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纯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大多为全额拨款,其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项目经费均由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因比预算管理在内控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目前预算管理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风险点进行梳理分析,并相应探索规避风险的应对措施。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风险 规避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的特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把属于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者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大多为全额拨款,其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项目经费均由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因此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预算管理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对事业单位发生的收入预算、支出预算、资产购置预算、政府采购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相关业务进行管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方式。预算管理的目标就是科学运用资金,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年来,随着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及各项财经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预算管理的各环节都有了很大提升,但对照新的预算法和内控建设要求,目前在实际中还存在着一些风险点:
(1)预算編制不全面、不合理、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紧,任务重,基础资料不齐全,可行性研究不够,预算单位对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缺乏充分的预测和详细的规划,预算编制未能涵盖单位所有经济活动,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无预算、超预算现象,影响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或者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没有详细掌握本单位对于物资资产的实际需求和配备标准以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外的采购项目,导致采购失败或资金浪费。
(2)预算编制方法不切实际,预算编制往往受制于当地财力及历史原因,无法完全实施零基预算编制法,很多事业单位用以往年度的预算数据与本年度的预算支出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的预算计划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没能制定出了契合事业单位发展运行的资源管理计划。
(3)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只关心收入和支出,对预算控制不重视,年初未对财政批复的预算分解下达至各职能部门或者是分配缺乏合理的标准和依据;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脱节,往往为完成计划外工作没考虑年初经费预算,导致项目资金不能严格做到专款专用;支出缺少计划性,预算执行进度偏快或偏慢,或者为完成预算进度任务,年底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
(4)预算评价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年初预算拟定的绩效目标不合理,绩效执行不到位不真实,使预算资金的产出与结果不匹配,信息不对称,不符合公共支出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原则;或者将预算评价放在经济活动之后进行,削弱了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5)预算决算存在脱节,口径不一。决算是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收支活动的全面核算及分析总结,由于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未能严格执行预算项目,落实执行计划的问题,使得决算分析效果得不到有效运用。
为有效规避预算管理的以上风险点,必须建立一套预算管理控制监督机制,涵盖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全过程。预算管理决策机构是预算控制的基础和保证,单位应成立由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预算领导小组,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落实实施管理责任。
(1)加强沟通协调,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预算编制应遵循“量人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厉行节约、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统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应准确掌握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要求,提前安排时间,相互沟通协调,进行充分调研,确保取得有关预算编制数据的准确有效,全面合理、科学规范。根据财政部门有关采购预算编制要求,准确理解和掌握有关政府采购的文件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科学合理安排采购计划,保证政府采购计划有效实施。
(2)重视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确保预算按计划有效运行,预算领导小组年初应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项目及预算编制的基础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制定出各项目的年度执行计划和进度,并定时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强化预算控制,规避无计划、无预算或者超计划、超预算的情况发生。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一经确立和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特殊情况需调整、追加的,职能部门应遵照规定的程序,经单位预算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报财政局审批方可执行。
(3)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过程,强化决算评价。关注预算执行进度、年终预算完成率,综合分析全年预算执行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力求做到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坚持实施控制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和实际的偏差,强化风险评估,细化预算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完善内控建设。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财政部财会[2012]21号.
[2]杨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的预算风险分析.时代金融.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