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素萍
摘 要:体育类大学生就业涉及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是大众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了有关京津冀体育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府、社会、毕业生培养单位、毕业生等影响因素,提出了完善政府职能、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契合社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等协同创新发展策略。
关键词:京津冀 体育类 毕业生 就业 创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143-02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使得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加严峻。体育类大学毕业生由于专业特点甚至就业形势更为艰难。其中涉及诸多如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和责任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将为区域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体育类毕业生要利用国家推进重大战略、倡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克服就业道路上的困难,探索适合京津冀三地体育毕业生就业改革之路。
1 文献综述
(1)关于京津冀的研究。
学者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主要是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等战略高度审视区域发展,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对于京津冀区域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却是对一地一校的研究,而对区域范围就业创业协同的研究还没有。
(2)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研究。
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推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某一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某一地大学生就业情况研究。
综上所述,京津冀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需要专家、学者、有关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研究,以丰富我国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2 京津冀普通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因素
(1)政府。
政府职能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前提。京津冀协同发展行政规划时,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考虑就业政策与就业市场行政性抑制和制度性分割之间的矛盾,考虑到区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能力等因素,以减少对教育资源、人才等的浪费,避免人才和市场无法有效对接。
(2)社会。
受经济、地域、人口聚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对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态度呈显著差异,对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有一定影响。另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公平,北京和天津由于地域、经济、政治等的优势,造成了体育类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占有的差异,如何消除这些不平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课题。
(3)毕业生培养单位。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执行者。主要进行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进行科学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是每一所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力,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工作内容。
(4)毕业生。
在就业问题上,大部分体育类毕业生存在自我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准等问题,往往出现期望值和现实偏离的情况。就业主要是靠父母、社会关系、学校的帮助等途径,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多元择业的意识。
3 京津冀普通高校体育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协同问题
(1)京津冀就业政策与市场行政性抑制,信息交流不畅。
三地对体育类毕业生就业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体制和机制、安排和规划。京津冀三地的政治地位、隐含的经济价值,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均衡,在政治决策、利益分配和民生政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行政性抑制和制度性分割使得三地在人才政策、资源和服务方面难以建立跨区域社会保障和资源共享机制,抑制了毕业生自由流动。信息不畅也加剧了流动的困难,不利于京津冀区域人才的合作开发和优化配置。
(2)京津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足。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在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人才政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规划。京津冀三地政治地位、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均衡,以及行政性抑制和制度性的分割,使三地的教育资源以及优化配置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三地间积极联动、相互合作,积极培育统一的就业市场,为体育类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渠道和平台。
4 京津冀体育类大学生就业创业策略
(1)完善政府职能。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就业社会保障能力水平不一致,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毕业生就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准确信息,科学规划引导就业。明确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统一制定区域一体化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区域性就业市场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建立大学生就业协调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充分体现各自的优势,发挥优势互补,构建合作共赢机制。
(2)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
体育类学生的课程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设置的,课程设置应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需求,京津冀普通高校应重新规划课程设置,改变与社会适应性低的窘境,改变课程评价形式,对接社会需求。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结合就业需求进行转型,使学生在校经历的教育教学更契合社会需求。
(3)培养单位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
加强京津冀等地校企、校校合作,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与区域内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不断提升体育类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京津冀供需见面有形市场与网上信息交流无形市场的同步建设和协同发展,打破区域性限制,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学生求职成本。大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设创业讲堂、创客沙龙、创业孵化站等板块,开展创业实践、创业培训等活动。
(4)学生自身的认识,提高创业创新意识。
对体育毕业生应加强职业规划、就业服务等环节。体育类毕业生在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上要清醒。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从基础做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完善自己。转换思维,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将就业改为创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下,利用三地资源,以主动创业代替被动就业。
(5)加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体育类毕业生就业创业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应积极合作,成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引导者。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等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根据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区域内体育类专业的招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构建京津冀高校體育类毕业生就业统一网络平台,为京津冀三地体育类毕业生提供平等的资源和信息共享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39.
[2] 左永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政策现状与对策[J].智能城市,2016,2(12):170.
[3] 张波.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132-133.
[4] 王立宁.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8):102-103.
[5] 郭学庆.我国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