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探析

2018-05-14 16:03孙秀红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特点应用策略

孙秀红

摘 要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解决我国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此,从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入手,结合高素质人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关键词 农民田间学校;特点;职业农民;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9.074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身份也面临着新的转型。201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编制并审议通过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定义新型职业农民为“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并指出新型职业农民为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为了有效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农民田间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以农民为核心,以田间劳作为实践依托培育模式,逐渐在受到农民的认可和接受。

1 农民田间学校模式概述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一种农业推广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尼西亚就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协助下,利用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在项目开展期间,参加农业生产的人既是农民也是学员,他们在水稻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亲身参与水稻种植与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在项目结束后,这些原本在传统农业模式中依靠经验生产的农民,获得了大量的关于科学生产与科学预防病虫害的知识。自此,这种新的农业人才培育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开始积极引入农民田间学校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量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逐渐扩大,而农民田间学校由于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优势,逐渐受到农业工作者的青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而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自身专业素质不足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更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推广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1)创新了农业推广方式,如何将农业学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渗透推广到基层农业生产中,是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利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基层农村能够逐渐建立起系统的技术推广机制,并切实将一些实用性的农业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以推动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进程。2)推动了传统农业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传统农民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而农学院与科研机构的人才缺乏参与实际农业生产的经验,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可以为专业人才与传统农民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利用专业化培训与技术指导,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1]。

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点。1)以农民为主体。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农学院与农业科研机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技术传播者,而成为农民生产工作的指导者,即在培训开始之前,一方面要对当地的农情进行深入调查,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全面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调整师生关系,根据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习惯,开展技术指导,体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培训宗旨。2)田间地头是培训工作开展的主要场所。由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需要贯穿于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因此,在田间地头开展工作能够更加直观地让农民接触技术指导内容,同时这里也是农民最熟悉的场所,在熟悉的土地,熟悉的作物中放下对专业知识的心理隔阂,主动参与到生产问题的观察、分析与解决中来,让技术指导更加具体,更加“接地气”。3)多重教育理论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理论支持。根据参与式发展理论,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从课堂和科研机构中走出的人才,而是真正的农民,他们在参与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实践中获得技术指导,根据成人教育理论,田间学校的教育内容更加实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根据生态学理论,让传统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对于增产、增收,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4)以科学实验手段,相较于传统农业生产中,以经验为主的生产模式,农民田间学校更注重科学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在病虫害防治中,通过科学的实验过程,指导农民采集样本,调配农药,收集实验数据,最后确定科学的用药配方,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是主角,而通过参与整个科学实验过程,其农业生产的过程逐渐摒弃了过去的盲目性,变得更加科学、合理。5)以团队建设为基础,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农业生产不再是一家一户,或者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专业的农业生产团队,团队中有需要技术指导的农民,有需要实践空间的科研机构,也有需要拓展市场的农业企业等,团队中的各个角色都各司其职,共同参与支持农业生产,并推动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2]。

2 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

1)滲透“以农民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在农民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①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做好调研工作,根据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做好学员筛选,同时详细介绍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训项目,让农民在了解的基础主动参与其中。②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执行培训方案,结合农民综合能力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③农民在培训中常常遇到精力分散,对技术掌握不牢,农活繁重占用学习时间,对农业技术的预期过高等问题,对此,辅导员应结合农民的特点调整方案,并积极借鉴其他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育经验,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田间课堂与农业科学实验设计,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的实训效果。参加实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方法,也是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辅导者应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将课堂引导田间地头,在实际操作中做好实训指导,让农民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判断、解决作物生长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学习生产化模式,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开展科学实验,并将实验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真正实现让农业技术走入田间地头,让农民看到技术推广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的成果,提高主动参与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3)贯彻多重理论指导,在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应强调“育人”效果。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是在简单的技术传播与推广的过程,现代农业需要的不仅是农民的技术素质过硬,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口才,诚信经营的理念,对市场的敏感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乡土文化的尊重等[3]。因此,农民田间学校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过程,与其说是技术的传播,倒不如说是其自身成长的过程,即将能力发展与思想认识的提升相结合,让新兴职业农民更加符合未来农业生产需要。

4)加强团队建设,开展协同合作,凸显新型职业农民在團队中的重要地位。团队建设是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开展的主要目的,让这些综合素质过硬的职业农民构建成一个生产团队,无论是对于农业生产的开展还是人才的再教育都是非常有益的。在团队建设中,辅导者应坚持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利用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组织其进行项目探究,这样一方面能够迅速消除农民与辅导者之间的心理隔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深入浅出,降低技术指导难度;另一方面能够为团队建设提供条件,加强协作能力,并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5)注重培育方法的创新,体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参与教学优势。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中,专门的技术人员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身份“鸿沟”,或者由于指导语言的专业性过强,或者由于强硬的主导态度,农民对技术的认可度不高。而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技术指导者应调整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育方法,为职业农民的课堂参与提供充足的机会,让他们不再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甚至是探究农业技术的主体。而只有这样身份上的转变才能逐渐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提高职业农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可程度。

6)注重技术辅导的作用,与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技术辅导员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新兴职业农民的培养中,技术辅导员应主动调整教学理念,重构与农民的关系,提高技术指导的实效性。在实践中,技术辅导员应深入农业生产、贴近农民生活,与农民建立深厚的情感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提高技术传播效果;此外,还应注重自身技术素养的发展,切实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现实,为农民选择一些实用性的生产项目,提高农民生产实惠,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空间。

7)丰富实践学习活动,挖掘新型职业农民自身发展潜力。在传统的技术推广工作中,技术辅导员通常会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大课堂,对农民进行集中授课,这种授课方式不仅缺乏针对性,也由于脱离实践而难以真正为农民消化。针对此,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技术辅导者应将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日常化,并利用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充实其农闲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空间。例如,定期开展“农民学习活动日”,鼓励农民提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专题讨论,调动农民通过调研实践探索问题,进而通过跟踪服务提高其应用农业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8)做好实践项目评估,全面考核新兴职业农民的专业素养。在农民田间学校开始与结束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农民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在人才培养之前的系统评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筛选,并制定差异性的技术辅导方案,而在教学结束后的评估考核则是为了检验农民的技术掌握能力,并对其职业农民的身份进行确认。评价过程应该包括农民的自评、项目管理人员以及农业专家的评估,辅导员的自我评估等环节,从而保证人才培育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 张庆香.浅谈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推广与应用——以上海市崇明区田间学校为例[J].上海农业科技,2017(3):10-11.

[2] 张宏彦.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2016(5):54-56.

[3] 田野,常建平.农民田间学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6(1):23-25.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特点应用策略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