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盈
金融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均有开设。然而,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间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分别提出对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优化的思考。
非金融专业
金融学教学 优化路径
金融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近年来,高等院校对金融类专业的金融学教学质量提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仍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呆板、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优化经管类非金融专业的金融课程教学已成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非金融学专业的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了解教学对象
在教学工作展开前必须做好准备,提前了解教学对象所在年级、先修课程、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实际特点、班风和学习氛围、学生需求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财会类专业学生因受到就业市场影响往往更关注能直接应用于财会实务或考研、考证的相关专业知识,普遍存在对金融学课程重视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金融的意义、发现金融知识与财会知识的内部联系,学会利用金融学知识助力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此教师可以从对提升专业能力的帮助、对个人生活的帮助、对就业的帮助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举例说明金融学知识不仅被机构投资者广泛应用于金融产品创新和投资组合管理,还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个人资产配置和企业经营管理,帮助学生认识金融学学习的意义。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金融学家Robert Merton Solow认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强调的就是个人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则可进一步强调市场通过提供实现个人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机制来完成宏观经济资源效率最大化配置,金融学理论也越来越多地与经济学理论共同在宏观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宽口径、厚基础”是基本要求之一。其中“宽口径”意味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非仅仅局限在某个专业的狭小范围内。因此,一方面从整体目标来看,金融学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金融基本概念、理论和原理,培养利用金融知识认识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扩展其学习的广度,鼓励打破学科界限、多视角审视问题,为日后长远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开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角、更多样的方法。另一方面,金融学对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体现专业差异性。各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还需结合学生實际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防止引发畏难和抵触情绪。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对非金融专业的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进行优化,体现出差异性、实用性、与时俱进性。
(1)差异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有意识地区分授课内容。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致力于培养其金融岗位所需技能、提高对金融企业整体管理流程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有更细致的理解和更深入的训练,以培养专业内更高层次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非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学,需要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体系,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平衡。一方面尽可能完整地展现金融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作出深浅侧重安排。
(2)实用性
面对竞争日渐残酷的就业市场,要求金融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铺陈知识点的理论教学上,还要对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来安排课程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利用金融学思维和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与时俱进性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新的实践不断产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技术不断突破,甚至游戏规则也在不断变化。金融领域中的重大的新理论、新实践、新事件,往往成为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甚至成为催生重大变革的力量。此外,金融热点问题因具有前沿性、开放性、未知性,对其进行探究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聚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在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持续追踪行业最新发展,随时搜集并整合教学素材,精心筛选出与教学重难点高度相关的热点问题,及时将金融学前沿发展动向吸纳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把握课程逻辑结构和知识链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对教育科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了体现差异性,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结合自身的理论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后认真听取学生关于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不同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效果,及时反思并进行调整。目前最广泛应用于非金融专业金融学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法和讲授法。
(1)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金融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大量专业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解才能完整地呈现知识结构全貌,需要占用大量课时。而其涉及的金融术语众多、也不乏晦涩难懂的抽象原理,往往使学生产生抗拒和畏难情绪。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较紧密的课程,金融学本身具备案例教学发展所需的土壤。案例既可以作为课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可以理论演绎为先导,再释放案例,鼓励学生独立形成对问题的分析路径,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在讲授过程中嵌入生动现实的案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案例法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所选案例的时效性、启发性、客观性,注重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1.时效性
金融行业中的案例俯拾皆是,很多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往往被反复引用,对于陈旧、不符合当前现实经济状况的案例,应当及时更新。
2.启发性
好的案例既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引发延伸思考。例如,金融监管章节的案例,启发学生从2018年3月28日深改会审议通过的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分析对资管业务等表外业务的监管;从银、保监会合并看金融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的关系;以2017年12月8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Ⅲ: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讲授对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监管框架的重新打造等。
3.客观性
对于已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金融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有一定了解,尚未形成认识。此类案例应当去除素材发布者的主观评述进行深加工,形成新的教学案例。
4.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授课式教学,缺乏主动设问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防止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对于信息量大的案例,应当提前释放案例,并将平时成绩考核的具体权重分配适当地向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过程表现出的积极程度、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倾斜,以激发学生在课前对相关案例的背景材料进行自主搜集和整理、积极探索与思考的积极性。
(2)讲授法的使用
金融学理论知识需要系统讲解才能完整地呈现知识结构全貌,而案例教学的实施在互动环节往往受到时间和学生人数的限制。因此案例教学法目前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尚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如能站在金融学前沿理解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既能宏观驾驭,又能微观发挥,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则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高密度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与案例教学法相互补充、渗透,改善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
基于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的目标,对于非金融专业的金融教学,也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因受到课时的限制,可以在证券投资学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模拟金融实验教学课程,进行“理论+实务”的交叉教学。第二课堂除了组织金融实务讲座,还可以在校内组织模拟金融投资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校外竞赛及创新型研究项目。校外实践教学方面,则需积极拓展实践渠道,与本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多元化的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形成对金融机构的初步直观感受,便于日后择业、就业及适应工作岗位。
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活动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在教学过程中机动灵活地使用传统与现代教学工具,可以快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传统的板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呈现课程内容的主要脉络,即兴发挥的部分则可以在副板书进行补充解说。对于难度较大的理论的推导过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理论的推导,往往也是研究方法的传授过程,也应尽量用板书形式完整地呈现。
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但可以适当地减少不必要的板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强化感官刺激,使教学过程更直观、生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媒体形式。例如,电影《大空头》对于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用违约互换、担保債务凭证、综合性债务凭证等金融衍生品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适合用录屏软件截取片段作为相关章节教学的辅助解释工具。但要注意,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要有图、文、声并茂的形式,还要有简练并完整、重难点突出的内容,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1]吕秀梅.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2]朱鲁秀.把金融热点问题纳入金融学课堂教学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 10)
[3]高艳.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