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涛
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缺陷、经费下拨不及时、经费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成为科研管理中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制定社科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建立社科科研经费的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完善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比例等具体建议。
人文社科 科研经费 管理 探讨
随着高校科研事业快速发展,高校人文社会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渠道越来越多、资助力度也越来越大。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充分调动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是科研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在经费申请方面存在问题。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而是主要依靠主观猜测来申报经费。现实中存在某些并不复杂的理论研究问题,通常只需要去图书馆下载资料、购买书籍或者通过国外学术机构邮寄资料即可。但是申报金额却可能远远超出需要使用的额度。
(2)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就是一个项目立项之后,如果不能将所有经费用光,项目审批机构也会将经费清零,不会作为补贴或者奖励给科研人员。因此,为了使用经费,科研人员就通过弄虚作假的方式来开支科研经费,比如将平时因私乘坐火车,飞机,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费用列支科研交通费,把平时购买与项目无关的图书、材料等也作为项目支出等,这些情况在一些课题研究中非常普遍。科研经费应当保证专款专用,如何消除弄虚作假的情况,真正让科研经费用到科研领域,同时又能够让科研人员得到应得的酬劳,是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科研经费下拨不及时
由于科研课题立项与财政拨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许多课题经费下拨与实际需要不配合的问题。如研究社会学方面的课题,实证数据是其研究的基础,一旦立项进行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有关问题进行调研,调研就需要出差,需要交通差旅费,这一环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占较大比重。可是一般项目首期经费下拨只占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致使科研无法得到足够的经费保障。这种经费划拨不及时的现象是由于科研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所导致的。
(4)科研经费管理不能体现科研人员的智力投入。科研投入,既包括物力投入也包括人力投入,尤其是人文社科项目,人力投入远大于物力投入。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要求项目主要参与人员不能从科研经费中支取劳务报酬,造成科研人员收人与科研业绩、实际贡献严重脱钩。如各类社科基金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资料、差旅等,这样的经费管理规定,使人文社科学者的智力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如有的高校,科研经费报销还处于比较原始的手工操作的层面;有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系统的使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致使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报账方面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经费报销怨言颇多。高校内部各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很多高校的人事系统、科研系统、教务系统等各部门数据库系统各自运行,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管理者和研究人员不得不进行内容相同的重复录人、研究人员不能方便获取其他部门掌握的相关信息等,导致科研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管理的宣传和引导
科研管理单位应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宣传,通过学习文件等方式,引导科研人员形成正确的科研经费认知观念。
首先,科研经费的取得是政府、企業对于科研人员的信任与托付。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就必须对纳税人负责,要将科研经费完完整整、合理合法的用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同时科研经费的使用也需要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2)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科研经费的管理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差异。自然科学是以实证、说明为主导的理性方法,而人文学科更多地使用内省、想象、体验、直觉等非理性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互相补充,因为它们在探究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根本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思维能力,使用不同的概念,并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科学是理性的产物,使用事实、规律、原因等概念,并通过客观语言沟通信息;人文学科是想象的产物,使用现象与实在、命运与自由意志等概念并用感情性和目的性的语言表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经费管理也应适应这些特点,尤其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智力贡献。从根本上创新科研经费管理的理念,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调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学者的积极性。
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完善要与科研绩效评价相结合。将管理的重心由开支了哪些方面的经费等细节问题转到了解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效益如何上。因此,建立完善的社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尤其重要。要将科研成果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同行专家评审以外的更多学者的监督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改变科研“重立项、轻结项”的现状,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
(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监管,构建科研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机制
为了有效地提高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人文社科科研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同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多个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一套完善的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包括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成本核算制度、科研预算审核制度、经费审计制度等,以确保科研项目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一致。
财务部门是科研经费管理领域的具体执行者,具有专业财务知识,对保证经费合理合法及时到位地应用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部门应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科研经费支出范畴,适当提高人员经费开支比例,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如科研经费是否专款专用、科研报销票据是否合法合规等,从而完善经费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
对于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法行为在加强责任追查的同时,更应寻找制度原因,避免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带给科研人员违法违规的风险。
(4)提升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科研经费数据共享已经成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应结合实际,创建“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横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研究成果、专利技术、科研绩效考评等各个方面进行管理,使高校的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等不同层次的用户均能够共享系统内的数据,为开展科研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科研管理者可以对各类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实时跟踪项目各阶段成果、项目经费使用信息、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俞立平.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投入要素的贡献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
[2][8]叶继元.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管理及其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1(4):48.
[3]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4]新华社.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DB/OL].中央政府网,http://www.gov.cn/,2016-07-31.
[5]《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7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