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业
摘 要: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项目制扶贫和产业扶持出发,探讨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以期促进相关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效果;可持续性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39-01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精准扶贫作为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一项伟大战略,形成了系统思想。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改善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推动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方面作出了贡献。然而,对于农村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来说,扶贫并非“运动式”的,也不仅仅作为地方政府的政绩来进行宣传,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并将其效果进一步巩固。
1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项目制扶贫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政府作为主体力量,事实上占据了主要地位,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具体实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开发式扶贫过程中,项目制是最主要的一种扶贫方式,是扶贫活动得以开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和资金渠道,项目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其基本目标在于促进贫困主体通过不同的项目与扶贫客体实现互动,以实现脱贫致富。但问题在于,扶贫项目一般都具有周期性和选择性,容易造成扶贫效果的阶段性和局部性。而且会出现“精英俘获”现象,各类扶贫项目被地方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所绑架,使扶贫结果和扶贫初衷与目的出现了严重背离,增大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压力。
因此,對于政府来说,应当积极转变角色,转变自己的观念和思路,不要让“政绩观”成为工作的全部,应俯下身子,倾听贫困户的需求,广泛开展基层调研,了解地区发展的短板,从而有的放矢,真正将扶贫项目做到“精准”运作,实现扶贫资金的统筹整合,解决扶贫资金的条块分割和碎片化问题。
另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查考核制度,定期对项目扶贫资金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加强对各部门扶贫经费的管控,控制其资金流向,规范各级政府在项目中的运作,对各职能部门,应该明确它们在项目制扶贫中的分工,对出现的各种权力徇私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治。
因此,如何根除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力体系对扶贫项目的主导,如何使基层地方政府转化其角色和身份,如何打破基层政权之间盘根错节的权力与利益关系,成为扶贫攻坚工程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
2 产业扶持
产业扶贫一直是精准扶贫战略中的热门话题,是开发式扶贫的一个着力点,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有效脱贫、发展经济的有力抓手。事实上多年来的扶贫实践也表明,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还是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因为产业扶贫总是镶嵌在整个扶贫体系当中,无论是易地搬迁扶贫,还是生态保护扶贫或发展教育脱贫,都离不开产业扶贫的支撑。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收益变好了,农民才会觉得有事可做、有奔头,盲目地外出务工会有所减少,这对于提升贫困人口的组织化水平,缓解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对于贫困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而言,政府、协会(基地)和农户要探索不同主体结合、组团发展的方式,基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探索,在资金、技术和农产品的销路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和指导,引导其向规模化、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
在农村社区“原子化”状况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搞好贫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抓住了关键。扶贫工作的效果如何,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如何,跟农村“两委”工作得力与否有着很大关系。村干部是上级政策的实施者和推动者,是村民活动的组织者,生于此、长于此,对村里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在开展工作时就会抓重点,有针对性。有些农村原先的基础条件较差,但是产业发展,村庄景象等方面发展不错,但有些村子的基础条件较好,但却陷于贫困。这事实上与农村基层组织的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增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不断组织交流和培训,开阔村干部的眼界,增强与外界的交流;另外要注重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的梯队建设,在引入大学生村官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地优秀人才,有意识地培养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技能的农村产业带头人,将其纳入农村“两委”班子,从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4 结束语
精准扶贫持续开展过程中,要继续保持其效果稳定,避免出现贫困人口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可以从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扶贫产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综合作用,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