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申高娃
文章探讨了計提资产减值的理论探究与理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对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以及资产减值的实施状况和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建议
计提减值准备 影响 对策
资产减值起源的理论探究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就是,企业应在期末对固定资产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於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见,新增的四项计提,同样是遵循了谨慎性原则所做的会计处理,而且准备的计提也能较为真实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
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近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在其1494年出版的《数学大全》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但真正推动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是在会计领域引入经济学思想,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笔者认为,引起减值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社会原因和企业内部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是指: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使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2.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和应用,使原有资产面临被淘汰的危险;3.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比如汇率下降造成进口设备、原材料的贬值;4.由于债务人的破产或其他原因等而使债务无法清偿。企业内部原因主要有:1.因使用或操作不当而造成资产的提前报废;2.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达不到预期水平;3.因环保等问题而导致资产被限期停用。上述原因都会导致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为了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就有必要确认资产减值,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于是就出现了资产减值会计。
资产减值为充分贯彻谨慎性原则,“挤出”资产中的“水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一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则资产已经减值。无疑,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企业由于资产计量不实造成的浮夸资产和虚增利润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客观情况。但这并不排除在其实际运行中由于操作不当,或主观操纵行为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必要性与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缺乏可靠性是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资产账面价值严重背离资产实际价值,资产虚增,利润虚增,许多企业虚赢实亏,造成会计信息缺乏客观真实性。《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计提方法、计提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有的也只作了笼统的说明,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资产的市场价格、获利能力等情况做出判断,操作性不强。在计提减值准备时,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有现行市价、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由于计提减值准备中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在计提减值准备时,一方面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又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
(1)计提减值准备时使企业资产真正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2)资产减值会计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
资产减值会计是指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而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方法。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3)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更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和利润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新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企业的各项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报表中按减除减值准备后的余额反映资产价值,并将资产减值作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可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和利润,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资产计量接近真实价值,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为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强调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5)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
可比性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6)资产减值准备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新的重要性
《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计提方法、计提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各项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有的也只作了笼统的说明,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各项资产的市场价格、获利能力等情况做出判断,操作性不强。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有现行市价、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由于计提减值准备中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一方面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又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给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利用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权,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调节各期利润的一个“蓄水池”,根据企业各期实现利润的情况,多提、少提或是不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冲回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各期资产账面价值和利润。这就造成了企业利润均衡的一种假象,使会计信息不再真实可靠。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资产减值準备存在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一是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二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账后,由于技术更新、市价下跌等原因,会发生价值贬值,对其确认和计量远远超出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需多个部门协同认定,甚至需要企业外部的专业评估机构才能认定。
(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重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和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计提、计提比例是多少,则完全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判断,这对会计人员的判断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表和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因而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3)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同时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管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确认的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4)计提基础差异较大。影响众多而复杂,由于这些因素本身具有动态性,随着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相同。可收回金额不易计算。仅凭可收回净值与账面价值孰低来判断是否减值显得依据不足。
(5)我国企业运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具有扭亏保“壳”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低具有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较低。还具有着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低。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偏低,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当年计提的资产减值较低。
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现状与有关问题的对策
产生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业务道德建设不够、有法律制度不完善、有监督机制不到位等等的原因,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关于资产减值转回
上海财经大学的陈信元教授认为,不得转回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但这符合中国上市公司监管现状。鉴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发达,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资产减值的转回可采用一些相对折衷的方法谨慎转回,使之与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转回的基本理念一致,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价值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符合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观念。同时,可以避免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进行利润操
(2)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部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除了对“货币资金”有细则规定外,对其他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仅就方法和检查做了基本规定,使法律制度出现了真空段。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从而遵循会计核算原则,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
(4)关于会计报表的披露增加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程序与资产减值评判方法的披露非常重要,通过对减值准备计提程序与评判方法的披露,可以让会计报表阅读人从中知晓企业对减值准备计提工作的完备程序、提取比例与金额是否合理。同时,需增加减值准备计提相关责任人声明事项,以示加强责任。
(5)提高会计人员自身职业道德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会计职业行为规范。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6)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对于参加会计资料造假的相关违法主体,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我国目前企业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法律责任的威慑效果低下有着极大的关系。
(7)强化资产减值会计的统一性和明晰性
1.准则制定部门应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备,会计政策选择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国外研究也表明,赋予企业一定的会计弹性,便于企业通过专业判断和会计选择向市场传递公司的特有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准则的实施成本。
2.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会计选择权的监管力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稀缺资源仍然主要依据政府对上市公司“报表业绩”进行配置,这就难以避免许多公司在无法通过“实际业绩”实现“报表业绩”,从而丧失资源配置的资格时,往往利用会计选择权重组“报表业绩”,以实现其在股票市场上的再筹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应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会计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1][美]克雷·帐利普、维克多·伯纳德、保罗·希利著,李延钰等译:《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中文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郭德贵,《我对现金流量表的几点认识》,《财会通讯》,1998年第7期
[3]孔龙,郭恒泰,《试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财会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