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凯
为落实国家对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要求、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升级的总体目标,天津提出高水平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本文对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的背景、目标和策略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建议。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
转型升级 创新
前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的“再工业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德国随之提出“工业4.0”战略,强化其在制造业的领先优势和竞争力。2015年,中国立足全球制造业新趋势,制定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定位要求和制造业升级总体目标,天津提出高水平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对接德国“工业4.0”标准,重点打造高端装备、航空制造、汽车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产业集群,推进企业设计加工能力、产品研发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制造研发领域、中欧区域合作和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的背景
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可以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开放的现代化环境。天津滨海新区目前已吸引了141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落户,形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粮油轻纺等支柱产业,同时拥有62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和63家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经认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达42家。作为中国和欧盟合作示范城市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汇聚了大众汽车、空客、西门子、施洛特汽车零部件等523家欧资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71家,为天津滨海新区与欧洲国家的先进制造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综合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的建设要以突破约束和壁垒为发展目的,制定切实合理的目标,构建行之有效的策略体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到来之际,真正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的目标
(1)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切实提高我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学习借鉴欧洲先进技术、先进标准体系和先进制造理念,推动成立一批中欧高水平科技研发机构,促进国际化的联合创新,实现高效成果转化。加强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系统智能运行,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产业组织的发展趋势向专业化、协作化靠拢,完善产业间的体系对接,加深其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协作方面的合作,增强企业的联动发展能力。
(2)创新开发建设模式
为了实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的目标,应坚持与国际规则接轨,加大园区在国际范围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作,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加快发展和完善园区的开发建设,最有效地发挥合作优势。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高地,并在中欧双方共建共管过程中构建全方位深度合作体系,逐步探索双方在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良性合作模式,实现中欧双方合作共赢。
(3)完善园区服务支撑体系
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欧洲要素要求的标准厂房、中欧核心区服务中心、中欧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园区创新、人才、金融、商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架设高效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运作机制,使其向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方向转化,提供技术攻关、行业互助、融资租赁、展会组织、市场推广、人才培养、专家咨询辅导等产业公共服务。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的策略体系
通过实施“六个一”策略,推进中欧产业园的快速健康发展。即“构建一个机制、搭建一个平台、设立一个中心、用好一个基金、举办一个峰会、引进一批项目”。
(1)构建中欧合作机制
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合作,将中欧产业园纳入中欧区域合作机制,作为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坚持“双管齐下”,力争在《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打造更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中欧产业园;同时,力争参加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并与欧方合作伙伴正式签约,从而纳入国家层面的中欧合作机制,通过以上两条路径最终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
(2)搭建中欧产业创新平台
积极推动与欧洲地区高水平研究机构、世界名校等成立中欧联合研究机构,重点在高新技术重点关键环节加强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也为中欧产业园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结合天津市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划方案,联合天津大学与欧洲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欧产业园智能制造分院,以智能制造为主,重点建设微纳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先进制造、医疗装备、轻航动力、智能装备、先进能源动力、过程工程清洁八大技术中心和国际培训基地。
(3)设立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滨海分中心
借助欧盟委员会地区经济及城镇化总司下属的中欧区域经济合作中心的资源和渠道,推进中欧区域合作项目在中欧产业园的实施。推动该中心在中欧产业园设立分中心,在天津和欧盟之间搭建互利合作的平台。在遵循企业化运作模式的前提下,引进的企业由中欧双方协同建设管理,以此推动合作项目的洽谈和落地,重点服务中欧双方在交流合作、经贸往来、技术研发及成果转让等领域的合作。
(4)充分发挥“海河基金”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用足用好天津市“海河基金”,在此基础上,采用市场化的模式,进一步设立中欧区域合作各类產业子基金,针对中欧产业园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服务优势。
(5)举办中欧区域合作峰会
积极申办中欧区域合作峰会,强化中欧区域合作机制,深化对话合作平台。峰会应紧扣中欧合作交流主题,通过双边对话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中欧产业园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通过举办中欧区域合作峰会,以进一步增强天津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欧产业园建设,为加快天津发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注入新动力。
(6)引进一批欧洲先进制造业项目
重点引进带动性强的欧洲龙头项目,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先行实现中德医疗器械及健康产业园、中英医療健康产业基地、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高标准建设中欧产业园项目载体和服务体系,为欧洲先进制造业项目提供完善的软硬条件。
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建设的政策建议
(1)开展体制机制创新
在园区内推广复制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推动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构建吸引投资与技术转移的区域政策高地。以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理念,积极建立适应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新的园区管理模式,创新外资投资管理模式、跨境投融资通道、外汇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扩大与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领域和范围,营造法制化知识产权环境。
(2)加大金融创新支持力度
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起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中欧合作项目在园区内发展。坚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引入部分社会资本,用于园区的新建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企业技术进行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推动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
(3)强化科技人才和高端模式对接
完善吸引国际尤其是欧方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的机制,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团队创业发展。联合天津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借助天津中德技术应用大学先进的职教培训,开展中欧“双元制”教育合作,培养适应发展先进制造产业的技术工人、工程师等高技能人才。打造“互联网+制造”产业服务平台,促进智能制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做好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空间保障,盘活土地存量,建设多样化载体以满足项目入驻。争取更多国家部委专项资金支持,满足先进制造企业研发转化需要。充分发挥对外功能,增强作为载体的口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力实现通关便利化;争取更多其他外部优势资源向园区倾斜,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全要素保障。承接一批欧洲航运龙头项目,带动园区整体产业链发展。
结语
建设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是推动天津成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关键策略之一,正确、高效地建成中欧产业园既有利于早日实现国家对天津的新城市功能定位,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因此,应该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加快中欧产业园的建设工作。
[1]刘梦雨.沈阳中德装备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N].中国改革报.
[2]战旗,张广艳.临港上半年招商引资交出漂亮答卷[N].滨海时报.
[3]战旗,张广艳.深耕先进制造提振实体经济[N].滨海时报_
[4]曹宝艳.天津航空业展翅腾飞[N].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