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报告

2018-05-14 12:19金宇刘磊峰候永王强贺志平郭芳芳
山西农经 2018年11期
关键词:观察点社会发展农村经济

金宇 刘磊峰 候永 王强 贺志平 郭芳芳

摘 要:2017年是“十三五”开局第二年,也是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之年。过去的一年,我省10个固定观察点村在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及时、连续的跟踪反映这种变化,我们对2017年全省10个观察点村956户观察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报告基期是2016年,报告期是2017年,调查样本稳定、有效,对研究我省“三農”相关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观察点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1-0012-05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1 人口、劳动力情况

2017年固定观察点农户的家庭规模呈缓慢缩小趋势,家庭常住人口从2016年的3 083人减少到2017年的3 044人,同比减少39人,户均家庭人口数从2016年的3.22人减少到2017年的3.18人;家庭劳动力数从2016年的2 088人增加到2017年的2 123人,同比增加35人,户均家庭劳动力数从2016年的2.18人增加到2017年2.22人。

2 观察点土地和固定资产情况分析

2.1 承包田总面积稳步增加

2017年,山西省观察点村承包田总面积为490hm2,同比增加11hm2,增幅为3%;从年末实际经营耕地块数看,2017年为2 093块,同比增加9块。

2.2 土地流转总量小幅下降

2016年末土地流转比例为9%,2017年末土地流转比例为8%,减少了1个百分点。其中原因是受粮价下调,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下,土地增值相对缓慢等因素的综合制约。

2.3 生产性固定资产增加,机械化率显著提高

2017年,观察点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幅为1%。随着现代农产生产技术的推广、生产方式多样化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工业机械和生产用房等方面的固定资产值有大幅度提升。农林牧渔业机械资产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幅为4%;说明观察点农户大功率、大型化农用机械的购买和使用比例在增加,机械化水平和质量均有所提升。

3 农、牧业生产情况

2017年,受国家政策激励、农业技术进步及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的影响,现代农业的种植方法和经营方式迅速推广,固定观察点农户的农业生产率达到较高水平,种植业产品667m2产量持续上升。

3.1 农作物播种面积小幅减少

随着农村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7年观察点粮食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91hm2,同比减少49hm2,减少幅度为14%。其中:在粮食作物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为245hm2,同比增加0.9hm2;小麦种植面积为5.64hm2,同比减少0.8hm2;大豆种植面积为16.33hm2,同比减少47hm2,减少幅度为74%,大幅减少的原因是大豆产量较低;薯类的种植面积为10hm2,同比减少2hm2,减少幅度为17%。

3.2 粮食单产大幅提高

虽然2017年观察点村不同程度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薯类单产比2016年有大幅度提高,同比增加107 440kg,增幅为187%。

3.3 粮食生产费用进一步降低

以观察点种植面积最多的玉米为例,2017年,观察点玉米生产总费用为1 228 402元,同比减少了88 504元,降幅为7%。其中,种子种苗费、化肥、农药费用和水电及灌溉费用都有所降低,降幅为9%、9%、14%和15%。农资价格小幅上涨,其中农家肥、农膜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及修理费、小农具购置费和雇工费用都呈现出小幅增加的趋势。

3.4 经济作物生产稳定,油料和水果种植面积增幅较大

2017年,观察点的油料和水果面积有所增加,同比分别增加2.6hm2和35hm2;增幅为112%和30%。受2016年蔬菜价格总体高位运行影响,2017年山西省固定观察点的设施蔬菜面积和产量都有所下降,产量同比减少6 342hm2,降幅为18%。蔬菜价格下跌的原因:连续多年设施蔬菜发展势头迅猛,面积和产量有所增加。

3.5 畜牧业产品产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2017年,畜牧产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猪肉、羊肉和奶类同比减少分别为15 685kg、690kg和10 500kg,减少幅度为45%、9%和4%。

