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路径研究

2018-05-14 08:55邢华南
财讯 2018年27期
关键词:重工业宏观政策自主权

邢华南

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衍生了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物资统一管理体制和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而改革开放是逆传统鲤济体制的过程,先从微观经营机制开始,进而到物资管理体制,再到宏观政策环境。本文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揭示其内在逻辑,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预测及建议。

传统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比较优势

新中国成立时,开国领导人面对发展落后的现实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当时中国资本稀缺,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将资源配置到重工业。因此只有人为的压低利率、汇率、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和生活必须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的成本。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物资统一管理体制和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传统经济体制

(1)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稀缺的经济体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必须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生产成本。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低利率政策。重工业资本密集,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资本价格在市场上自发形成,会导致重工业的资本形成过于缓慢。因此为保证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迅速增长,首先要降低资本价格,维持一个稳定的低利率水平。低汇率政策。发展重工业需要的技术设备需用外汇支付。汇率是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的价格,在可供出口的产品稀少的情况下,外汇同样稀缺,由市场调节形成的汇率水平将会高得使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难以承受。因此,为保证重点项目能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口必要的关键设备,需干预外汇价格,高估本国币值。

(2)物资统一管理体制。人为地压低产品或要素的价格,会造成短缺的现象。即低价格会刺激需求,抑制供给,造成严重的失衡,甚至会引发哄抢。为使生产要素能够配置到重工业,需建立一套与这种宏观政策环境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物资统一管理体制。1953年中国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物资统一分配,把各种物资分为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中央工业主管部门分配的物资和地方管理的物资。到1957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直接分配的工业品达300多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60%。至此,国家实现了对经济建设所需物资的直接配置。

(3)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建立物资统一管理体制,必然要求进行公有化的改造。因为如果企业是私人所有,统一管理物资将不具备合法性,而且企业家或经理人必将剩余投入与符合比较优势和收益最大的轻工业,进而与重工业部门争夺资源。因此,必须收回微观经营单位的自主权。首先是工业领域的国有化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逐步把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纳入公私合营的范圍。对中小企业,则是从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整个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国营工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5%,公私合营的产值占32.5%,私营工业几乎消失。其次是农业的人民公社化改造。1952年开始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末96.3%的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3个月后过渡到全国,99.1%的农户参与了人民公社。至此,国家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消费的控制。

改革开放

(1)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微观经营机制最重要的改革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是小部分集体秘密实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后来得到中央承认。1981年末,中国45%的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末98%农村地区采用了新体制。在城市地区的改革,主要是改进国有企业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实施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在传统经济结构中扩大物质激励的作用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第二阶段(1984-1992年)的重点是在国有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使企业受市场的影响。第三阶段,1993年开始在国有企业引入现在企业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的干预越来越少,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2)物资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在微观层面实施改革后,企业有了自主支配的产品,需要将产品销售出去获得利润,将利润再用于购买生产要素。这些活动冲击了物资管理体制。这方面的改革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改革的重点是放松对计划分配物资的管理,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和部分利润的配置权。第二阶段(1985-1993)改革的重点是缩小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数量,建立生产要素市场。到1993年,95%以上的产品和生产要素转到市场流通。

(3)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在微观经营机制和物资统一管理体制两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后,经济局面出现“一放就活,一活就乱”的现象。原因是企业有了自主权后,面对压抑的宏观政策环境有投资冲动,因此必须改革宏观政策环境。宏政策环境的变化始于商品价格体系。国有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后,允许企业进行计划之外的生产。企业利用非正式的易货贸易的方式获得计划外的投入品,高价销售计划外的产品。1984年,实行双轨制的价格体系,国有企业以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定额以外的产品,并据此制定生产计划。1993年,实现并轨,95%以上的商品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结论与建议

传统经济体制受挫,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我国劳动力和土地相对丰裕,资本相对稀缺。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重工业违反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因此浪费了大量资源,而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原因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快速发展。而劳动力是这一时期相对丰富的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客观上符合比较优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1]林毅夫,蔡昉,李周著冲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格致出版社,1999:20-35.

[2]吴敬琏.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1)5-11.

[3]盛斌.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社会,2001(12):98-106.

猜你喜欢
重工业宏观政策自主权
美国宏观经济格局和宏观政策困境研究
爱上阅读
关于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减贫目的下的财政税收宏观政策改进
浅析高校扩大院系自主权后的院系管理
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研判和宏观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