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理念探究

2018-05-14 12:45杨文曹爱琴
新丝路(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杨文 曹爱琴

摘 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问题给出的最富有诗意的答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政策由来已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本文以“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园区”、“国家级小流域治理示范区”——陕西泾阳县龙泉公社为实际案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理念,从而更好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理念;美丽中国;龙泉公社

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早在1979年,我国便出台了《环境保护法》;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99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作为战略任务被提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论述了生态文明,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至此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总格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在“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方针的指导下,陕西泾阳县龙泉公社全员齐心协力共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较好地诠释了“生态惠民、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

龙泉公社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安吴镇,地处泾阳县城东北20公里嵯峨山下,是名副其实的台塬旱腰带地区,流域面积15.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1.86平方公里。从1999年开始,这里采取“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不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程度达70%以上、林草覆盖率65%,比治理前分别提高了28%和32%、年减少土壤流失约2.6万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小流域治理示范点,取得“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园区”、“国家级小流域治理示范区”等荣誉。龙泉公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体现着“和谐”理念。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家思想都渗透着“天人相参,互养共生”的生态智慧与和谐的发展理念。儒家思想十分倡导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在儒家著作中也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张,《礼记·祭义》:“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1]道家主张自然无为、道法自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这里的“道”本质上就是自然,老子强调自然无为,反对过多人为的干预,在环境问题上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3]马克思的上述论述一则强调了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同时也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用大量篇幅论证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他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5]

龙泉公社小流域科学治理十分契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公社内部设有专门的径流试验场。选取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典型坡面比降,即15°、25°、45°,设12个径流观测小区。通过对原不同度坡面、不同植被小区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土壤侵蚀量的观测,积累资料数据,计算各个小区的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同时采用六边形空心砖护坡和生态袋护坡,建立水平梯田,根据坡度缓陡状况采取适当的方式机械耕作和灌溉、在梗坎上采取植物防护措施等一系列方法保护水土,对新修步道和现状部分道路进行绿化,防止土地沙化对环境造成危害,用科学方法建林养山、科学护山,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科学地进行试验,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生态惠民”——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护”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纵观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史,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以牺牲环境作为了代价,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体现的是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两相和谐的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我们应该依靠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实现“绿色GDP”的不断提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小约翰·柯布所说:“只要中国避免重复西方的错误发展方式,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幸福,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6]

龙泉公社遵循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相和谐的理念,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围绕自然生态、观光旅游、综合治理的开发理念,创立了以经济实体养林、以林养山、以山养山的良性循环模式,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总体开发规划,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思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现已建成葡萄园、樱桃园、梨园、冬枣园等为主体结构的6大杂果示范园区3000余亩,农耕体验园区1000亩,休闲观光农业正是依据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发展,采摘园以及大棚自采区大部分使用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进行灌溉,科学化现代化的灌溉方式使得整个农业用水量降到最低,滴灌面积共3800余亩,按照每亩节约用水50m3计算,年节约总量达190000m3。

社会由人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党宣言》中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社会要发展,要满足人的需要,但前提是社会是一个整体,在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和基础,在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也不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党的十八大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准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永续发展”——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共存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为基础,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从而实现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共存。

古语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保护环境,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栽树之举”,我们应怀着对自己、对后辈负责的道义担当,转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绿色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保护环境貢献这代人的努力,实现当代与后代的和谐共存。

邓小平同志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9月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说:“中国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结构性、复杂性,只能走一条新的道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8]要抱有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龙泉公社现已建成生态林8000余亩,经济林6000余亩,同时对山区内疏幼林地进行封育治理,对其中郁闭度不达标准的疏林地进行补植,并在公路沿线及人为活动频繁地段设置封禁网围栏,大力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恢复植被;与此同时,龙泉公社在2012年10月还制定了《咸阳市泾阳麦秸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及游客的行为,明令禁止挖树、挖草、放牧等破坏植被的行为,用法律和相关制度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作斗争,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受损的土地,恢复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和谐”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必须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要素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当代与后代之间的关系,以“和谐理念”为发展的内在依存与准则,坚守底线牢记生态红线,从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自己的后代那里借来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让别人或者后代承担过度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恶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所以加大力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优质,从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和谐永续发展”的伟大夙愿。

参考文献:

[1]四书五经[M].湖南:岳麓书社,1990年,第608页

[2]道德经[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9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21页

[6]小约翰·柯布、王伟.《中国的独特机会:直接进入生态文明》[J].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

[8]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9-08(3)

作者简介:

杨文(1995--)男,河北张家口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范畴越级翻译策略在纪录片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