4 农户收入、支出和消费情况

4.1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收入结构稳步升级

4.1.1 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略有下降。2017年,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5 604元,同比减少417元,降幅为7%,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正在稳步推进且初现成效。

4.1.2 工资性收入略有提高。2017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 890元,同比增加648元,增幅为10%。其中,乡村干部、老师工资为355元,同比增加63元,增幅为22%;本地从业工资性收入为1 657元,同比增加180元,增幅为12%;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4 877元,同比增加405元,增幅为9%。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长,拉动了工资性收入的上涨。

4.1.3 财产性收入小幅下降。2017年,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0元,同比减少27元,降幅为19%。其中,租赁收入为58元,同比减少11元,降幅为16%;利息、股息、红利收入为44元,同比减少12元,降幅为21%。人均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1%,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提升缓慢,对农民的增收贡献率有限。

4.1.4 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2017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1 782元,同比增加563元,增幅为46%。其中,征地补偿款为299元,同比增加297元;离退休金、养老金收入为414元,同比增加56元,增幅为16%;其他非借货性收入为1 069元,同比增加210元,增幅为24%。增长的原因是2017年,国家实行了农业支持保护和玉米生产者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国家各类涉农补贴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这对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的中低收入农村居民尤其有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信心和意愿。

4.2 支出金额同比减少,支出结构较为稳定

2017年,固定观察点人均家庭年支出金额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为10 149元,同比减少270元,降幅为3%。其中,家庭经营费用为2 658元,同比减少50元,降幅为2%;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费用为61元,同比减少26元,降幅为30%;家庭经营外投资为17元,同比减少25元,降幅为60%;生活消費支出为

6 434元,同比减少182元,降幅为3%;其他非借贷性支出为976元,同比减少46元,降幅为5%。

4.3 食品消费不断提升,粮食消费逐步降低

2017年,固定观察点人均食品消费金额为1 592元,同比减少30元,降幅为2%。其中主食消费为483元,同比增加16元,增幅为3%;副食消费为666元,同比增加12元,增幅为2%;副食消费上升,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外饮食消费为318元,同比减少10元,降幅为3%; 衣着消费为498元,和2016年基本一样;住房消费为959元,同比减少491元,降幅为34%;燃料消费为389元,同比增加72元,增幅为23%;用品消费为547元,同比增加106元,增幅为24%;保险支出消费为232元,同比减少32元,降幅为12%;生活消费支出消费为662元,同比增加67元,增幅为11%;文化消费支出为897元,同比增加26元,增幅为3%;旅游消费支出为51元,同比增加15元,增幅为42%;交通消费支出为444元,和去年一样;其他消费支出为161元,同比增加24元,增幅为18%。消费量方面,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90kg,同比减少161kg,降幅为46%;蔬菜消费量为83kg,同比减少3.34kg,降幅为4%;动物油消费量为1.48kg,同比减少0.32kg,降幅为18%;牛肉和羊肉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同比减少0.05和0.15kg,减少幅度为4%和9%;奶类消费量和去年基本一致;猪肉消费量为7.67kg,同比增加0.3kg,增幅为4%;水果消费量为22kg,同比减少0.75kg,降幅为3%;植物油消费量为9.22kg,同比增加0.79kg,增幅为9%;豆制品消费量为9.92kg,同比增加3.34kg,增幅为4%。从以上数据得出,观察点农户的消费倾向增强。消费倾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反映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居民的消费预期。居民消费倾向提高表明居民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和服务,相反则说明居民更愿意储蓄和投资。随着农村的医疗、养老、教育等体制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支出压力减少,导致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上升。观察点农民消费倾向在波动中保持上升态势,得到显著、持续的提升。

4.4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17年,农户户均拥有居住房屋面积为130m2,同比增加3.36m2,增幅为3%;从住房类型来看,户均拥有楼房面积为24m2,同比增加0.43m2,增幅为2%;户均拥有砖瓦面积为96m2,同比减少12m2,降幅为11%。从住房结构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为27m2,和去年基本一样;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93m2,同比减少10m2,降幅为1%。

