真地做着笔记,认真地听讲,这个时候,我还是很高兴的,甚至是心花怒放的。

现在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全班学生一次次强烈要求去看电影,最后我招架不住,勉强答应了他们看电影的要求。那天正好要交作业,以前的作业只有一大部分同学能交上来,而那天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

我走到一名平时不太听话的学生面前,表扬他交了作业。他却对我说:“这是张门票,看电影的门票。”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突然之间我觉得心好凉,尽管这是夏天。我真想对他说:“你现在要争取得到的,是明年进大学的门票,是你父母的期望啊!你一生中可以看无数场电影,但青春只有一次,错过了,再也不会回来。”为了能够看电影,才交一次作业,我想起来觉得可笑,又不禁为自己、为他们的父母感到心酸。

他们的父母此时可能还在烈日下辛苦地劳动,他们的父母此时可能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奔波。他们能理解父母吗?父母最希望的是他们能够在学校学到很多知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学生连亲爱的父母都不能理解,更何况他们的老师呢?

忘不了那一次,我正用黑板刷擦去黑板上写的字,一名刚刚睡醒的学生抬起头大声喊道:“你擦轻点嘛!”她的声音回荡在狭长而又安静的教室,周围的同学一下子都笑了起来。我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我错了吗?黑板刷“啪”地一声落到了地上。

事后的处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留在我心中的又一道伤痕却在隐隐作痛。这些回忆就像一个没有成熟的青果,咬过一口,就永远忘不了它的味道。

类似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经历多了,也就习惯了。但我突然发现自己再也快乐不起来,再也轻松不起来,心里压着的是失望,是无尽的伤感。失望在一天天变大,伤感一天天变大。这个时候,我难免会怀疑自己选错了。我已经无法找到从前的自我,那个怀着满腔热血的我。教书育人应该是快乐的,我却好像掉进了一个黑黑的洞里,努力着想要爬起来,却全身没有力气,挣扎了很久,已经身心疲惫。

突然想起一句话: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肯定还有很多人会走上教书育人这条路的。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在初登讲台的时候,心中装着的是激情,是梦想,后来的故事却不知道是否和我一样。我只能对自己说,如果能有机会,我真想跳出来,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再也不想做老师……

心理把脉:消极情绪放大的结果

初听这位女教师的诉说,我真是同情万分:真是可气可恼可叹!如今的学生真难管!如今的老师真难当!

再仔细一琢磨,不对呀!学生的可气可恼,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记笔记而是织围巾,一个学生把完成作业说成是为了“看电影的门票”,一个学生睡梦中醒来说了一句“你擦轻点嘛”。

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说悄悄话,偷偷玩,看课外書,趴在课桌上睡觉,诸如此类,真是古来如此。不信,翻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何止于此?鲁迅和伙伴们居然还会上课跑到后面的院子里玩!

说到学生对看电影比上课热情高,好像也是从来如此。记得我小时候,听说学校组织看电影,也是群情高涨,奔走相告,甚至下午有电影,上午的课都不能好好上,谁还管什么“学习的重大意义”?学生比以往积极地完成作业,说是为了获得“看电影的门票”,不是真情流露吗?

说到课桌上睡觉,不是实在犯困,谁能睡得着?睡着了被吵醒,谁能有多少好心情?再说,朦胧中醒来抱怨的一句话,也未必一定是对老师的大不敬,也许,她根本就没弄清楚是谁搅了她的美梦呢?

如此说来,是女教师矫情了?不,绝不是。这是一位有责任心,对学生负责的老师。那是为什么?是女教师的心理陷入了情绪化,消极情绪在心里放大的结果。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心理放大镜”,生活中也常常用“心理放大镜”放大烦恼。

有一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鸡蛋。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主妇想:一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主妇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越想越痛苦。

不用嘲笑主妇,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这样使用“心理放大镜”,将生活中的不如意肆意放大。

佛教有个关于“第二箭”的故事。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歷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弟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担心不能照顾好小孩,等等。这样,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体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这个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说身体最初的痛苦,是射向我们的“第一箭”,那么后来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

上面的案例中,说到底,学生的问题不过是孩子的天性,该批评的批评就是了。但是,女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用“心理放大镜”进行了无限放大,对一些日常的问题进行了太多的联想,越想越严重,越想越烦恼,越想越痛苦。这后来的烦恼和痛苦,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第二箭”或更多的箭了。

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情绪性质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

同样的道理,决定我们情绪的,也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生活事件的态度。由于消极的态度,我们就会对事件进行消极的加工,于是我们有了烦恼,或者不断放大烦恼。然后,就有了“第二箭”和更多的箭来刺伤我们。

心理处方:不给自己制造“第二箭”

怎样不再让“第二箭”来伤害自己?

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就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这“第一箭”之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第二箭”以及后面更多的箭,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伤害了。因此,人生的智慧就在于,不给自己制造“第二箭”。

为此,我们需要认识“第一箭”的客观性。生活都有不如意,比如,师生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冲突等,不如意其实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我们要学会正视它们。这样,我们对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第一箭”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就会多一份坦然,也就可以少给自己制造“第二箭”。

现在,我们再来看前面的案例。

女教师如果能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能这样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就会看到教书育人有不愉快是太自然不过的事了,就会看到学生惹老师生气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于是,就不会把学生的问题升级,不再给自己无端放大烦恼,不再让自己遭受“第二箭”之苦了。

此外还有一点:案例中学生的问题多发生在教室里,还有群体心理的问题。

群体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本能力量的作用,由于相互感染的作用,由于彼此暗示的作用等等,群体能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消灭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消灭个人的理性。因此,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言行举止很容易丧失理智,甚至做出很没有道理很荒唐的事情来。如果有了对立情绪,这种情绪更会快速在群体中蔓延,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因此,哪怕是一位最富理性的长者,在群体中也会变得盲目和混乱,何况未成熟的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

就是说,在教室里,在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都会受到群体氛围的影响,这会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变得似乎更加可气可恼。

这又启示我们,聪明的老师要学会组织好学生的群体活动,最好不要站在群体的对立面。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好不在群体环境中处理,一定要等待时机个别解决。

还有,这位老师可能是比较容易伤感的人。这种伤感的情绪,很容易导致师生对立。所以,还需要积极调适自己的性格,让自己少一份伤感,多一份阳光。

猜你喜欢
痛苦群体心理
心理小测试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心理感受
分担痛苦
调查
中间群体
心理小测试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