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战工作

2018-05-14 13:15丁英顺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周恩来南方局统战工作

丁英顺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驻扎重庆,结庐红岩,领导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工作。在此期间,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广大党员干部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抗战;南方局;周恩来;统战工作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4.007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4-0041-05

2018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周恩来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急剧演变的各个历史时期,却始终站在时代变革的前列,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驻扎重庆,结庐红岩,领导党在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工作。在此期间,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广大党员干部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开展抗日宣传,鼓舞抗战斗志

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周恩来在重庆秘密建立南方局。此后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周恩来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演讲。1938年12月下旬,刚到重庆不久的周恩来就应国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的邀请,在“七七抗战大礼堂”作《第二期抗战形势》的演讲,千余师生为聆听演讲将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在演讲中详细分析了抗战局势和敌我力量的变化对比,明确指出“过去一年的战争,敌人速战速决的方针被我们击破了……敌人的困难正在增长,而我们则已奠定了长期抗战的基础,正在争取主动,向着抗战的胜利之途迈进”[1],从而为大家指明抗战胜利的光明前途,重建抗战必胜的信心。

1940年9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际德意日法西斯气焰嚣张,国内顽固派日益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国际局势究竟走向何处、国内团结抗战局面能否维持等诸多问题积压在民众心中。当时,周恩来应中华职业学校邀请,在巴蜀小学作《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著名演讲。面对现场三千多听众,周恩来从“世界往哪个方向走;中国向哪个方面走;欧战向哪个方向发展;日美关系向什么方向发展;苏联保持什么立场;中国采取什么立场;日本能否结束中国事件;中国有没有严重的困难和妥协投降的危机;中国怎样才能使抗战进步”等方面[2],深入分析目前中国的抗战前途和世界局势。周恩来的这篇演讲深入浅出、论据充分,一扫当时的悲观失望气氛,使听众深受鼓舞。

周恩来的演讲足迹还不仅限于国内。1939年9月,周恩来在赴苏联治伤期间,还执笔为共产国际撰写了约六万字的《中国问题备忘录》,从目前中国的抗战形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和特点、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情况、中共七大准备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出院后不久,周恩来还应邀赴苏联中央党校作演讲,介绍中国的抗战问题,随后又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上连续做了两天报告。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还特意举行家宴款待周恩来,并请周恩来回国后代表他向那些战斗在前线和后方的中国抗日将士问好,说:“我相信,中国革命胜利的日子已经不远了。”[3]

除了激情磅礴的抗战演讲之外,周恩来还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掷地有声的救亡文章。1941年6月29日,周恩来针对苏德战争爆发在《新华日报》上撰写代论《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阐明“在过去,在西方,英德的争夺战是主体,而许多弱小民族国家被法西斯侵略者所侵占所蹂躏了。在现在,法西斯侵略的战火已转向苏联,苏德战争已成为主体,苏联已站在全世界反抗法西斯奴役斗争的最前线,背负着保卫世界自由的重任,而被法西斯奴役的人民和民族,将得到恢复自由独立的机会,甚至被纳粹攻打的英国,也得到喘息的机会”[4]。他高呼:“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四年来久已站在反日本法西斯强盗的前线,更会不落人后的将自己抗战的胜利和苏联抗战的胜利亲密的联在一起,共同努力于全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事业的成功。”[4]据统计,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共约24万余字,各类社论、代论、文章、讲话和题词等共计108篇。

二、坚持抗战民主,维护合作抗战大局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南方局在重庆秘密成立后,其首要任务就是巩固和发展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局面,推动抗战向前发展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初期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正是国共两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产物。武汉沦陷前夕,周恩来即与朱德商定,向蒋介石提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要发展敌后游击战,并建议国共两党合作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5]。游干班创办后,南方局常委兼军事组组长叶剑英带领军事组的李涛、边章伍、吴奚如、薛子正、李伯崇等中共教员亲自参与培训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恩来被聘为国际问题讲师。游干班在短短三期内,培养了三千多名抗日游击干部,开创了抗日战场上国共军事合作的又一先例。

