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2018-05-14 12:19董洪梅
山西农经 2018年18期
关键词:黑龙江经济发展

董洪梅

摘 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多方面,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尤其是对于黑龙江省而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通过梳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演进趋势,解析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原因,进而总结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以期探寻解决黑龙江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8-000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并着力解决黑龙江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实现黑龙江省经济振兴。本课题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切入点,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未来发展的新要求,重点探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与解决对策[1]。

1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分析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制造业大省,农业、资源、能源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是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黑龙江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该省长期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布局,在装备工业、石化工业、食品医药工业和能源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从发展周期来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9年)。黑龙江省开始工业化建设,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革开放之前,该省经济是重工业占主导,以重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1953年该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7亿元,到1979年增长到113.9亿元,年均增长9.5%。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以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等资源型工业为主。在这26 a,该省第一、三产业发展缓慢,从1953—1979年间,第一、第三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6%和4.88%,增长幅度偏低,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在黑龙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1980—2012年)。从1980—1990年,是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重工业仍为主导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也开始发展。从1991—2012年,是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时期。黑龙江省的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高级化合理化。从1980—2012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由34.7亿元增长到5 540.3亿元,年平均增长17.2%;第二产业由131.1亿元增加到6 037.6亿元,年平均增速12.7%,且第三产业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增速成为该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以资源型工业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型的“原字号”产品占1/3以上,缺少对资源的精深加工。这一时期,黑龙江省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对该省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综合来看,这一时期尽管黑龙江省三大产业内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产业结构是在向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2013年至今)。这是该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时期。传统能源工业因资源枯竭而日渐衰退,导致该省第二产业比重连续几年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小幅度上升,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龙江经济的重要动力。从2013—2017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产业逐渐高级化,资源型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所提高。2017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 96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3%,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 289.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5%,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转型发展空间很大;第三产业增加值8 941.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2%,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12.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2 黑龍江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目前,黑龙江省共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包括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鹤岗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和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省各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差异明显。以2017年经济数据为例,黑龙江省的13个地区中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 000亿元的有5个,分别是哈尔滨6 355亿元、大庆2 680.5亿元、牡丹江1 404.7亿元、绥化1 384.3亿元、齐齐哈尔1 353.2亿元,这5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经济总量远远超过省内其他地市,是排名第二位的大庆市经济总量的2.4倍;大庆市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和原油产量战略性调减等因素影响导致其经济总量下跌,由最高时的4 181.5亿元(2013年)下跌至目前的2 680.5亿元水平。其余8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在千亿以下,具体排序为:佳木斯895.6亿元、鸡西530.1亿元、黑河504.2亿元、双鸭山468亿元、鹤岗282.9亿元、伊春266.4亿元、七台河231.4亿元、大兴安岭149.7亿元。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2.2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446元,比上年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 270元,增长6.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665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 524元,增长11.7%。近10 a黑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23∶1,到2017年该比值为2.17∶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不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明显。

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在教育方面,该省城乡教育水平差别很大,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要少3 a左右,农村的教育条件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资源严重不足,80%的公共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缺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水平及医疗设备与城市有明显差距。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卫生机构8 994个,其中乡镇卫生院仅有988个,仅占全省卫生机构的11%;全省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2.1万人,其中乡镇卫生人员为2.0万人,仅占全省的9%;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床位数22.0万张,其中乡镇卫生机构床位2.2万张,占全省总床位数的10%。在社会保障方面,2016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 144.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837.6万人。农村的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明显低于城市,而且城镇居民有失业保险作为救济制度保障,而农村居民则没有,农村的社保体系要远落后于城镇的水平。另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标准低,缺乏长远性和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并且规模小、数量少,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对缩小城乡差距不利。

2.3 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第一产业发展平稳但现代化程度不高。从2008—2017年的10 a间,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 088.9亿元增长到2 968.8亿元,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3%增长到18.3%。总体发展平稳,增速不高。2017年粮食产量6 018.8万t,连续7 a位列全国第一,但是也存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不高、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该省第二产业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高。长期以来,资源开采业和重化工业一直占比65%以上,部门类型偏“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该省轻工业比例过轻、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长期存在,资源性工业或资源性加工业和制造业仍高度集中,产品“原字号”“初字号”居多,精、深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工业部门产品加工度和利润水平处于产业链底端,其中煤炭、石油、木材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业占据较大比重,工业产业结构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总体发展水平偏低。近年来,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2016年第三产业对该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3%,拉动地区生产总值4.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该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质量不高、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偏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较低等问题,还没有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当中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仍然占较高的比重,而计算机、通信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缺乏创新。

