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2018-05-14 12:45杜莉华
新丝路(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意义影响

杜莉华

摘 要:小学布局是关乎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回顾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小学布局调整贯穿始终。撤点并校作为教育部调整小学布局的大手笔,对于农村小学和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十年调整结束,回顾撤点并校的历程,观察其利弊以及思考如何消除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小学;影响;对策;意义

一、撤点并校的政策变迁

在2001年,“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得以确立。这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给县级政府的财政施加了沉重的压力,因此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缓财政压力。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以这一年为节点,我国农村中小学展开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然而整个布局调整规划在被执行的时候,地方政府将布局优化单纯地理解成了减少数量,最终演化成了“撤点并校”政策。

2004年起,中央陆续出台各种调整政策,试图规约地方政府行为。2006年教育部连续颁布《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一再强调农村撤点并校要实事求是,保证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前提。[1] 2012年由国务院出台《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叫停了运行十年有余的本轮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即学者所言的“后撤点并校时代”。[2]

而山丹县霍城镇的撤点并校工作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达到高潮。2011年开始,山丹县霍城镇先实施规模较小的学校的高年级就近合并的政策,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只保留一二三年级。2012年,霍城镇出台政策决定霍城镇只保留霍城镇中心小学一所小学,所有农村小学都要合并进入霍城镇中心小学。

二、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影响

撤点并校作为近十年来国家对全国教育布局影响最大的政策,对农村学校和农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1.“撤点并校”政策促进农村学校规模向合理化发展

近几年来,山丹县霍城镇城镇化速度加快。霍城镇下辖16个行政村,以前在每个村镇都有农村小学。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向镇中心和县城集中,小学生源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撤点并校正式施行之前,甚至出现了一所小学全校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局面。

霍城镇自2011年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以来,合并了16所乡镇小学,现在学校共有341个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各有两个班,每个班级各有三十名学生左右。这符合小学教育的特点,优化了教学资源。

2.有利于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撤点并校的本意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之后弊病诸多,但是其整合教育资源的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之后,对学校来说最大的改变是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之后,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会降低,教师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例如,住宿设施和食堂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在达到一定的使用人数之后,不会增加太快,而是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除了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使用费用,教师的资源也被有效地整合。学校的合并把专职的音体美老师都聚集在同一个学校中,能让农村的孩子们接收比较正规的音乐体育美术教育。霍城镇中心小学合并后聚集了一批专业的音体美老师,在这之前,农村小学的音体美老师经常由语数英老师兼任。

在调整了农村地区的学校格局优化了资源配置的同时,撤点并校政策也给农村小学和农村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3.加剧了学校管理难度

由于霍城镇面积较大,各个行政村距离镇中心距离都较远,因此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大多寄宿。低年级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校车接送,高年级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学校住宿。虽然四五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比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大了很多,但是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阶段,此阶段学生的心理不是很成熟,在校寄宿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方便。

并且,寄宿制环境隔离了家庭和孩子,相当于将孩子完全交由学校。中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缺少家庭关爱的环境中成长,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很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4.影响农村文化,让农村文化日渐削弱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之后,农村文化也受到了影响。小学校撤并之后,大学校大部分选址于乡镇,这些乡镇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原来的农业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在商业环境的熏陶下,“离土教育”消解着乡村少年的精神支柱[3],比如原来农村小学组织的特色农业活动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了。霍城镇的东关小学是在霍城镇学校合并之前存在的规模比较大的一所小学,该校为了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每年会定期组织学生下地干活。但是随着撤点并校带来的学校规模的增大,再加上远离农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就取消了农村小学特色的农业活动。

农村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小学的撤并,使得农村中的教育氛围有所缺失,这些偏远的农村将更加沦为文化的沙漠。

三、实施撤点并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对策

1.改造闲置校舍,发展农村文化

农村小学的撤并浪费了原有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为此,各地村干部应当做好农村小学的接收工作,比如可以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农村文化交流中心,打造农村文化中心。[4]根据《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确定闲置的校园校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处置所得应用于当地发展义务教育。以霍城镇周边的两个村庄为例,对于校舍的处理方法完全不同。笔者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庄,撤点并校之后的校舍,荒废无人问津;邻近的另一个村庄,则做的比较好,将校舍改造成了村民活动广场,充分地利用了空地。

2.当地教育局要做好基础设施保障工作

上级政府部门应通过立法为“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提供更多的经费和技术支持。霍城镇中心小学在几年前还是煤渣跑道、水泥操场,对学生们的身体有极大的伤害,打篮球摔倒之后骨折的风险很大。撤点并校之后,当地的教育局相关部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向上级部门申请到了经费,为学生们修出了塑胶跑道,提升了运动的安全性。但是现在住宿问题以及吃饭问题也是霍城镇中心小学存在的问题,孩子们没有足够大的食堂吃饭,学校只得在食堂外面再搭起饭桌,让孩子们露天吃饭。

3.当地教育局要做好数据收集和预测工作

教育局除了解决好目前已经显露出来的问题,还要防患于未然。生源是学校的生命力,因此教育局要特别关注生源数据。教育局要尽量收集近5年来各年龄段学生人数的变化,请相关专家分析数据,做好宏观布局。随着城镇化的加剧,偏远的行政村的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到乡镇上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目前来看,霍城镇中心小学的生源在逐年减少,因此,学校在规划修建新校舍等基础设施的时候,要考虑到各年龄段生源的问题,合理规划修建,有长远的打算。

总之,撤点并校之后既要考虑当下的集中办学的优势,又要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

综上所述,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小学布局调整贯穿始终。撤点并校作为教育部调整小学布局的大手笔,对于农村小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利也有弊,观察利弊以及思考如何消除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参考文献:

[1]张淼.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评价[J].教育科学,2015,卷缺失(3): 31-35

[2]曾国华、吕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十年考[J].中小学管理,2013,(2):14-16

[3]赵贞、邬志辉.撤点并校带来的乡村文化危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卷缺失(1): 11-15

[4]吉芸.让“撤点并校”少走弯路——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 2010,卷缺失(8): 146-148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意义影响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留学的意义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