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精细化探究

2018-05-14 12:45王天泽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党性教育微时代精细化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式”“碎片式”的虚拟生活环境正在深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思想认识同样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模式面临挑战,要做好微时代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注重教育理念、内容、载体的精细化设计,探索党性教育精细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时代;党性教育;精细化

微时代,一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催生的新兴概念。党性教育,一个关乎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传统命题。在善于接受新事物的90后、00后大学生党员身上,二者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碰撞,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创造了机遇。

一、微时代的特征与影响

“微时代”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栾轶玫《新媒体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2009年新媒体的发展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微时代,无论内容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微特征。” [1] 2009年微博出现,2011年微信兴起,以二者为代表的微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微时代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微时代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术印记和特点:传播源多元化,不论是娱乐明星、政府官员、 “网络大V”、还是普通网民,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个人言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播介质多样,用户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即时通讯软件等方式和外界进行信息交互,QQ、微博、微信已经算比较传统的介质了,新兴的诸如抖音短视频、微视短视频、各类直播软件等,信息传播极其迅速;互動性强,迎合用户主体性的凸显的需求,一对一、一对多全方位、全时段互动,突破了传统的现实的时空限制,形成多级裂变的传播效果;信息碎片化,微时代是以高度精炼的内容作为传播特征的,短小精悍的内容形式迎合了高速发展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同时也促使个人的阅读习惯变得更加碎片化[2]。五、粘合性强,可通过粉丝转发或朋友圈转发获得几何级传播速度,用户黏着性更强。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的挑战

面对微时代,如何迎“微”而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思考、探索。大学生党员作为党的年轻力量,其个人党性修养关乎党的未来发展。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微时代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影响是广泛的。2018年4月,轰动网络的“洁洁良”事件(厦门大学女研究生田佳良以网名“洁洁良”频频在网络上发布辱华言论,使用“你支”、“粉红豚”等敏感词汇侮辱同胞)成为一记重锤,让众多高校党务工作者不得不审视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以下挑战:多元价值观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多样的思想文化随着微媒体更直接地传播到大学生党员的生活中,对主流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使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加重。多样化信息载体挑战传统思想教育方式。传统的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有发展对象党课、党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等,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且以理论灌输为主。然而在微时代海量更新的信息资源以及丰富的多媒体信息下,这些传统形式很明显对大学生党员吸引力不够,所以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党性教育课堂、活动中,出现大量的低头族。微时代话语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冲突。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由此决定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往往是理论的、宏大的、权威的、官方的,在这一点上,党性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形极其类似。然而在这个全民可发声、内容全面可选择的微时代,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们自然是更喜欢快捷性的、个体化的、生活化的、情感性的话语范式。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精细化设计

1.教育理念精细化设计

理念先行,首先应该毋庸置疑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立党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在党性教育的课堂设计还是主题活动设计,抑或是日常行为管理方面,都要把一切为了党员学生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提升作为宗旨,教育者的心中、脑中,要时刻有这个宗旨意识,并一丝不苟地落到实际行动中。其次,仍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应确立以身为范、以情感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党员教育的施教者自身必须做到以身作则,时刻以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尤其不能在党员行为规范上与学生划双重标准。在此基础上,以真情真心面对学生,不以疏离的姿态站在学生的上面,更不能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要将“我”变为“我们”,充分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最后,树立重视调查研究的理念。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正如前文所提到,微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抓住大学生党员的注意力,党性教育实效性亟需提高。面对更愿意主动表达、体现参与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应当以灵活多样的调查研究方式深入党员同学中去了解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2.教育内容精细化设计

微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大爆炸,我们的大学生时刻被海量的资讯、报道、推文所包围,但有一点非常确切,那就是“内容为王”。“填鸭式”教育不可取,在愿意自主选择的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更是只能从内容吸引性上下功夫,高校党务工作者也应该在“用户粘度”上做些研究。2016年,中央媒体集中报道“南航徐川现象”,我们注意到,辅导员徐川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有一套”,而他的很多做法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设计方面也是值得借鉴的。譬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党史,让学生对共产党的历史和共产党员的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通过原创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直面现实,谈自己对信仰的理性思考,引起党员同学共鸣。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年轻的讲师章新若,在短音频节目“给90后讲讲马克思”系列党课中以“最熟悉的陌生人”形容马克思,用“好玩有趣的故事”讲述马克思生平,从而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党性教育要深入学生内心,需放弃单一而高深的理论说教,努力尝试把“高大上”的教育内容用“萌萌哒”形式呈现出来,让党性教育内容真正“接地气”,这样我们的学生党员才能觉得信仰教育“甘之若饴”。

3.教育载体精细化设计

科学、有效应用新媒体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开展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同样需要拥抱新媒体载体,优化传播供给,提高教育内容的传播力。首先,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精细化定位,建立校生垂直化的平等互动的微门户平台。设置党团在线、时政热评、名师“微”课堂、专家“微”讲座、原创推文等形式,将价值引领和信仰塑造的素材推到线上,增加趣味性、渗透性。当然,迎合微时代的教育载体精细化设计也不意味着只是一味利用网络平台,线下的活动设计同样重要,只是要在传统的诸如主题党日、党课、组织生活等活动上进行创新。譬如主题党日活动方面多结合体验、实践的形式,让党员同学在身体力行中磨砺党性修养;党课上重视互动式教学,让党员同学对党的理论获得深刻的体悟;组织生活走出会议室,将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设计进去,让党员同学体会服务他人的宗旨意识。

参考文献:

[1]栾轶玫.新媒体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J].新闻与写作,2009 (12):18-20

[2]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4):80-8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作者简介:

王天泽(1987--)男,讲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辅导员。

猜你喜欢
党性教育微时代精细化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精细化护理实施在新生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国有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措施探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