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萍
看过毕淑敏老师的一本书《心灵七游戏》,其中一个心理游戏叫作“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感动于作者毫无保留的坦承之外,我被游戏本身所震撼。
在这个游戏中,毕淑敏老师回忆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在毕淑敏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她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音乐老师因为她唱歌跑调,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不让她继续排练。这对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已经是个重大打击了,但接下来还有更残酷的事情。几天后音乐老师又让她重回合唱队,原因是个子很高,没有合适的同学顶替,没法保证队形。残忍的是,她可以站在那里,但不能出声唱歌……此后,她便不能唱歌了。在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后,毕淑敏还是不能从当时的阴影中走出来,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开口唱歌,甚至演讲、当众发言也会严重恐慌。后来,她完成了“谁是你的重要他人”的游戏,回想了当年的一切,正视了这个问题,又回到当下的生活。她宽恕了那位音乐老师,也解放了自己。
我不去评价这位音乐老师的所作所为,不过她的做法却不停地提醒我自己:面对孩子脆弱的心灵,我应该保持怎样谨慎小心的态度。
“重要他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在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起过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这些“重要他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能是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重要他人”带给我们的影响可能是充满力量的支持,也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不管怎样,“重要他人”会顽强地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一切。正因为如此,我不禁思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我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身边的例子也不少,每一个都让我触目惊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在我所代课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眉清目秀,乖巧可爱,眼神里却少了其他同学的灵动。第一次上课做游戏,这个同学因为反应有点慢而影响了大
家,引起同学的不满。一般情况下我都会要求他下次表现好,可是看到他的眼睛的时候,我没有这么说。我能感受到他的惶恐和不安,和对自己的不满,所以我请大家给了他掌声鼓励。以后的课堂上我都会注意到他,没看到他笑过一次,总是同样害怕、委屈的神情。有一次,我在讲台上面讲得眉飞色舞,讲台之下却已经大打出手了。我一看,就是这位同学和他的同桌。之前我也观察很久了,他的同桌比较活泼,能说能干,胆子也比较大。我下去问情况,“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不要欺负同学”。说这话的时候,我并没有指明谁欺负谁,他的同学却用很挑衅和不屑的语气说“我欺负他了吗?我欺负他了吗?”而他的前后桌同学背过这位同学给我比划,用食指指着他的脑袋,并用唇语说“他脑子有问题”。我忍无可忍,批评道:“不要乱说,同学之间友好一点”。事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班里同学会对他有这样的偏见。
后来,我跟他的班主任沟通了才知道原委。曾经,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错误,他被请到讲台上,他的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并說他是“神经病”,还让大家都不要和他玩。班主任也可能是在气头儿上,没考虑到这样做的严重性。但这句话对其他同学来说就是一道圣旨,接下来这个同学被全体同学孤立,其他同学还会因为这句话觉得这种拉帮结派、孤立同学的行为名正言顺。我不敢去想象这个同学接下来的处境。
慢慢地我又听到了其他一些关于这个同学的事情,他不会和同学相处,下课就拉着同学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还是很长很幼稚的故事,同学们都不愿意理他;容易生气,动不动就跟同学起冲突;他的爸爸很不讲理,告诉自己的孩子“谁打你,你就打回去”等等。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残酷的,都会经历很多坎坷,也许一个无心之举就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我们也都曾年少,曾以父母老师为天,曾孱弱地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曾孤立无援,曾心灰意冷。我们经历的某些事件,也许你已经想不起来,但是它却在你的潜意识中不断地影响着你。也许我们能给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还是希望能够积少成多,带去些许的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做的也很多,也许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声真诚的鼓励,也许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也许是一个有力的握手……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同理心,多一些宽容,结局将会大大不同。