為维护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周恩来领导南方局以斗争求团结,以合作促抗战。1939年湖南平江惨案发生后,周恩来积极奔走,一方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反动行径,指出“随便栽赃,草菅人命,如此荒谬颟顸,实为古今中外所罕见”[7];另一方面仍呼吁“国共团结,为我国战胜日寇之基本条件,强地入侵,颠危之祸,迫于燃眉,我国人只有同心合力,庶可挽狂澜于既倒”[6]。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国共关系濒临破裂。从1月11日晚收到新四军被围攻的消息后,周恩来一连数天,向蒋介石、何应钦等人进行紧急交涉。面对骤变的时局和险恶的环境,周恩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坚信“黑暗只是暂时的,光明一定会到来”,并亲自题写一首“千古奇冤”的挽诗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将事变真相揭示于天下。在收到党中央几度“迅即回延”的密电时,周恩来又审时度势,从抗战全局和民族大义出发,带领南方局决心“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我们的岗位,为党的任务奋斗到最后一口气”[7]。毛泽东和党中央最终同意,并鼓励“光明就在前面,黑暗总会灭亡。全国全世界人民都是援助我们的”[8]。

三、团结各界人士,发展壮大民主力量

抗战时期,南方局专门设立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南方局所辖区域内统一战线工作。周恩来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结合国统区实际制定“扶持进步团体,照顾小党派利益”等具体政策努力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

周恩来十分重视加强中间党派的统战工作,派秘密党员张友渔参加“救国会”,并积极联合各中间党派进行争取民主宪政的斗争,进而帮助促成了民盟、民建、九三学社以及“民联”等民主党派在重庆的建立,进一步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周恩来积极团结争取地方势力派。他曾多次秘密会见川西地方实力派刘文辉,使其“明确了政治方向,增加了前进力量”。后来,周恩来又亲自派张友渔以中共代表的身份赴川西做刘文辉、潘文华和邓锡侯的工作,派华岗赴云南做龙云和卢汉的工作,推动他们坚持抗战民主,逐步走向人民阵营。

周恩来对进步知识分子政治上尊重、生活上關心,结识了马寅初、茅盾、老舍、邹韬奋、陶行知等国统区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将他们凝聚成文化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1941年,重庆各界为身陷囹圄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举行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董必武等联名书写(董必武手书)寿联相赠: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表达了对这位铁骨铮铮、坚持进步立场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鼓励和支持。

周恩来广泛团结民族工商界人士,多次同迁川工厂联合会、中国工业协会、西南实业协会等广大工商业者进行密切联系,通过经济组的工作,开展与卢作孚、刘鸿生、古耕虞等民族资本家的交往,鼓励他们为民族抗战和民族振兴作贡献。

四、荟萃文化精英,掀起进步文化运动

南方局刚成立,就组建了专门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凯丰、周恩来(凯丰后回延安,由周恩来领导)直接负责文委的工作。周恩来着重强调,“发展抗战文化与提倡进步思想,是我党文化政策的方向”“文化运动的口号应该是:民族化、大众化、民主化”[9]560。

周恩来充分利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苏文协等公开机构团结进步文化人士,发展抗战进步文化,从而开创了国统区进步文化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面对高压的政治氛围,周恩来领导南方局以戏剧为突破口开展雾季公演,掀起进步文化运动高潮。他还引导进步文化人士结合抗战现实开展学术研究,郭沫若的《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翦伯赞的《中国史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等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批判封建法西斯文化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

周恩来更是时刻关心爱护进步知识分子。抗战时期为保护中国文化界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曾两次精心组织文化人士大转移。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周恩来即组织沦陷区一批又一批文化人士转移到桂林和香港,并指示八路军香港办事处领导这些文化人士,人尽其才,发挥他们的才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日军开始搜捕被困在香港的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周恩来和南方局紧急指示在港的廖承志、潘汉年,“港中存款可全部提出,一切疏散及帮助朋友的费用,均由你们负责开支……”[10]。廖承志与港九地区各级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随即展开了一场秘密大营救,使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夏衍、胡绳、范长江、戈宝权等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名人及其家属800余人安全脱险。这次营救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谱写了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的一曲凯歌,著名作家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五、坚守舆论宣传阵地,推进抗战和民主

党的舆论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点在国统区尤为重要。周恩来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为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传播抗战进步文化,深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制造分裂、积极反共的行径,有力促进了国统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发展。

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周恩来就决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他指出:“我们要办一张党报,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11]《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后,周恩来亲笔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充分表达了对《新华日报》未来前进方向的殷切希望。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新华日报》迁渝继续出版,周恩来离汉前,在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表明“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的,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12]。

