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这一思想组成的忧患意识,自然渗透到了其他思想之中,尤其渗透到了 “四个伟大”思想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渗透着忧患意识,就在于忧患意识与复兴相关,有着鲜明的奋斗目标。伟大斗争渗透着忧患意识,就在于忧患意识是勇于抗争、奋发有为的忧患。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伟大工程渗透着忧患意识,就在于忧患意识重视道德修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渗透着忧患意识,就在于忧患意识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习近平;忧患意识;“四个伟大”
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同时,增强忧患意识也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之一。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继续讲“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忧患意识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相伴始终。其实,忧患意识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在于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部分,而且在于它渗透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他思想内容之中,特别是渗透到了习近平同志的“四个伟大”思想之中。
一、忧患意识与“伟大梦想”
忧患是复兴的忧患,是有着鲜明的奋斗目标的忧患。忧患意识的这一特征是中华民族不断复兴并享有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并不是没有衰败的时候,只不过中华民族在衰败的时候总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中华民族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一次次的复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激发出奋发有为的力量,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刻,总有一批仁人志士迎难而上,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至今。近现代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之中,又一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特别是激发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他们奋发有为、勇于探索,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实现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本身就渗透着忧患意识。近代以来,创造了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在军事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再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失败,丧失了保家卫国的能力,国门打开,任人宰割。在政治上,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失去独立,受帝国主义控制。在经济上,大幅下滑,中国的经济GDP由1840年第一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不足美国的一半,最终由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跌落出主要经济体行列。在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以至于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深重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新,不断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伟大梦想是“四个伟大”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正契合了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经过长期的孕育,形成于周王朝复兴崛起之时。①因此,忧患意识与复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也正是习近平同志一面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面十分重视忧患意识,不断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二、忧患意识与“伟大斗争”
忧患意识也不仅仅是只有奋斗目标的忧患,更是勇于抗争实现目标的忧患,说明“伟大斗争”渗透着忧患意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文明而从未中断,就在于中华民族身处困境的时候能够奋发向上,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黄河沿岸的中华文明始祖没有像邻人那样享受安逸闲适的生活环境。……没有那个地方经历过如此艰苦的生存斗争。”[1]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不是依靠上帝救赎生存下来的民族,而是通过艰苦的生存斗争延续下来的民族。②中华民族的先辈每当身处困境,就能够奋争,这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的又一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民族又一优良品质,这一品质早于忧患意识,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抗争的精神,中华民族才逐渐深化凝结成了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不是求助神灵的庇护,而是奋起抗争。原罪意识、上帝救赎的观念深植于《圣经》之中,而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则深植于《易经》之中。西方人依靠的是上帝救赎,而中国人依靠的则是自我的奋争、忧患。中华民族在长期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忧患意识,而在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中华民族更能奋发图强。忧患意识与抗争意识相协调,使中华民族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崛起和复兴,故中华民族是“生于忧患”“敢于抗争”的民族。
忧患不是盲目的忧患,而是有着复兴目标的忧患,中华民族的斗争也不是无目标的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斗争。其实,伟大斗争与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一样,孕育着忧患意识。有忧患,才能真斗争,才能与“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保持良好的思想作风;才能要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要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要与“一切顽瘴痼疾”作斗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要与“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由抗争而忧患,最终抗争化为忧患的奋发有为的意识。“忧患意识,实际是蕴蓄着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斗争,彰显了一种不畏艰难、奋发有为的精神。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精神风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忧患意识与“伟大工程”
中华民族的斗争并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不是奉行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心存忧患,培养德性,凝聚众人的力量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一次次的复兴。从大禹治水到武王伐纣,他们都不是奉行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带领大众取得胜利,由此逐渐形成中华民族注重道德修养的意识。可以说,注重道德的修养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这一道德品质亦与忧患意识息息相关。“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易·系辞下》)忧患意识与道德修养息息相关,面对困境,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斗争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培养自身的德性,凝聚众人的力量战胜困难。
忧患意识与道德修养息息相关,就在于忧患意识促使人认识到自身行为与事业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考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 [3]中华民族自周以来,有了明确的忧患意识,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重德的传统,奠定了中华民族重德的思想品格。简言之,忧患意识使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与要完成的事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唤起了人的道德意识。
由忧患意识重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习近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视。拥有忧患意识的习近平同志,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率先出台党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党中央自身作风建设,接着由上而下全面不断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新一代党中央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完成伟大事业离不开党的建设,习近平同志如此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因为习近平同志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成败。“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而党要成为坚强的党,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自然蕴含党的作风建设、道德建设,这说明伟大工程建设渗透着忧患意识。
四、忧患意识与“伟大事业”
中华民族忧患意识是追求民族复兴的忧患,自然蕴藏着一种责任感。“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4]忧患意识总与一种历史责任感相连。因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故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向来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文王演《易》、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渗透着一种历史责任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忧患意识形成于周王朝复兴之时,文王面对强大而残暴的纣王,复兴传统的爱民之德政,救民于水火之中,文王自觉承担了这项责任,而如何实现,这是文王的忧患所在。“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以己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困难的心理状态。”[5]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是复兴的忧患,每当中华民族衰落的时候,总能激发仁人志士实现民族的复兴,产生一种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责任感。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可以说,中华民族只有实现伟大复兴才能走出这个困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2013年1月5日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忧患意识、渗透着忧患意识。
注释:
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系辞下》)徐复观先生据此认为:“忧患意识的诱发因素,从《易传》看,当系来自周文王与殷纣间的微妙而困难的处境。”(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9页。)
②人类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大都经历了水患,面对水患,犹太民族是在上帝的启示下,通过建造诺亚方舟逃过洪水的淹没而获得拯救。这是由于他们有着强烈的原罪意识,难以依靠自身获得拯救,故不得不依靠上帝的启示。而中华民族面对同样的水患,通过治水获得拯救,大禹治水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这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依靠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自我拯救。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哲学[M]. [英]D·C·萨默维尔编,郭小凌、杜庭广、吕厚量、梁洁、王皖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0
[2][3][4][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聯书店,2001:20、18-19、19、19
作者简介:
王春梅(1977--)女,陕西大荔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长安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