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体育要素开发模式及价值

2018-05-14 17:20朱佳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朱佳斌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进行梳理。在全域旅游理念下提出区位资源双优型、区位资源双良型、资源占优型、区位占优型四种区位资源匹配发展模式和一种体育特色小镇模式。最后对体育要素开发的价值分析,得出:体旅融合,促进产业供给侧改革;体医结合,助力健康中国;扶贫富民,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 体育要素 产业融合 开发模式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b)-0184-03

体育要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包装,一直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突破点,体育旅游因其“体育”和“旅游”的双重属性,在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长期遭遇发展瓶颈,以至于体育旅游的属性、产业形态、发展模式还处于混沌状态。而当前正值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期,在“五大发展理念”和“全域旅游”理念下探讨体育要素的开发模式以及价值效应恰逢其时。

1 全域旅游释义

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题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继而在2016年2月,对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做了较为科学的阐述:“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

2017年3月,“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凸显了它引领未来中国旅游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和重要性。

当然,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绝非无水之源,它在指导思想或者说发展理念上与中国宏观的经济背景相契合。它关注生态环境、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协调发展,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同时,全域旅游亦是基于旅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首先,当前游客出游方式上,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飞机、高铁、汽车公共交通工具和自驾游盛行。其次,国民旅游需求更加多元化,观光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主题旅游形式多元,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在空间上不再以景点、景区为单元,而是以区域为单元,将一个区域开发成一个功能健全的旅游目的地,是“全要素旅游”。除了景点、景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皆是旅游吸引物。在产业形态上打破产业边界,提倡产业融合,推出“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金融、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

而“旅游+体育”模式,则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都重点扶持的朝阳产业、新兴力量,也是调动全要素参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

2 体育要素开发模式

2.1 开发定位及目标原则

在全域旅游理念下对体育要素进行开发,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也是旅游经济全新增长点。因此,全域旅游之下的体育要素开发,除了实现促进旅游经济、體育经济增长的经济目标之外,还要兼顾社会目标、公共效益。通过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促进区域旅游设施、体育设施完善,提高区域公共服务能力,美化生态环境,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体育旅游要素的开发中,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和互补原则,以旅游者为中心,体现体育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旅游产品分层次、多类型、全方位。

当前,国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仍不成熟,对体育要素资源的挖掘、设计、包装理念陈旧,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在景点、景区内安置体育设施,或者依托山体水体旅游资源开展相关体育体验项目,以此增加景点内容和旅游收入,是最常见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

然而,大旅游时代、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除了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理论外还要有所突破和创新。首先要突破景点旅游的局限性,将景点旅游单元拓展到区域旅游单元。调动一切旅游要素,促进产业融合,健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体育旅游典范。

2.2 区位资源匹配模式

体育旅游开发离不开区域整体环境,包括交通条件、可依赖的自然资源、区域整体规划等,一个成熟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干线、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繁荣的经济文化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将区位条件与体育旅游资源结构相匹配形成最佳体育旅游模式,是体现体育旅游特色、满足个性旅游、践行全域旅游的基本模式。

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所处区位、区域的条件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模式。

(1)区位资源双优型。指的是区域条件优越,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齐全,并且可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重点开发观光型、休闲型和健身型体育旅游。

(2)区位资源双良型。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较第一种稍差,可通过增建人工景点,增加旅游吸引物,适合开展休闲度假和刺激性体育旅游项目。

(3)资源占优型。可供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区位交通设施条件差,地处偏远。除了改善区位交通条件外,应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打造特色项目,吸引体育旅游爱好者。适合开展民俗类、体育赛事类项目。

(4)区位占优型。可供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不足,但是区位优势明显。适合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周边市场,通过完善风景资源,增加娱乐项目开发,吸引体育旅游爱好者。

2.3 打造体育特色小镇,树立体育旅游典范

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小镇。业已在全国选定了96个体育小镇示范性试点。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它是由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大众参与三者结合的模式,并依靠一定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产业特色而发展的商业模式[2]。江苏省体育局发布的关于建设体育体育小镇的文件中也提出“体育特色小镇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与旅游、文化等内容相结合的多功能场所[3]。

由此可见,体育特色小镇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大众参与,突破景点、景区空间限制,融合体育、教育、旅游、康体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体验区域。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有行政建制的乡镇、县市,是围绕体育资源、依托区位旅游资源,集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群区域。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对于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城镇人口的回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有着重要影响。

3 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体育要素开发价值

3.1 体旅融合,促进产业供给侧改革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同样面对产业升级、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期,而产业融合则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是指在社会大分工时代,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在新兴科技的促进下出现相互交融、相互结合,最终形成新的行业的动态过程[4]。产业融合对于资源的重新配置、新产品的开发、新服务的催生,新市场的开辟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相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就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广发的作[5]。

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注重“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全要素参与、协同创新”,体育要素资源的旅游开发,是促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产业融合,提升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2 体医结合,助力健康中国

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体育要素开发,除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外,更兼具社会公益价值。体育所具备的强体健身、愉悦身心功能,使得大众在体育旅游的参与过程中精神娱乐,身体康健。从这一功能属性来看,体育旅游与医疗健康密不可分。

因为,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逐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伏案工作、以车代步、手机依赖等一系列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现代文明病,并非全靠药物和医疗能解决,国民健康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篇提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要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同时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的指导意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因此,体育要素的旅游开发不仅体现在它的商业价值还在于不可忽视的社会公益价值。

3.3 扶贫富民,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体育要素开发是一项富民惠民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打造更是提振区域经济、倒逼公共服务完善、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路径。

对此,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通过建设运动休闲小镇,促进中西部地区贫困落后地就业岗位和收入的增加,发挥中西部地区体育特色小镇脱贫攻坚的功能”[6]。

同时,国家发改委、国开行发布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推进贫困地区在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时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为贫困地区建设小镇提供金融服务,通过特色小镇带动区域性脱贫,从而达到小城镇健康发展与贫困地区脱贫的双重目标”[7]。

体育旅游的发展带动区域脱贫富民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例如: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广西马山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攀岩运动,打造成中国第一个攀岩小镇,并借助举办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精英挑战赛等系列赛事,将马山攀岩小镇打造成为“体育+旅游+扶贫”的特色体育小镇,成为国内体育旅游扶贫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6-02-07(01).

[2] 张清华,宋年春.体育特色小镇构建背景下峡山区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3):19-22.

[3] 江苏省体育局.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6-09-12].http://www.jssports.gov.cn/art/2016/9/12/art_137_101816.html.

[4] 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6):29-35.

[5] 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4.

[6] 國家体育总局.关于推动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7-05-11].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802334/content.html.

[7] 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EB/OL].[2017-02-08].http://www.ndrc.gov.cn/.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