4.5 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平稳增加

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大型家俱由512套增加到522套,电视机由125台增加到141台,计算机由34台增加到38台,移动电话由207台增加到221台,小汽车由17辆增加到19辆。

5 村基本情况

5.1 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5.1.1 经营总收入波动下跌。2017年,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村平均村经营总收入为1 461 960元,同比减少89 614元,降幅为6%。各项收入中,种植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其他行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同比增加分别为2 037元、810元、10 988元和10 636元;增幅分别为1%、1%、7%和4%;林业、畜牧业、工业和商业、饮食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同比减少分别为4 001元、2 921元、97 958元和9 208元,减少幅度分别为40%、2%、27%和5%。

5.1.2 一、二、三产业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收入构成结构上来看,第一产业占比由32%上升到34%;第二产业由28%下降到23%;第三产业占比由22%上升到23%。在第一产业中,除林业收入占比减少1%外,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在第二、三产业中,除运输行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他行业占比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5.1.3 纯务农者和受雇劳动者比重逐年下降。从山西省固定观察点样本村劳动力的职业情况分布来看,虽然大多数农户还是以家庭经营劳动为主,但是占比由2016年的49%下降到2017年的47%;其中:纯务农占比由36%下降到33%。受雇劳动者、私营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劳动经营者占比和去年基本一样。

5.2 农村社会发展情况

5.2.1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农户居住钢筋、混凝土房屋占全村总农户数的比重由32%下降到31%;用燃气作为生活燃料的农户占比由7%增加到8%;全村已接入互联网的农户占比由40%增加到46%。平均拥有的固定资产方面,房屋和产地资产由2016年的43 683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8 083万元,同比增加4 400万元,增幅为10%;饮水设施资产由2016年的4 59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20 610万元,同比增加16 014万元,增幅为348%。

5.2.2 基层组织建设配套齐全,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17年山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村两委班子中,村党支部委员人数为51人,同比增加4人,增幅为9%;村干部实际人数为86人,同比增加5人,增幅为6%;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由55%上升到5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由24人增加到25人;村干部年龄普遍年轻,36-45周岁的村干部同比增加4人,增幅为15%;46-60周岁的村干部同比减少2人,降幅为5。

5.2.3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专业技能增强。2017年,农村劳动力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人数为615人,同比增加13人,增幅为2%;素质的提高为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农村劳动力中的受教育程度来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为94人,同比减少10人;小学文化程度人数为1 328人,同比减少121人,降幅为8%;初中文化程度人数为3 734人,同比减少179人,降幅为5%;高中文化程度人数为1 255人,同比增加21人,增幅为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293人,同比增加49人,增幅为20%。

5.2.4 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有所调整,外出打工劳动力在逐年增加。全村劳动力从事行业来看,从事种植业、林业和运输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减少幅度为别为10%、3%和1%;从事畜牧、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4%、3%、6%和18%。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人数在逐年增加。2017年,外出劳动力人数为2 181人,同比增加208人,增幅为11%;其中出乡(县内)就业人数为1 112人,同比增加48人,增幅为5%;出县(省内)就业人数为688人,同比增加81人,增幅为13%;出省(国内)就业人数为377人,同比增加77人,增幅为26%。

5.2.5 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水平持续加强。固定观察点样本户中,14-17岁儿童中,在校率达到100%;儿童已接种疫苗比重达到100%;村中医务室和诊所的数量有16个,和去年基本一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户比重逐年增长,由2016年的95%增加到2017年的9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5.2.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固定观察点村五保户人数由2016年的65户下降到2017年的60户。贫困户数由2016年的355户减少到2017年的255戶,同比减少100户,降幅为28%。2017年,样本村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户数为4 760户,同比增加50户。