2.4 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国家统计局等多部委于2017年12月26日联合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黑龙江省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21位,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第25位。该省作为生态资源丰富的生态大省排名如此靠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省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虽然该省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森林、湿地、草原、农田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退化趋势明显。一些地区往往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齐齐哈尔扎龙湿地因违法实施土地整理、灌区改造工程,大量湿地被损毁,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肇源沿江濕地自然保护区,也都出现了违法违规开发建设现象。环境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就是发展得不平衡不充分,要想解决好环境问题,就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

3 解决路径与对策

黑龙江省面临的难题主要是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如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不高、投资增长乏力以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等。黑龙江经济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黑龙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破解该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路径与对策如下。

3.1 调整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龙江经济转型

作为传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过去的发展模式并不健康,以大量开发不可再生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和基础,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不可能实现长远的经济发展。黑龙江省过去依靠煤炭、石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的企业占有很大比例,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造成了龙江经济的下行压力。该省在对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彻底改变只顾眼前利益、无节制开采的方式,要坚持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科学性和计划性。要充分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向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要发展,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使矿产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该省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来保护好龙江生态环境,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黑龙江的发展模式需要向更环保、节约的发展方向转变。走出靠资源发展的困境,为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该省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碳汇经济,同时要加强全省各地区的环保督察和领导问责机制。通过对各产业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实现该省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最终改变黑龙江省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3.2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龙江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调整黑龙江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对该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产业方面,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农业现代化的新龙江。应加快推进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深入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提质增效的理念转变,使得该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要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作物种植。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构建绿色农产品物流体系。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业新兴业态,推进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畜牧业等,鼓励引导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各级政府要出台政策扶持规范的、有代表性的黑龙江农产品电商平台,大力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如五常大米、富硒米等,延伸农业产业链以提高龙江农产品价值[3]。

第二产业方面,黑龙江省传统重工业和能源工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小、比重低,所以龙江经济应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老字号”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老字号”企业是该省几十年积累的“家底”,为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省工信委梳理出制造业“老字号”企业170户,要加快这些企业的改造升级,促进老字号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支持老字号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要支持引导老字号企业绿色化发展,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原字号”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向产业链延伸。加快“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成为龙江经济第一支柱产业,推进玉米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推进“油头化尾”,加快推进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项目的建设,把大庆打造成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煤头电尾”“煤头化尾”,在双鸭山市和鹤岗市布局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鼓励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煤炭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增长领域拓展。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龙江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几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17年该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到5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但是该省的第三产业主要还是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要增长点,而以旅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仍不发达,在第三产业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也较低。未来应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引导企业分离外包核心业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城市楼宇经济,推动金融业、商贸物流业、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依托该省的冰雪、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金融服务业业、体育和文化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3.3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实现区域平衡发展

第一,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建设省内优势增长极。在提升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开放通道节点、科教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强化对俄开放合作、物流集散、创新引领等功能,建设成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东北亚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区分工协作、互动发展,提升服务和开放功能,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二,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条件,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格局。该省区域整体交通便捷性、畅通性较差,对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支撑力度不够,不利于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该省应抢抓“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省内节点城市的互通互联,提升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便捷性,并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建。中央部委应该予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空间,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哈尔滨都市圈作为全省产业项目建设的核心增长区域,应提高产业发展势能,辐射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发展。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应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提升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产业集聚与区域均衡发展。

3.4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会显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率明显提高,才能逐步迈向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进一步放寬落户条件,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第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该省应积极引导人口、资金、产品、技术等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城镇和农村的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例如,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融资体系,拓展资金来源,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做好城乡对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优化教育布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并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要加快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并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要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4]。

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解全省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困境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经济发展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是黑龙江省的必然选择,该省要创新經济发展模式,将传统的资源资源优势和创新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此化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第一,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黑龙江省具备优势的科技创新基础,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12位,科技成果产出最高时排名第7位。但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得到有效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还有待提升。该省要构建创新发展的体制保障,营造良好高效的创新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服务机构有效融合的技术创新产业链条,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二,建设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同创新格局。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优势,争取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国家实验室,并完善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机制,以基础研究的创新突破为经济发展积蓄原始动能。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既要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又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建立企业创新的奖励机制和补偿机制,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平台资源的融合。

第三,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创新发展活力。强化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能。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制度,完善科技报告制度,探索实施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机制。赋予科研单位、高校更大的科研经费支配权及更大的资源调动权,下放科研项目部分经费预算调整审批权,推动建立符合科研规律、有利于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创新和多出成果的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定[EB/OL].[2017-11-29].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129/c415067-29674913.html.

[2]张少杰,杨慧子.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黑龙江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1):61-65.

[3]李清君.牢牢把握“三长三短”振兴发展的工作辩证法[J].奋斗,2018(10):50-51.

[4]饶龙先.新常态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1):64-67.

猜你喜欢
黑龙江经济发展
国画《五福临门》
羡慕等
获奖名单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