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
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把学生管“呆”了,这种说法对不对?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弄明白个性来自哪里。显然,个性不完全是先天产物,还是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慢慢磨炼出来的一种面对人生的姿态。很多著名的学者几乎都是个性鲜明,并且相当稳定。而这些学者几乎都是经历过艰苦的学习过程。如,英国的童话作家王尔德、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艺术家罗丹,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文学家鲁迅等,一提起他们,我们眼前不仅会浮现出他们个性的形象,而且对他们求学成才的艰苦经历耳熟能详。可以说,正是艰苦的学习经历造就了他们的个性。因此,严格的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必由之路。
那为什么又会有“管严了就把人管‘呆了”的说法呢?
这是因为,有些班主任的各项管理措施仅仅是“规定”,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形成的,也就是在“集体心理优化阶段”出现偏差,接下来的“发展集体主体阶段”就很难实现班主任管理向集体自主管理的转变,也就是说,管理是强加给学生的。
那该怎么办呢?
我校有不少班主任摸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有个刘老师在四年级接手了一个新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对付的班。因为上一任班主任也是中途接手的,当时班上秩序比较混乱,他只好实行“強权统治”。一年下来,局面基本上是他在与不在“天上地下”。这位老师基本上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感觉很累。换了刘老师,他要做的不是再建立一个班规——“以前老师说的都不算,现在听我的”,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他基本肯定了学生的以往表现,建议对旧有的班规进行完善。从旧班规的梳理到逐条讨论修改确立,他用了将近两个月的班会时间完成。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争论,刘老师仔细听从各方意见,并且给予归纳和点拨,逐渐形成了明朗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2条班规。这个12条班规,从课堂到课外,从学习到活动,从礼仪到行为都规定到了,不可谓不严格。可是学生不反感,还很乐于遵守,因为他们把“12条”都吃透了。后来的两个月,班级管理逐渐趋于有序,他选拔了5个自我管理比较严格的学生成立了“轮流值日班委”。在第二个学期,他又选拔5个勇于在集体活动中“冒头”的,又有一点文体特长的学生,和第一批5个值日班委“一对一”结成对子,一起管理班级,主持每周班会和大课间活动。班级焕发了生机,像个生命体一样可以有序地自然运转起来了,班上的每个孩子就像夜空里的星星一样,既有自己的运行方向,又遵循星系间的作用力法则,平衡地发展着。
“无添加”是有机种植的核心,“不强加”是建设有机班集体的核心。“不强加”不代表“不引导”。怎么做?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讨论也应该是班级建设的常规。从学生中来,怎么来?讨论中发现问题;到学生中去,怎么去?讨论、活动中去明辨问题,解决问题。
如此看来,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把学生管“呆”了,这个说法并不科学,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只会越来越灵动。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