6 当前山西省固定观察点存在的几个问题

6.1 农作物种质、品种和种源结构使得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形势严峻

一是玉米等粮食作物价格低位运行,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扣除各种生产费用农民种粮收益和效益低,其收益明显低于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使得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二是奶类、羊肉和蔬菜价格出现较大跌幅,农产品价格不振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三是农民受种养习惯、蛛网理论和市场波动影响,存在着盲目和跟风性,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还很弱,使得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难度加大。四是产业结构单一,种植品种少,生产方式简单,特色产业不大不强的矛盾越来越凹显,特色产业做精做优任重道远。五是缺乏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2 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迟缓

一是由于观察点大多数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土地经营碎片化,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盘活土地资本步伐缓慢,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有限。二是在合作社方面,固定观察点村内没有较大规模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主休,在农业生产,各自为政,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操作,推广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吸收资金能力上差。三是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四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抵押资产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五是涉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农业政策把握不稳,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6.3 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和及时的市场信息

一是观察点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来源渠道单一,新技术种植推广面小,新品种覆盖率低。二是涉农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了解、不掌握政策,缺少就业机会,增收的渠道相对狭窄。三是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民无法及时、准确地捕捉把握市场信息、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流通成本加大,影响了农民增收。四是打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购买楼房,或存在银行,创业意识较薄弱。

7 对策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推动观察点农户收入增长的动力出现衰减势头。“粮价和财产性收入”两大增收因素形势都不乐观,大宗农产品价格相对低迷,农民增收幅度放缓,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7.1 多措并举,促进农业持续增收

一是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扩大定襄、柳林和灵丘等晋西北地区适宜种植杂粮地方的种植面积,改造临猗、乡宁等晋南地区的老果园面积,提升果品质量。二是正确指导蔬菜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牛羊草食畜,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的建设,引导养殖户降低饲养成本,理性补栏,防范市场剧烈波动风险,依托企业带动,扩大生猪产能。同时,积极与加工、收购企业沟通,利用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等有效中介,扩大北部地区的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程度。四是努力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等级和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五是大力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六是节本降耗促增收。进一步提高观察点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相关部门确保配套落实补贴政策有效落实。七是培育品牌促增收,做优地方特色农产品。八是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农产品促销专项行动,建立健全电商服务平台,加大促销力度,帮助农民群众把农产品及时销售出去,防止出现大范围积压卖难的情况发生。九是盘活农村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处理机制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7.2 加大人力资本和教育投入

观察点村小、初、高学生进城就业比例逐年增加,教育越来越得到家庭重视的同时,也说明农村人力资本和教育投入跟不上农民的需求,应从全局考虑以下几方面:一是加大教育经费支持。提高公共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用投入。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实现职业技术学校与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对接。三是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下乡活动,转移就业促增收。四是要增强农民务工技能,充实发挥和打造我省劳动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

7.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一是针对大部分观察点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在积极推广旱地农业技术的同时,应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力度。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政府同社会联合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可行方案,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增强农业生产抗旱、防涝能力。二是各级农业部门要做好农业生产工作,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农作物抗灾能力。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立足抗旱和抗病虫,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保护设施农业安全生产。四是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农资货源,确保农资供应量价稳。

7.4 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农业部门要建立起以智能手机、网络为载体的实时信息推送平台,使农民随时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动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二是政府要密切监测和关注农产品的变化,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创新农产品销售方式,搞好产销衔接。三是发展“互联网+流通”新模式,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帮助和指导农民如何上网查询查信息和技术。四是要利用村级图书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的科技知识。五是要完善农民科技书屋,在现有的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和光盘的基础上,增加设施栽培管理和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科技书籍和技术资料。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各项补贴资金尽量发放到农民手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7.5 加强和扶持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

一是建设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和科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室,来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了解国家政策和学习科学技能的需求。二是利用有线数字网络设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等方面的资源,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制度和舆论保障。

猜你喜欢
观察点社会发展农村经济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博士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