周恩来抵达重庆后组建中共中央南方局,并担任《新华日报》董事会董事长,对《新华日报》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曾给分管《新华日报》工作的南方局常委吴克坚和采访部主任陆诒亲笔写信,对《新华日报》的采编工作提出具体改进意见。他还曾多次为《新华日报》题词,最著名的一次就是皖南事变后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后来,毛泽东曾致电周恩来,“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9]595。可以说,周恩来不仅是《新华日报》的缔造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新华日报》的核心和灵魂。

红岩整风期间,《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展了报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征求读者意见改进报纸工作活动。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内容更加全面深刻,形式更加丰富多姿,风格更加通俗生动,效果更加贴近生活。其中较突出的改变就是在第四版新创立了反映文化性综合内容的每日一期的《新华副刊》,并新增设了《团结》周刊和《边鉴》专栏。周恩来为《团结》写了发刊词《“团结”的旨趣》,他说:“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功夫而自满自傲……这个人或这个政党就一定不免于失败。”“我们决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犯错误的人或团体,世界上从来不会有而且永不会有的。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人批评中含有恶意甚或变成攻击便拒绝批评。”[13]此后,《新华日报》不断完善通过整风运动总结出来的办报方针和办报思想,成为党在国统区领导抗战民主运动的重要舆论宣传阵地。

六、 扩大对外交往,争取国际广泛支持

全面抗战时期,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在周恩来领导下的南方局外事组积极开展国际统战工作,对云集重庆的30多个反法西斯国家的大使馆、40余家外交代表机构、30多个中外文化协会、数十家外国通讯报刊机构以及频繁往来的各国使者、作家、记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为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促进中国的抗战与民主,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打开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大门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恩来等经常就国共关系、抗战、苏援等问题同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武官崔可夫进行交谈,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1941年2月,周恩来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会晤,向其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这次会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与美国高官的第一次接触,在中共与美国关系史上意义非同尋常。周恩来还与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在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当其转任驻苏大使时,周恩来让《新华日报》接连刊登《惜别英大使卡尔并致临别赠言》等三文为其送别,留下一段佳话。当新西兰友好人士艾黎与斯诺等创办“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时,周恩来等主动加强联系,推动该组织支持中国抗战。此外,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与美国顾问拉摩尔、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英国驻华大使薛穆、法国大使贝志高、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韩国流亡政府外交部长赵素昂等都有过会晤,建立了联系,还与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费正清和日本反战同盟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绿川英子等有密切交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恩来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家的联系,最终促成中外记者团访问敌后抗日根据地、美军观察组奔赴延安。这是南方局“半独立外交”取得的两项重要成果。前者使国际社会大大了解了中共领导的抗战成就,“对八路军一切谣言、污蔑已被事实粉碎,任何的封锁都已封锁不住了”[14];后者为中共与美国官方直接联系开辟了渠道,被周恩来看作“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15]。

1946年1月,以周恩来为首的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胜利大厦举行招待中外人士的新年鸡尾酒会,到会的有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捷克、墨西哥、挪威等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中外人士500余人,可以说是南方局开展国际统战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

“山城恶浪涌寒流,火炬高擎战寇仇。千古奇冤铭一叶,十年谈判写春秋。雄文朗朗传真理,嘉诲谆谆启后俦。赢得人民心向党,终教古国换神州”[16]。南方局时期的周恩来以其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影响并团结了国统区的广大阶层,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在国统区的表率和国统区人民希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重庆大学校史编写组.重庆大学校史(1929.10-1949.11):上[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4:95.

[2]重庆市历史学会.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期间发表的重要文章和讲话汇辑[M].重庆:出版单位不详.1980:6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463.

[4]周恩来.论苏德战争及反法西斯的斗争[N].新华日报,1941-06-29(01).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第33辑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南岳游干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22.

[6]中共岳阳地委党史办,中共平江县委党史办.平江惨案资料汇编[M].平江:出版单位不详,19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97.

[8]《董必武年谱》编辑组.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16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传: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11.

[11]夏衍.懒寻旧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51.

[12]石西民,范剑崖.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76.

[13]周恩来.“团结”的旨趣[N].新华日报,1942-09-19(03).

[14]李良志.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5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3.

[16]《怀念周恩来》编辑小组.怀念周恩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80.

责任编辑:陈振波

猜你喜欢
周恩来南方局统战工作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与苏联交往合作探究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民办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统战工作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心系雪域高原
高校基层多党派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思考
民进的责任担当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