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
本文选取攀枝花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攀枝花茬绿苞,经济转型中所来取的具体措施和做法,总结了其转型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这为我国其他类似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转型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转型
攀枝花转型的研究综述
攀枝花作为一座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目前关于其转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调研组(2003)通过对攀枝花的成就与贡献分析指出了攀枝花转型中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以及人才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李万勇(2013)基于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土地规划视角,通过对攀枝花以及攀枝花新区的现状情况、区位特点、优势条件、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得出了较为明确的产业发展门类与建议;刘桓屹( 2015)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回顾了攀枝花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并认为攀枝花正处在一个产业发展上升期。
攀枝花转型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1)城市功能缺失严重
攀枝花始建于1965年,是“冷战思维”下“三线建设”的产物,“先生产后生活”的区域开发理念使攀枝花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因此,早期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布局分散性强、城市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突出,导致城市功能缺失严重。
(2)产业发展单一
根据四川省统计局2002年《统计年鉴》,2001年攀枝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4.16亿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75: 67.72: 25.53,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高,这种“将大多数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城市产业结构过分依赖资源开发,使得攀枝花的城市发展具有很高的路径依赖,难以从既有的轨道中转向。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作为一座矿产资源丰富的三线城市,攀枝花发展早期存在大量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现象,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森林乱砍滥伐导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废矿渣占地以及“三废”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攀枝花绿色经济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 对于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当地人民和政府坚持实现城市的绿色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攀枝花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建立完善的文教卫生设施,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创办了教育水平一流的初、高中和各种各类职业学校;三是发展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务业,政府为这些机构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条件和服务。
(2)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下,攀枝花后期实现了多元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一是,新能源产业。攀枝花陆续建设了二滩电站、观音岩电站和锦屏电站等,为城市提供了近距离廉价的水电电价;二是,钒钛工业。攀枝花政府积极将攀枝花打造为“中国钒钛之都”,通过拉长钒钛产业链条增加附产品加值和就业岗位;三是,生态农业。当地人民种植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蔬菜,农业的种植和深加工成为攀枝花市的重要产业;四是,旅游业。当地政府通过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行旅游业开发,不断修建道路和进行景区建设,并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阳光花城展览加大对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3)从资源开发到绿色环保
一方面,攀枝花在工业发展中提高资源型产业准入门槛,实现环保不达标一票否决制,淘汰了一批高资源依存度、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企业。另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并加大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的力度,将攀枝花建成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攀枝花绿色经济转型的经验总结
继2008年攀枝花被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的称号,2013年攀枝花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攀枝花的绿色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1)运用适度的产业调整政策,推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变 经济结构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转型的关键。由于资源开发的不可持续性,资源型城市必须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确定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替代与创新。新的主导产业必须具备规模优势、生产比较优势、市场需求优势、区位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在前向关联产业和后向关联产业中起到纽带作用,成为区域产业链的中心环节。
(2)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功能定位转移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因此,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资源型城市必须着力于功能的定位转型。在我国大中型资源型城市功能定位转型过程中,可以以城市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规划为依托,构建具有明显经济特色的区域中心城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产业。
(3)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生态环境转变
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转型,就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陔复”的原则,明确治理责任。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流程改造,降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二是加大对城市污染的治理,通过科学规划来促进城市生态的保护,提高排污权和排污费管制水平来控制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污染治理投资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研究所调研组,攀枝花市加快城市转型的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3,(09):54-57.
[2]刘桓屹.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攀枝花产业转型对策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15-29
[3]李萬勇.产业转型趋势下的攀枝花新区用地规划探索[D].清华大学,2013.1-35
[4]杨继瑞,黄潇,张松.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生、困境与路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77-83.
[5]柳泽,周文生,姚涵,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1):161-168.
[6]刘纯彬,张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内涵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5):6
[7]董锁成,李泽红,李斌,薛梅-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冲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5):12-17.
[8]钱勇.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理论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24-29.
[9]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 06):96-99.
[10]王焕良,李克忠,尚克昌,论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问题[J].管理世界,1994,( 04):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