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红霞
社区参与 居民 旅游 发展
社区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人类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徐永祥认为社区是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参与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虽然不长,其定义也有多种。而墨非《旅游:社区方法》的出版,使社区参与逐渐发展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区参与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颇丰,既有理论探索也有实践经验。中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偏重于理论与宏观研究,“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证的案例研究”,但近十几年,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研究颇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参与的平台、制约分析、理论分析、模式构建、居民态度、一体化研究等。本文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B嘎查c社区为例分析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居民参与问题。c社区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有基本未遭到人为破坏的原始草滩,离成吉思汗陵景区亦不远,人文与自然景观优势显著。
居民参与旅游的形式及利益分配制度
c社区居民在B嘎查草滩上建立了诸多蒙古包,以提供餐饮、骑马、体验草原牧人的生活场景等项目为主参与旅游活动。
(1)餐饮接待
参与餐饮接待的居民有50户,也叫牧家乐,此50户每户牧民共建180座蒙古包,为游客提供餐饮和牵马服务。1999年第一家牧户旅游点开张,为游客提餐饮、骑马、住宿等服务。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不仅各经营户的经营场地扩大、蒙古包数量增加,经营方式也有所改变。几年后,随着蒙古包经营户数量增加,排号接待游客制度。即每户抽取一个号码固定下来,形成自己的编号。每天各户各出一人到成吉思汗陵景区门口排队按编号依次帶领游客回蒙古包吃饭。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待的,按编号依次顺延到下一个编号户,即经营权可以在经营户之间进行转让,餐饮接待收入,完全归接待户所有。不遵循此规定者则一个月内不许去成陵门口拉游客。经营户对排号接待游客制度较为拥护,因为该制度较好地维持了旅游经营秩序、维护了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及社区内部的和谐,但对于游客而言却可能有失公平:游客不能自主选择用餐条件、环境较好的蒙古包,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及不公平的感觉。
牧家乐主要经营传统的蒙古族特色餐饮,有些蒙古包还提供赞歌、篝火表演项目。牧家乐经营规模不同,大型的搭建了6-8个蒙古包,中等的有3-6个,小型的有1-3个。接待的游客类型以散客为主,偶尔接待团队游客。其中,外地游客比重远高于当地周边地区的游客。自行来蒙古包吃饭的客人大多是由熟人领来,即回头客或关系户多。价格实惠,饭菜可口又卫生、就餐环境优雅是吸引回头客的主要原因。
(2)骑马项目
提供骑马项目的大概有80多户牧民,亦有一套排号待客的制度。牧户分为两组,第一天第一组1-10号接待,第二天则第二组1-10号接待,第三天第一组11-20号,第四天第二组11-20号……以此类推。每户都要按编号顺序接待游客,不遵循规定者一个月内不许接待游客,停业整顿。每经营户马的数量不做规定,这样游客可以自由挑选马匹。骑马项目必须由经营者自己亲自牵马。骑马租用价格统一规定,接待收入完全归接待户所有。各户的马匹均已入保险,有事故时通过协会、保险公司协调解决。迎宾需要几十匹马,此时需要经营户共同提供服务,平分所得收入。该制度也获得了经营户的普遍拥护,他们认为,制度避免了社区居民之间为吸引游客而互相压价的现象,较好地维护了社区传统友好的人际关系
居民旅游参与中的权利
地政府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持支持态度。当地就业局会定期主办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民族音乐、器乐方面的免费培训。在旅游环境卫生方面,道路清扫、垃圾处理等均由当地政府负责雇人清理。
c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有一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B嘎查党支部组织成立了牵马协会、蒙古包协会、餐饮协会(当地人简称协会)等协会。每个协会均由六个成员组成,从C社居民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的主要职责有:制定行业行为规范,监督管理协会会员,受理游客投诉,惩处不遵守规定的会员,组织会员培训等。如租马的价格,协会选出信誉良好的5-6个社区牧民人,商议形成一个价格区间,再由协会审核监管。
居民的旅游参与意愿
已经参与到旅游活动的居民参与意愿很高且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由于2013年以来地方整体经济状况下滑,加之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使牧户旅游点的生意都受到了影响。很多经营者对当前的经营状况不满意,有些甚至表示不能确定是否继续经营。
目前大部分牧户都已将蒙古包转租给他人经营。这是因为,很多牧民不懂经营管理;另有牧户从收入多元化角度考虑,将蒙古包转租后专心做牵马、种地、养牛或婚宴主持、歌舞表演等项目。转租使社区居民的收入有所提升,但也带来了承租人基本是外地人所引发的当地特色被弱化、习俗被扭曲等问题。再者,由于当地气候原因,冬季漫长而寒冷,旅游季最多只有半年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还不足以成为居民的主要生计方式,充其量只能是生计的补充,因此,居民在经营旅游业的同时会做其他事项以增加收入。即居民参与旅游的意愿很高,但很少会只以旅游业为生计。
在市场化、商业化大潮中艰难打拼着的牧民由于原本从事畜牧业因而不善经商。而向往安逸生活状态的心理也促使他们排斥身边的过分商业化。因此牧民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既想融入繁荣与现代化又因为潜意识里的抵触难以融入。C社区参与旅游的大部分是牧民,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维护草原景观的完好是第一位的,不希望祖先传下来的草原、信仰、民俗遭到破坏。他们虽然认为旅游业是绿色无污染的朝阳产业,亦希望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可是对以破坏草原、丢弃信仰、扭曲民俗为代价得到利益又比较抵触。很显然,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抱有一种矛盾的看法。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他们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路子,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带来了困扰,旺季时人满为患,悠久淳朴的民风被歪曲,传统习俗受到冲击。克里斯汀娜·约瑟夫的《妥协下的反抗一一旅游业与东道社区》中,对印度普什卡地区做的调研也说明了这一倾向。即小镇居民在谴责旅游业为当地社会、风俗、宗教等带来破坏的同时,又都积极投身于旅游业以获得经济收入。旅游业的回报是惊人的,所以有那么多地区前仆后继地发展旅游业,而很少顾及当地社会、环境和居民将付出的代价。“在何去何从的选择问题上,反对发展旅游业的呼声淹没在快速发展旅游业、以赢得经济效益的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